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鲶鱼效应的典故 > 第二十章 历史鲶鱼型人才的悲喜剧(第2页)

第二十章 历史鲶鱼型人才的悲喜剧(第2页)

从此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没过多久,麻痹了夫差获释回国。而此时吴王要发动军队攻打齐国,于是伍子胥规劝说应该先灭掉越国,否则会成为大患。吴王没有听从,最后吴国大获全胜,以后就很少再听伍子胥的劝告了。

此后几年,吴王北上攻打齐国时,越王勾践就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并且把贵重的宝物献给太宰伯嚭。吴王对越王更是信任。而伍子胥更加清楚地看明白了勾践的野心,但是此时他规劝吴王的话,吴王都听不进去。相反正是那些逆耳忠言导致吴王和伍子胥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而太宰伯又暗处挑拨离间,最后吴王让伍子胥自杀了。伍子胥含恨自尽。

伍子胥死后没有几年,勾践便率领越国军队灭掉了吴国,杀死了吴王夫差,同时也杀死了伯嚭。

伍子胥在功成的时候不知道身退,在国君已经不信任自己的时候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导致了杀身之祸。伍子胥在辅助吴王阖庐时已经尽到了臣子的责任,建立了不朽的功业,然而不知道身退,反而继续在朝堂中规劝国君,最后一片赤心反被杀,确实可悲。

点评:过分地坚持往往是祸患,鲶鱼型人才容易十分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见,希望能得到采纳。而且他们采用的表达方法也过于直接,很容易招致管理者的不满。倒不如退而想一些变通办法来达到目的。鲶鱼型人才很少能变通的也是致命弱点。

让匈奴闻风丧胆,却死于谗言:李牧

鲶鱼型人才往往能够能为组织做出很大贡献,但并非贡献越大,越受器重,相反是贡献越大,越容易受到猜忌。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是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他在代地雁门郡驻守,抵抗匈奴的进攻。根据战争的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租税全部交入幕府,作为军费。同时他厚待战士,经常宰杀牲畜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每天都教练士卒;他制定了严格的防守措施,并且派出精锐人员去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和代地的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如果没有出击号令,一律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允许轻易出击。这样坚持数年,军队几乎没有伤亡损失,而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匈奴还以为李牧胆怯,不敢应战。而军中士卒也有人觉得李牧胆小如鼠,便对李牧有些非议。这些非议传到赵王耳朵里,赵王便责备李收,但李牧不予理睬。结果赵王发怒,将李牧召回朝中,另外派将领来取代他。

新的将领守边一年多,一遇到匈奴入侵,便带兵出战。结果出战多数失利,伤亡惨重,而且边民也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赵王只得再次请李牧出守,但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再三要求,李牧这时才同意,但要求赵王还是让他用原来的办法来防守。赵王同意,于是李牧又回到代地驻守。

李牧回来以后,还是采用原来的策略,结果匈奴数年侵扰都一无所得。匈奴主将十分肯定李牧之所以避战不出,是因为他胆怯,于是对李牧放松了警惕。而驻军由于得到了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纷纷要求出战。于是李牧精选了士卒进行演习操练。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人侵。

匈奴先是小股人马侵入,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匈奴单于因为贪得民众财物,于是率大军入侵,李牧便设奇阵,用两侧包抄,痛击敌人,大破匈奴10余万骑。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在对付强秦的过程中,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使得赵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可以和秦国抗衡的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这一成就的取得,和李牧抗击匈奴是分不开的。

抵抗匈奴胜利后不久,李牧到朝中任职。公元前246年,他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订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和蔺相如已经去世,廉颇和乐乘又远走他国,李牧便成了朝中重臣。公元前243年,李牧带兵攻取了燕国的大片土地。而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开始将主要兵力对向赵国。赵国一战不利。后来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大败秦军。赵国因此而得到喘息的机会。不久秦国再度出兵攻打赵国,李牧出击,秦军大败,但赵军也损失惨重。当时韩国和魏国已经听命于秦国,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必须抵御韩、魏的进攻。

