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老子视频讲解 > 第9章 说话的学问(第2页)

第9章 说话的学问(第2页)

古人以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要察,又要有度,“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什么叫“能不察”呢?就是在一群人中,惟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有人不愿你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于是只好装作不知,以免遭不测。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两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却有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手,赶快回家。家人望着他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又转念,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的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尚算不上有罪而可避害;而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

司马懿装病夺权也是一则很有名的故事。

魏明帝时,曹爽和司马懿同执朝政。司马懿被升做太傅,其实是明升暗降,军政大权落人曹爽家族。司马懿见此情景,便假装生病,闲居家中等待时机。曹爽骄横专权,不可一世,唯独担心司马氏。正值李胜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马府辞行,实为探听虚实。司马懿明析实情,就摘掉帽子,散开头发,拥被坐在床上,假装重病,然后请李胜入见。

李胜拜见过后,说:“一向不见太傅,谁想病到这般。现在小子调做青州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司马懿佯答:“并州靠近北方,务必要小心啊!”李胜说:“我是往青州,不是并州!”司马懿笑着说:“你从并州来的?”李胜大声说:“是山东的青州!”

司马懿笑了起来:“是青州来的?”

李胜心想:这老头儿怎么病得这般厉害?都聋了。

“拿笔来!”李胜吩咐,并写了字给他看。司马懿看了才明白,笑着说:“不想耳都病聋了!”手指指口,侍女即给他喝汤,他用口去饮,又泻了满床,噎了一番,才说:“我老了,病得又如此严重,怕活不了几天了。我的两个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训导他们,如果见了曹大将军,千万请他照顾!”说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来。

李胜拜辞回去,将情况报告给曹爽,曹爽大喜,说:“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从此对司马懿不加防范。司马懿见李胜走了,就起身告诉两个儿子说:“从此曹爽对我真的放心了,只等他出城打猎的时候,再给点利害让他尝尝。”

不久,曹爽护驾,陪同明帝拜谒祖先。司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领家将,占领了武器库,威胁太后,削除曹爽羽翼,然后又骗曹爽,说只要交出兵权,并不加害他。等局势稳定了,就把曹爽及其党羽统统处斩,掌握了魏朝军政大权。

在生活中以上两种方法也很有用。比如交友,找合作伙伴等,精明外露,咄咄逼人者往往使人畏而远之,而貌似傻气的人往往容易引起别人的结交愿望,因为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放心。能干的男人一般不喜欢女强人,也是这个道理。

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那些富于智慧的人,就向深渊中的蛟龙一样,时隐时现,变化无端。

3.不该说的话不说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五章》

言多反而易失,还不如抱守中道,将一切深藏于内心。

“多言数穷”,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话越多,越窘迫。何必自己逼自己,所以,大多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

老子向来主张少说话,话不在多而在精。这里,老子更进一步,认为,多言不如多知,话能不说就不说,只要心里明白就可以了,不该说的话多说无益,不该问的多问也没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傻瓜的心在嘴里,聪明人的嘴在心里。

这里,老子并不完全是教人不可开口说话。只是说所当说的,说过便休,不立涯岸。不可多说,不可不说。便是言满天下无口过,才是守中的道理,才与后文老子所说“善言无瑕囗”的意旨相符。否则,老子又何须多言自着五千文呢!譬如风箱,在当用的时候,便鼓动成风,助人成事。如不得其时,不需要的时候,便悠然止息,缄默无事。倘使如“灌夫骂座,祢衡击鼓”,说来无补于事,那便有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明训了。

孔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道德学问之人,说话谨慎,工作勤勉,这句话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为人处世,应少说话多做事。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光说不做或只说不能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只会让人生厌。俗话说:“言多必失”。多说话比起多做事往往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印象,倒不如少说话、踏踏实实地多做实事则让人感觉勤奋踏实,值得信任。一个人只有做行动上的巨人,少言多思,才能取得成就。

比如,在与领导的接触中,就要圆场有术,就应该了解哪些地方的土是“太岁”头上的。你如果不知规矩,轻者被领导批评或大骂,遇上素质不高、心胸狭窄的人,更会暗地里被穿小鞋,甚至长时间被打冷宫,职位纹丝不动。有时在领导面前说错了话,虽不至于掉脑袋,但后果却也会很糟糕。

所以,与领导相处,就更应该注意,平时说话交谈,汇报情况时,都要多加小心。特别是一些让领导不快的话,就更要注意。如:

(1)对领导说:“太晚了!”。不经意地说:“太晚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嫌领导动作太慢,以致快要误事了。在领导听来,肯定有“干吗不早点”的责备意味,你看这话能说吗?

(2)对领导说:“这事不好办”。

领导分配工作任务下来,而下级却说“不好办”,这样直接地让领导下不了台一方.面说明自己在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也显得领导没远见,让领导没有面子。

(3)对领导说:“您真让我感动”。

其实,“感动”一词是领导对下级的用法,例如说:“你们工作认真负责不怕吃苦,我很感动。”而晚辈对长辈或下级对上级用“感动”一词,就不太恰当了。尊重领导,应该说“佩服”。如:“经理,我们都很佩服您的果断。”这样才算比较恰当。

(4)对领导说:“不行是吗?没关系。”这话是对领导的不尊重,缺少敬意。

退一步来讲,也是说话不讲方式方法,说了不该说的话。

过度客气反而会招致误解。和领导说话应该小心谨慎,顾全大体。但顾虑过多则适得其反,容易遭受误解。

因此应该善于察言观色,以平常心去应付,习惯成自然,对这类情况就可以应付自如了。如果想克服胆小怕事的心态,有时越是谨慎小心,反而更容易出错,会被上司误认为没有魄力,不值得重用。

(5)对领导说:“你不知道啊,……”。

这句话就是对熟悉的朋友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对领导说这样的话,更加差劲。

会说话,还要会听话。听好了,才能说好,说到点子上。

在许多时候常常可以听到职员私下议论:“×科长的话可不能全信,要不一定吃亏。”“谁叫你光听他嘴上说的,要仔细体味体味。”

善于体会领导话中的意思,是每个职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有的领导比较尊重职员,所以在拒绝职员、下属的提案时,充分考虑职员的工作热情和自尊,而不愿直接点破,他们往往先给你以肯定,然后指出你的意见同全局的不同之处。这种领导,表面看来似乎是先摸后打,实际上是很费苦心的。作为下属,应该善于体会他话中的意思,理解领导的用心。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