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我都觉得,在临潭三年,那次喝茶,是我平生以来喝得最有滋味的一次。
千百年来,临潭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被史家称为北蔽河湟,西控番戎,东济陇右的边塞要地,是唐番古道的要冲地段,史称“进藏门户”。始于宋、兴于明、止于清的有名的“茶马互市”,一直留在临潭人的记忆里。
据史料记载,武德八年(625),唐王朝在洮州地区开始与吐谷浑互市。两宋时期,洮州地区与内地经济往来、商业贸易频繁,尤其是在王韶扶边期间,曾一度出现了商业贸易空前繁荣的局面,朝廷在熙州、河州、洮州、雅州(今四川雅安)设立马市,茶马交易十分兴盛。到了明代,朱元璋继承了宋以来茶马贸易的政策,把洮州的茶马贸易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洪武四年(1371)二月,“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以川陕茶易番马”。明隆庆四年(1570)黄汴撰《一统路程图记》载:“洮州卫洮州驿,茶马司一。”是否可以这样推断,洮州驿是因洮州茶马司而置。事实上,洮州卫城建于1379年,确实在设洮州茶马司之后。
翻看这段历史,我总会想起运茶的队伍,想着其中的某个人,一定是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走在荒原上,走在山谷里。有时,又是位年轻的后生,一身的朝气与满天的风沙互为伴。那马蹄印,在他们脚下,也是永恒的背影。
远道而来的茶叶,进入藏地后,便融入日常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是的,当我们转身看历史,不,只要看看我们自己走过的路,都有传奇在其中。今天的日常生活,经岁月淘洗,多年之后再泛上心头时,或多或少都有传奇的味道。
在临潭,茶马古道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是人们家常性的谈资。久远的历史,人们并不在意,在他们心中,一切从洮州卫城开始,从江淮人集中来的明朝开始。这是他们讲述中历史的起点。藏族人说,从洮州卫城开始,茶叶多了,不再那么金贵了。茶叶成了家常之物,他们也渐渐熟悉了外面的世界。记得有位藏族诗人曾说,在藏区,茶叶是一扇扇窗户。这其实不是想象,而是他们对茶叶最真切的感觉。汉族人说,茶叶上了一条条船,满载乡愁的滋味,尽管他们知道临潭的茶叶多是从川陕而来。临潭是他们的陌生之地,直到如今,他们还是这样认为。可见,乡愁在一代代人的血液里顽强地流淌,不但没有被稀释,反而随着时光流转更加浓郁。
到临潭不久,我晚上一个人时不再喝茶,尤其是不喝绿茶。而此前,我喝茶最多的就是在晚上一个人时。茶之于我,可提神又可安神,我从不会因茶而无法入睡。往往是临睡前,还会多喝些茶。
安神与提神,似乎可由我的心念任意调节。
夜幕降临,高原进入沉睡,白天间或昏昏沉沉的我,此刻某种心绪开始苏醒。一杯绿茶,浅绿的水,就像家乡老屋门前那条河里的水。那缓缓下沉的叶子,如同旷野上的夜行人。多么富有诗意,多么美好,可我的心头忽地涌出忧伤。先是淡淡的,后来如同黑夜一样把我淹没。那看不见的茶香,在我心头聚成村庄上空的炊烟。
我爱喝茶,但我的家乡并不产茶,为什么我到了高原,这茶叶会勾出我因乡愁而生出的孤独?