没过几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两军一直呈对峙状态。而此时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力已经相当衰弱,而赵王迁昏庸无能,对郭开宠信不疑。秦国为了求得在战场上速胜,便行反间计,重金贿赂郭开,让他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头脑简单,一听到郭开谗言,便马上派人去取代李牧。李牧为了社稷和军民着想,拒绝交出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便让人暗中窥探,乘李牧不备的时候,加以捕杀,同时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赵国经过长平一战,国力已经相当衰弱。国家的青壮男丁大多死于那场战争。李牧作为臣子并不需要为那场战争负责,因为当初是赵王听信了谗言,起用赵括,而将廉颇召回。秦国对赵国的胜局在长平一战就已经定了下来,因为赵国已经没有军事力量与秦国抗衡了,唯一有一支力量就是李牧在代地的军队。李牧已经打退匈奴的进攻,并保证边境无战祸,已经尽到了臣子的责任。因此李牧当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功成身退。即使李牧继续为将,也需要为自己的退路着想。毕竟当时的赵国灭亡只在朝夕之间。

李牧尽到了一个忠臣的本分,但是没有想到赵王迁会如此头脑简单。其实李牧被杀的结局也是注定的。站在赵王迁的角度来考虑,由于他长期生活在深宫中,和李牧并不熟悉,自然对李牧不是十分的信任。相反,郭开一直在他身边,也一直为他出谋划策,曲意逢迎,他自然也相信郭开的话。而且在那个时候赵王迁是患得患失的,因为他唯一的一支军队一直掌握在他并不熟悉的人手中,他自然希望能够将这支军队控制在自己手上,来确保自己的安全。正是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他对谗言信而不疑,进而积极地去捕杀李牧,为自己掘墓。

一个臣子的本分究竟要尽到什么时候?是不是非要等到尽忠竭智,继之以死的地步不可?如果最后的结局是个死字,那么谁还愿意去当臣子,更不用说去当忠臣了。国君将权力滥用,最后亡了国,是国君的责任,而不是臣子的责任,臣子也没有必要去为国君死节。而李牧的悲剧在于他对国君对国家的忠诚没有一个尽头,在那样的乱世中,他的结局也只有一个死字,只是可悲的是他死在自己无限忠诚的国君手中,而不是死在战场上,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就是一种侮辱。

历代为统治者著书立传的大家们总是把历代的忠臣无限的褒奖,以此来劝导后世要向这些忠臣们学习,要向这些人一样对国君尽忠竭智,继之以死。殊不知这样做有多难,有多可悲,有多让人心痛。作者倒愿意疾呼天下忠诚有个尽头,让忠臣得以善终。

点评:鲶鱼型人才必须面临残酷的生存竞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鲶鱼型人才往往会引起小人的嫉妒,这些小人会勾结起来进谗言,以逼迫鲶鱼型人才离开。鲶鱼型人才虽然自己可以清高,洁身自好,不去做同样的勾当,但还是要注意提防小人的所作所为,因为你根本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管理者是英明的。

奇货可居,但高处不胜寒:吕不韦

人在高处,想下下不来,想退退不了,最后只能等着别人安排命运,这往往是鲶鱼型人才面临的困境。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巨额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去世。过了两年,昭王立安国君立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而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被立为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儿子名叫子楚,被作为秦国的人质派到赵国。由于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在赵国生活十分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买卖,结识了子楚。他明白,子楚肯定是因为不被喜爱才被送往赵国做人质。按照一般的商人思维,这样的人投资是毫无价值的。顶多给他一点好处,让他哪天如果撞上了好运,侥幸回到秦国去,当了一路诸侯,以后见面也可以给点照应。但是吕不韦并不这样看。他觉得异人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他有个父亲是秦王,虽然秦王有众多子女,自己又不被喜欢,但是他毕竟是秦王的亲生儿子,他是有希望成为下一个秦王的。这就是这个人最大的投资价值。吕不韦于是问父亲:“耕田之利多少倍?”父亲答道:“十倍。”吕不韦再问:“珠玉之利多少倍?”父亲答道:“一百倍。”吕不韦接着问:“如果立主定国,那么利益又是几倍?”父亲很惊异地说:“如果能这样,利益当然是无数倍。”于是吕不韦认定子楚奇货可居。

