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找到他的上司,请求帮助,“公爵大人,我是您的多波尔扬牧羊场的首席会计员,我恳请您允许我的儿子费兰茨为您进行表演。”
由于公爵也是一个音乐迷,于是他爽快地答应了亚当,并让亚当把儿子带到他面前,然后,他拿来一本乐谱放在钢琴架上,说:“孩子,你弹一下第七页。”
费兰茨先通读了一遍乐谱,然后平静地开始演奏。
突然,公爵问道:“孩子,你演奏的是什么调?”
费兰茨回答说:“D小调。”
“那你用B小调再重奏一次。”
费兰茨一点都没有犹豫,立刻用B小调弹奏起来,节奏既不快也不慢,恰到好处。
公爵感到非常吃惊。“真不可想象!”他转而对亚当说:“你可以到总管那里去报到,他会派人帮你搞到去维也纳的通行证。”
然而,孩子的母亲不愿意去维也纳,而总管大人也没有给亚当在维也纳安排工作。
但是,亚当并没有改变主意,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钢琴、橱柜、图书、家禽和惟一的珍品——一块旧金表,然后义无返顾地迁入维也纳,找了一个房租不高的房子住了下来。
亚当挨门挨户地拜访了维也纳的先生们,但是,所有的先生都指出:能给这个孩子当老师只有一个人——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
在一个星期天,车尔尼抱着某种不大相信的心情接待了这两位不速之客。
当亚当带着十二分的虔诚、忐忑不安地说明自己的来意之后,车尔尼答道:“很遣憾,我实在太忙,无法接收新的学生。”
听了这话,老李斯特·亚当似乎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他痛苦而失望地站了起来:“先生,我们远道而来,为了这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承受了巨大损失……”“望子成龙总要付出代价的……”
对于成年人乏味的对话,费兰茨根本不愿意听,他从椅子上溜下来,轻手轻脚地走到钢琴边,他掀开钢琴盖,坐在琴凳上演奏起来。
车尔尼非常恼火,在他的房间里,居然有人敢如此粗鲁无礼!但是,小费兰茨的琴声太美了!这位著名教育家的怒火转瞬之间就被惊叹取代了:“这孩子跟谁学的?”
“教授先生,他是跟我练的。”
“教这孩子的事,我愿意承担!”一道慈祥的目光从车尔尼的眼镜片后面闪过。
从此以后,费兰茨的表演艺术提高得更快了。
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无法取得成功,往往是因为缺乏主动出击的勇气。幸运女神从来不垂青四体不勤的人,正如哲人所说:“成功等于1%的天赋加99%的汗水。”
2.围城打援,攻其必救
桂陵之战,孙膑成功地运用了“攻其所必救”的作战原则,将实力强大的魏军击败,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与历史的印证。在现实社会里,在与对手竞争时,我们也要善于运用这种策略,不与对手硬拼,灵活的取舍,去攻击对手必须保护的一面。
原文: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孙子兵法·虚实篇》
译文:
所以,如果我军想要打,即使据守高垒深沟的敌人,也不得不被迫出来与我作战,方法是我军的进攻点要打在敌人势在必救的地方。
解读:
“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孙子这闪烁着军事辩证法之光的兵家名言,道出一种采用间接路线实现军事目的的策略。
强国林立之时,大国之间争利,是选择做最终得利的渔翁呢,还是选择做相争的鹬蚌?当不得不与强敌作战时,是正面交锋以硬碰硬,还是集中力量攻击敌人的弱点呢?发生在公元前353年的齐、魏桂陵之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齐、魏桂陵一战,孙子后裔孙膑活用“攻其必救”的谋略原则,“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创造了“围魏救赵”这一典型战例。
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等国的国君迫于压力,入朝魏国,赵成侯却在这一年先后与齐威王、宋桓侯、燕文公相会,引起魏惠王的不满。公元前354年,赵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又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动战争,攻取了卫国的漆(今长垣北)和富邱,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为制服赵国,维护霸主尊严,魏国借口保护卫国,派大将庞涓带兵8万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公元前353年,邯郸局势危急,赵国派遣使者先后向楚国和齐国求救。