酒事
临潭人爱喝酒,喝出了自己的风格。小小的酒杯,映出高原人的性情。
在高寒地带,酒可御寒,外面冰天雪地,屋里暖烘烘的,小酒一端,人生快事。传说,酒可以缓解高原反应的症状,有助于不适应高原的人的睡眠。这话自然不能全信,多是劝酒的招数罢了。多民族聚居地,各种饮酒风俗相互碰撞,一杯酒在手,真能各民族一家亲。临潭人喝酒,是有理由的。
喝酒可以让人从日常状态中抽出,抛开一些面具,轻松心情,联络感情,增进了解,放飞自我。以特定的角色工作、生活,总会累的,没有酒的饭局,大家再说段子,总还觉得像在开会。几杯酒下肚,一切的重负被这特殊的饮料化解。这或许才是酒绵延几千年的本质所在。
酒助兴,这里的兴,应该是自然流露本我的兴致。有酒帮忙,整个人都轻松了,自信心倍增,气氛活跃了,交流一下子顺畅了。
话多些,出些格,没关系,过错全推给酒。都是酒惹的事,昨天酒喝多了,说话没把门的了。对方也能理解,喝酒嘛,图的就是见真性情。酒桌上,掏心掏肺,说的话可以不算,谈的事可以不算,但彼此间的感情随着一杯杯酒加深。一场酒,交一个好朋友,是常有的事。喝多了,喝翻了,大有生不如死之状。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壮烈”,才会留下深刻的、够义气的印象。日后,常常会共同回忆那次喝酒的壮举,感情在回望往事中进一步加深了。
临潭人冬天喜欢喝酒。天寒地冻,地里没活干,那就喝酒呗。
临潭的冬天比较长,一般从10月到来年的五六月,在气温上都属于冬天。几个人在村子里碰上了,总有人会说:过个天阴吧。天阴,就是阴天的意思,在临潭的词语里,不管是阳光高照还是风雪漫天,只要没事干,这天就是阴天。过个天阴,其实就是喝酒的隐语。不区分喝酒的时间只看这几个人什么时候遇见了。哪怕是刚起床,还没吃早饭,也没关系。一人揣瓶酒往约定的那一家走去,这酒场就算摆开了。一年里有半年多是冬天,临潭人这酒喝得充分。别急,每年的8月,还是传统的“浪山节”。所谓浪山,现在的内容说白了就是上山进草原野炊,支起帐篷吃肉喝酒。
酒,是临潭人与漫长冬天较量的好伙伴。日常生活离不开酒,遇上大事,自然更少不了酒。小伙子和姑娘谈上恋爱,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得定亲。小伙子提上酒,在媒人的陪同下登门说亲事。顺便说一句,临潭的媒人基本都是男性。女方家会召集家族里的重要成员,一同参与,喝着酒,商量亲事的诸多事宜。但这不是定亲宴,只是双方的交谈。有人说,其实这也是未来丈人对未来女婿的一次考试。小伙子喝点酒,就把持不住,胡言乱语,谈不成事儿,这门亲事黄的可能性很大。
喝酒,其实不需要理由。
喜欢喝,想喝,就喝一点吧。有找理由的工夫,还不如多喝一杯酒。黄昏时分,在无边的旷野上,一匹马静静站立,毛像火焰一般。一个男人正举着一瓶酒,粗犷的神情与透亮的酒,实在是一幅好画面。身上有淡淡的酒香,总是让人觉得美好。微醉的状态,那表情,那言语,有如在梦境一般。只要不是酒鬼就好。就我个人而言,我崇尚“多喝不喝多,喝好不喝倒”。
骚动的酒客们,以烦琐的方式和五花八门的程序,喝下一杯又一杯。人们先是自我游戏,然后任由酒戏弄。喝酒总是要有些游戏的,喝闷酒,那喝的是忧伤不是酒。独自喝酒,我在临潭听说过一个真正的民间高手。此人前半个月几乎不起床,每天都要喝两三斤酒,困了睡,醒了喝。到了下半月,滴酒不沾,该干啥还干啥。这样喝酒的行为应该是生理需要,而非情感诉求。
搞些小游戏,在愉悦中喝酒,在竞争中喝酒,这是酒场规矩,有些地方说得高雅些,称为“酒文化”。高雅,源于对世俗的提炼。酒品如人品,酒杯里有乾坤,酒桌上的风俗自然映射出地域文化。
在西部,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临潭揽多种文化于一身,是典型的勾兑式文化。西部人的豪放,江淮人的细腻,山里人的厚朴,不同民族的性情,都汇在临潭文化这杯酒里,想把滋味全品出,需要一番真功夫。临潭在杂糅各方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喝酒特色。这样的特色,就像一滴酒谁也无法准确厘清其成分。这与许多地方,尤其是主流的酒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初来乍到的朋友,稍不留神,就会掉进这如潭的酒事里,未醉先晕乎乎。
半斤的酒量怎么样?当然,这里说的是白酒。对于真正的好酒之人,只有白酒才是酒。有半斤的量,足可以豪迈,嗓门大起来,所向披靡之气概浓情绽放。量越大气势越壮,完全可以摆出一副山大王的架势。搞个分酒器,或者干脆端起小茶杯,这叫小钢炮,高高举起,有时还左右展示一下,然后夸张地仰头张嘴,一饮而尽。
甭管离开酒桌时是什么样,这时候绝对是斗士的范儿。能喝、会说,有这其中一件武器,在酒场就是焦点,霸气毕露,豪情万丈。
这是在别处,临潭人可不这样。临潭人喝酒最大的特点,我称之为唯一的关键词——低调。这样的低调是全方位的,渗透在酒场上的每一个环节。虽说喝酒是场特别的战斗,但他们不是酒战士,而是真正地让酒融在生命里,潜行于生活中。或许在他们看来,在这高原之上,在无尽的旷野里,一切的宏大,都是渺小的。
西北汉子酒量不小,偏偏如此内敛,让人意外。想想也是,低调需要足够的资本。就像喝酒,你只有二两的量,你偏说你酒场上低调,你的表情再诚恳,腔调再淡泊,也无济于事。这样的低调,真是笑话。不在高处,何来低调?
