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厚黑学全集是什么书 > 第七章 韬光养晦 能屈能伸(第3页)

第七章 韬光养晦 能屈能伸(第3页)

师旷答道:“群臣行贿来求得名誉地位,百姓受掠夺有冤无娃诉,而君不醒悟,这是第一种昏暗。忠臣不被重用,而被重用的不是忠臣,低能的处高位,不正直的人统治着贤德的人,而君不醒悟,这是第二种昏暗。奸臣偷盗府库的钱财,还用奸计,掩盖罪行,贤能的人被放逐,奸邪的人却能够显贵,而君不醒悟,这是第三种昏暗。君主贪财,人民贫困,上下不和,可是却喜穷兵黩武,贪得无厌,把溜须拍马的人留在身边,将贤能的君子弃之一旁,而君不醒悟,这是第四种昏暗。不懂得大道理,法令无法执行,百姓不得安定,而君不醒悟,这是第五种昏暗。国家有这五种昏暗而不危的,从来没有过。臣的昏暗,只不过是小小的昏暗,对国家有什么害处呢?”

师旷眼睛虽瞎,分清是非却很明亮;晋平公眼睛虽明亮,看问题却往往昏暗,师旷便以其妙言为之释昏。一个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集众智才能成大事。如不准违背己志,不让臣下说话和提出不同的意见,自己必然被蒙蔽,将目己骂于昏暗之中。平公以此为乐,故师旷用琴撞之,才使其清醒。社会在前进,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新形势,平公七十还想学习,这是大好事,虽嫌迟了些,师旷比之为点燃起腊烛之光,总比不学而无所知,像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路一样要好得多。当平公说他眼瞎昏暗,他又借题发挥,谈了世间五种昏暗的事,而昏君的五种表现,涉及到如何用人、安民、治国等大问题、大道理,这实是向平公提出警示:这五种昏暗,犯有一种便是昏君,足以亡国。意在使平公反其道而行,才能成为明君,治理好国家。

师旷往往透过一些小事情谈大道理,且其所论妙语连篇,故能发人深省。由于师旷在劝谏时,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经常以“糊涂”对“聪明”,因而平公不仅接受了他的劝说,而且始终对他尊之以礼。

聪明是自身的财富,同时也要明白,糊涂同样是立身的本钱。聪明与糊涂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很多的人在聪明之中办了糊涂事,导致身败名裂,也有很多的人在糊涂中办了聪明事,获得名利双丰收。在不便直言的情况下,委婉地点拨几句,让听者明白自己话里的真实意图,这就是装糊涂。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很贤惠,有时还帮助唐太宗处理政务。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厚葬了她,并将陵墓命名为昭陵,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太宗还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楼台,稍有闲暇便登上楼台远眺昭陵。

一天,唐太宗带领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眺望了一会儿,唐太宗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

魏征揉揉双眼,看了半天,说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啊!”

唐太宗心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真的是老了!于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看,对唐太宗说:“臣刚才以为皇上是让我看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还是能看见的。”

唐太宗听了,深感惭愧,下令拆除了宫中的这座楼台。

在这里,魏征借口自己眼花,点出了唐太宗父亲的陵墓名称,暗中告诫唐太宗:不该只思念自己的妻子,更要思念作为开国元勋的父亲。魏征虽然以直言相谏而闻名,但他也深知不能过于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立即改变了以前不合适的做法。

社会中,人种种色色。有的入外表看似顽固,而内心却很豁达;有的人外表看似愚钝,而内心却是才高八斗;有的人外表看似调镜,而内心却是底气不足。

世事风云变幻莫测,该聪明时得聪明,该糊涂时得糊涂。该聪明时犯糊涂,就会失去机遇;该糊涂时却聪明,就会引火上身。做人者,聪明不如糊涂,守拙若愚,看似很木很纳,实则胜过所有的聪明之举。

然而让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了很多人和事,受过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郑板桥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但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人生是个万花筒,人们在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莫测。孔子认为,知者乐山,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动为聪明后的行为,静为糊涂时的沉着。所以,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做人的手段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

黑白经:

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行了。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还是糊涂一点儿的好。

3、深藏不露,待机而动

中国人常说“后生可畏”。这句话有着年轻人前途无量和不可轻易得罪两层含义,所以在待人处事时,人们都习惯于首先衡量对方的实力和潜力,来确定与之交往的行为界限和方式。但也有一些不聪明的人常常无视别人的实力和未来的发展,很不明智地用恶意的言行来对待别人,这样的人既不为别人的未来考虑,也不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最后常常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叹。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一个人实力微弱、处境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如果能避开大劫也算很幸运了。假如此时面对他人过分的“待遇”怎么办呢?待人处世厚黑之道认为:最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先忍下一时之气,立足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卧薪尝胆,待机而动”作为忍耐与发奋的动力。