赵成侯派使者到楚国求救,楚国君臣围绕是否救赵国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当时魏国的扩张,也引起楚国的敌视,因此楚相昭奚主张不救,让魏国和赵国自相残杀,待两败俱伤,再谋求渔翁之利。楚将景舍则认为,楚国不救赵国,魏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放手攻赵。赵国见楚国不救自己,必然向魏国投降,反过来和魏国联合攻打楚国,对楚国不利。因此,景舍主张以少量军队救赵,赵国自恃有楚国相救,必然不肯向魏国投降,魏国见赵国强硬而楚国又不足畏惧,一定不肯放过赵国,魏、赵两国相互消耗,而齐国和秦国响应楚国攻打魏国的话,则魏国可破。楚宣王采纳了景舍的意见,乘魏国出兵攻赵,后方空虚的时候,派遣景舍率领少量楚军北上,向魏国南部的地区进攻,作出救赵国的姿态。赵国使者识破楚国意图,回到赵国后建议赵王与魏王讲和,然而赵王犹豫不决。
向楚国求援不成,赵国又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得到报告说赵国危急,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是否出兵救赵国的问题。丞相邹忌主张不救,齐将段干纶(一说段干朋)则认为如果不救赵国,则既会失去对赵国和其他盟国的信用,又会因为魏国控制了赵国,变得更加强大而最终给齐国自身造成麻烦,因而主张救赵。段干纶同时又指出,以当时的战略形势来考虑,如果立即出兵开赴邯郸,赵国既不会遭到太大损失,魏军也不会消耗太多实力,对于齐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他主张实施使魏国与赵国相互削弱,而后“承魏之弊”的战略方针,即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待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再对魏国予以正面的攻击。段干纶的谋略显然有一石二鸟的用意。一是向赵国传递了援助和信守盟约的信号,做出维持两国友好关系和帮助赵国抗魏的姿态,坚定赵国抵抗魏国进攻的决心;二是让魏、赵两国继续互相消耗,导致赵国遭受重创、魏国实力削弱的结果,为齐国战胜魏国和日后控制赵国创造有利的条件。
齐威王欣然采纳了段干纶的意见,派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两个都邑的大夫率兵联合宋、卫两国军队南攻襄陵,主力则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襄陵介于宋国和卫国之间,地处魏都大梁东面,是魏国东阳地区的军事重镇,人口多兵力强,不易攻取。而且齐军攻打襄陵,魏国另一城市市丘又是必经之路,魏军可以从市丘出兵截断齐军粮道。齐军攻打襄陵失败的事件迷惑了庞涓,给庞涓造成齐军指挥无能、不堪一击的印象,于是不以齐军为虑,继续加紧围攻邯郸。
魏、赵两军相持一年有余,邯郸形势危在旦夕,魏、赵两国均已非常疲惫,齐威王认为出兵与魏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正式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主力救援赵国。田忌计划率军直奔邯郸,寻求同魏军主力决战,以解救赵国。孙膑不赞成以硬碰硬的战法,提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批亢捣虚”就是撇开敌人的强点,攻击敌人的弱点,使敌人出现后顾之忧,感到形势不利而回师,自然也就解围了。孙膑分析说:魏国大举攻赵,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只是一些老弱残兵。现在魏、赵两军相持已经—年有余,“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根据这一情况,他建议田忌应该迅速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引诱庞涓回救国都,而将齐军主力集结在魏军归途中的必经之地截击魏军。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
经过苦战,魏军在付出很大的代价后,在攻打赵国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53年的10月,终于攻下了邯郸。此时,孙膑认为与魏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便请田忌派出轻车锐卒直扑大梁而去,做出攻取魏都大梁的姿态。
远在赵国的庞涓不得不只留下少数兵力控制刚刚攻克的邯郸,放弃辎重,亲自率领主力轻装兼程回师。田忌、孙膑料定魏军必然经过桂陵,率主力先期到达桂陵布置阵地,设置埋伏。魏军由于长期攻打赵国,兵力消耗较大,加上轻装兼程,给养不足,长途跋涉,士卒疲惫,进至桂陵地区,突然遭到齐军截击,仓促应战,招致惨重失败。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