俗话说,菜好做,客难请。摆个酒局,为的是让客人喝好。这就要选些精兵强将冲锋陷阵,准备一两个高手用在关键时刻,还得计划好后备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充当“救火队员”。调兵遣将,排兵布阵,战略上要高度重视,战术上得明察秋毫,随时调整战法。
临潭人没这么复杂,这顿饭该谁来就谁来,不会专门安排“特战队员”,也不会事前制订作战计划,运用战术。不管此前你会不会喝酒,战斗力如何,只要你今天真的不想喝或不能喝,没人会勉强你端酒杯。一句真诚的“不喝”就是最好使的“免战牌”。临潭人好酒,总盼着让对方喝多,但根子里又是如此体谅。
酒量超常,但不把东家喝醉,是临潭人约定俗成的酒场规矩。
所谓东家,就是请客的一方,或者聚会所在的那一家。这有体谅的成分,也打着小九九。让东家喝多了,谁帮着烧水倒茶?
办婚事那天,女方送新娘的人数都是双数,少则8人,多则16人,领头的多是新娘的哥哥。男方家会把村里能喝酒的全找来,严阵以待。一场大酒,在所难免,也是应该的。汇集精兵强将,以免喝不过人家,被笑话。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场合,只会让女方家的人喝好喝得高兴,绝对不会喝倒。两家领头的随时沟通,一旦女方领头的说差不多了,这场酒就收官。男方家的没喝尽兴也没关系,送走客人,接着喝。
菜未上,桌上是酒的天下,白酒、啤酒、红酒,大酒杯、小酒盅,分酒器、醒酒器,一切备得齐整。酒场如战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临潭就不这样。凉菜齐了,大家入座。你如果怕酒,环顾一周,心就放进肚里了。没有任何的酒具,甚至目光所及,也不见酒。没人提喝酒的事,似乎这就是一次简朴的聚餐。看来今天可以专心、舒心地吃一顿。吃着吃着就感觉不对劲了,一般是半小时左右,酒杯上桌,酒瓶现身。人家的理由很简单,先吃菜垫一垫,才能喝动酒,才能把酒喝好。但没人解释既然要喝酒,为什么不先摆好酒具。这种做法,总会把初来的外地人打个措手不及。吃个半饱再喝酒?千万别信这一套!有时候没有一盘菜,一粒花生米也没有,酒照样喝,而且可以喝得昏天黑地,这是“干喝”。没到饭点,或者过了饭点,你来了,聊聊天,喝喝茶。谈笑间,主人从茶几下摸出一个盘子,盘子上站三只酒杯,再摸出一瓶酒。临潭许多家庭的客厅里,都会有一个盘子和三只酒杯,这几乎是标配。来了客人,先是倒茶,说会儿话,盘子和酒杯就出场了。这就开喝了。
酒过三巡,菜仍未来。整几个小菜,比如拍黄瓜、炸花生米之类,别指望。人家不是没菜,而是压根儿就没打算让下酒菜上场。
人家喝酒的法宝只有一样,茶。虽说他们也盛行“肉是酒的筛子”的说法,意思是有肉下肚,酒就成了水。酒不停,茶不断。一杯酒入口,紧接着来口茶。在别处,偷奸耍滑的,多半借这机会把酒吐到茶杯里。人家是真正的以茶压酒,让酒快速通过口腔,抵达大本营。
敬酒,这是酒场的礼数。临潭自然也不例外。先集体三杯,然后自由活动,这样的模式,人家基本不用。敬酒者起身端起盘子,走到你跟前,话简洁明了:给您敬酒!尊敬之意下,似乎还有些商量的成分。多数情况下是敬者喝一杯,被敬者喝两杯,名为“碰一喝二”,有时也会请被敬者自喝三杯。你真不会喝,或不想喝,人家会主动提醒你以茶代酒。敬酒不劝酒,不会滔滔不绝地用言语把你拿下,不会死缠烂打地让你非喝不可,强灌的事更没人做。这些粗犷的汉子,竟然如此善解人意。不管内外,依次敬下去,一个不漏。接着按某种顺序,每个人都会这么进行一次。喝的,不喝的,都会这样敬。这是开场酒。如果你发现某次喝酒,人家也前三杯一起喝,那一定是酒桌上有外地人。都是本地人的时候,如此敬酒才是他们真正的开场酒。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