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卧薪尝胆,待机而动”,应把握好以下行为界限:其一,目的应该是为了度过难关,克服别人给你制造的麻烦,以免影响你的正事;其二,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三,着眼于远大目标,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报复行为;第四,这种信念的价值就在于以暂时之忍耐换取长久的不受气。

《孙子兵法》也强调了韬光养晦之计。“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孙武的这一军事思想对现代人如何生存颇有指导意义。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可以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是最好的自保方法。

朱元璋即帝位后,分封自己的14个儿子,到各地为王。驾崩后,因为继承人皇太子朱标早已亡故,便由长孙继位,是为惠帝,改年号建文。建文为消除十多个王叔的威胁,便大刀阔斧,把叔父们流放的流放,杀的杀,只有善谋的宁王和善战的燕王留下来,不敢遽然下手。燕王不是傻瓜,他知道那把大刀很快会落在自己脖子上,与其等死,不如先发制人,起兵发难。只是他的军师道衍以军备未足,时机尚未成熟,劝他再等机会,暂时隐忍,秘密练兵,预备行事。

建文帝收买了燕王的亲信葛诚,让他随时密报燕王的活动情况。葛诚应诺。葛诚回到燕京,怂恿燕王人京(南京)见帝,以释嫌疑,以达驱羊羔入虎口的目的。燕王毅然进京,建文帝一时找不到借口扣留燕王,一个月后,不得不放燕王返回燕京。

老奸巨猾的燕王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知道,一般的韬晦之计是瞒不过朝廷的,不得已,他只好诈病。

建文也不是笨蛋,并不因燕王“病重”而松懈,抽掉了燕王的劲旅,派亲信担任燕京长官,并制造阴谋叛变的借口杀了燕王的两位得力干将。

燕王为保全性命起见,便装疯卖傻,溜出王府,终日在街边游荡,口出狂言,见物就抢,十足一个疯子。有一次,出门几天都没有回来,从人四处寻找,最后看见他睡在泥淖里,如同猪狗,赶紧把他扶起来,他大骂:“我好好睡在床上,干嘛要抬我出去!”

建文帝的两个亲信知道此事,便人营探个究竟。时值暑天,只见燕王穿起皮袄,围炉而坐。还身子发抖,牙关打颤,不停地抱怨天气太冷了。二人认定燕王是真病,防务稍为放松。但葛诚说,燕王根本没有病,这是装疯卖傻,用意难测,切勿让他瞒过。

两个亲信立即具报朝廷,建文帝立即采取行动,密令城防副司令张信下手。张信过去是燕王的亲信,犹豫不决。母亲问明底细后,劝他要饮水思源,不可忘恩负义,张信便把事情拖延下去。建文帝又下密诏催逼,张信乃愤然去见燕王。

燕王召见张信,仍卧在床上,并不说话。左右说:“殿下正患风疾。”张信明知其诈,便说:“殿下不必这样,可对老臣直说无妨。”燕王打量着他,觉得并无恶意,才开口说:“这场病真惨,已捱几个月了。”张信见他仍不肯露真情,情急之中便流起泪来,道:“殿下,事到如今,还不说真话,大祸真的已临头了。”顺手拿出建文帝的手谕来说道:“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否则便肉在砧上,由人宰割了。”

燕王一见,疑虑顿消,连忙起来下床,叩谢张信,急召军师道衍入宫,商量计谋。先设计除掉了建文的亲信,接着发檄书,起义兵,清君侧,直进南京,不久攻破京城,夺了皇位,

建文帝削发为僧,逃出海外。

在现实中,做人必须讲究“韬光养晦”的策略与艺术。不懂得韬光养晦者,他们往往不会因锋芒毕露而走向成功,却反而容易因此遭受挫折,甚至一蹶不振。

某大企业的市场总监血气方刚,上任之初把三把火烧燎原之势,大刀阔斧撤换班底,推行改革。这位总监颇具才华,但因年轻气盛,因而,遭到其他中层主管的抵制。整个蓝图成了他的独角戏。别人非但没有发挥力量,反而把他视为障碍。最终越唱越难,只好挂印自己走人。

上面的事例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韬光养晦,在新的人际关系圈子中未能处理好包括上下级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加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与方式,结果不仅是妨碍了个人才能的发挥,还招来了妒忌和扫除。

人们在职场中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人人都希望在某些方面,至少也要在一方面超过别人,以引起别人刮目相看,既不希望对方不停地炫耀自己,又不希望被别人揭短。总之,不希望比别人低三分。所以,对待老板、同事时,该装傻时就要装傻,千万不可聪明过头,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为人处世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张扬外露型的,一种是深藏不露型的。

张扬外露的人一般生性耿直,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装不进一粒沙子。这种人自然不失为热心肠,花花肠子少,不记仇,不整人,但缺少婉转回旋,尤其是在机智上稍逊一筹。

深藏不露的人显得深沉许多,心里装得住事,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能屈能伸。这种人通常不动声色,让人防不胜防,被人称作为狡猾。

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必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处世哲学。为达目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