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为子楚出谋划策,他对子楚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已经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现在您的众多兄弟中,你排行中间,而且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赵国当人质,即使哪天秦王驾崩,安国君继位为王,您也不要指望同你的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子楚一听,便问吕不韦该怎么办。吕不韦说:“您现在生活十分困窘,又长期客居在此,拿不出什么东西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虽然也不是很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尽力让他们立您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将秦国的土地与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了一些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吕不韦将所有宝物都献给了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而且常常说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父亲和夫人。华阳夫人一听十分高兴。吕不韦又让人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男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会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但没有儿子。不如趁这个时候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且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的儿子又能继位为王,始终也不会失势。……现在子楚贤能,而且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可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且他的生母不受宠爱,于是他只有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您一生在秦国都会受到尊宠。”华阳夫人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便向太子提议立子楚为继承人,太子答应。

吕不韦又选了一位美貌女子送给子楚,这个女子为子楚生下了个儿子,叫政,这就是日后的秦始皇。

不久子楚和吕不韦密谋,逃回了秦国,而将妻子和儿子留在了赵国。又过了几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安国君继位不久就去世了,子楚即位,他就是庄襄王。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把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嬴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吕不韦权倾朝野。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且都极力在这方面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也应该在这方面超过他们。于是他召集了许多文人学士,给他们十分好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组织自己的食客编了《吕氏春秋》,名闻天下。

秦王嬴政逐渐长大,渐渐对朝政有了自己的主见,但吕不韦仍然把持着朝政,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开始激化。后来秦始皇终于找到个理由,将吕不韦罢免,让他回到自己河南的封地去。

又过了一年多,各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嬴政怕他发动叛乱,于是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已经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和寡人又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现在命令你和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看就明白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于是就喝下酖酒自杀。

历史上对吕不韦并没有多少好评,但是对他卓绝的经商头脑确实赞叹不已,尤其是他所认定的“奇货可居”,正说明了吕不韦这个人眼光十分敏锐,而且看得长远。但是吕不韦唯一看不长远的是,他没有看到自己干涉了一个英明国君的成长,他已经权倾朝野,还要著书立说,求得盛名,更不为秦王嬴政所容。后世很多人猜测吕不韦之所以没有反叛嬴政,是因为嬴政是他的私生子。但猜测总归猜测。吕不韦和嬴政不管是不是父子关系,他们的矛盾最终是要激化的。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十分强硬的人。而最终会采取极端行动的必然是嬴政,因为吕不韦功成之后,还居高位,功高盖主,不知道自我保全。

点评:鲶鱼型人才往往起着救组织于危亡,或者促使组织进一步强大的作用。但是鲶鱼型人才一旦在组织中接触到了权力的玻璃天花板的时候,他就处于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这时往往想退退不了,想下下不来。即使自己真的淡泊了名利,也难免会遭遇到吕不韦似的困境。这是鲶鱼型人才必须注意的。

难得的将才,难见的迂腐:韩信

对于很多鲶鱼型人才来说,如果接触到了权力天花板,其实也就没有必要愚忠,有可能的话应该取而代之,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韩信,秦末淮阴人。他年少的时候十分贫穷,也没有什么好的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所以寄居在别人家中,人们大多很厌恶他。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十分高大,而且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只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如果你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话刚说完,韩信便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所有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如鼠。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