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观察蝉的最好季节,七月,蝉基本上占领了我的院子,我们便成为邻居。它们是院子的主人,我则是屋内的主人。每天都能听见它们在外面吵吵闹闹,我开始还有些烦,后来慢慢就适应了,并对它们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初夏,第一只蝉出来了。太阳暴晒着地面,在踏平的小路上,我看到一些如小拇指大小的孔,这就是蝉从地下到达地面蜕变的出口,这些圆孔随地可见。它们通常选择坚硬、干燥、阳光充足的地面,作为他们蜕变的出口。不用为它们担心,它们一般拥有非常锋利的工具,可以挖掘干硬的泥土。
七月的最后几天,我为了更好地观察它们,必须借着工具将土挖松。地洞是圆形的,直径约两厘米,洞口周围没有因挖掘而留下的杂物和泥土,显然,它们和粪金龟的挖洞技巧是完全不同的。粪金龟的洞穴旁边会有类似山丘的土堆,因为它们是从地面往地下钻,必须将土堆积在外面,这样才方便出行。而蝉的幼虫是从地下钻到地面,洞口不可能有土堆。
蝉的洞是圆柱形,约有4厘米深,不论地形怎样,它们都会想办法将洞挖成几乎是垂直方向,上下畅通无阻的最短的路线。如果你想在洞中找到一些挖掘时留下的粉末,那将是徒劳的。洞底是封闭的,形成了一个比较宽敞的房屋,四壁光滑,没有与其他通道相互连接的迹象。根据洞的直径和深度来估计,蝉需要挖出将近二百立方厘米的土,但在洞里并没有发现多余的泥土,这些土都运到哪里了?在干燥的土壤里挖洞,如果只是钻孔而没有进行其他的加工处理,洞壁应该是粗糙,带有粉状的颗粒,而且还容易塌方。可事实却让我非常惊讶,洞的墙壁不仅粉刷过,还涂上了一层泥浆。正是这样的泥浆将原本粗糙的墙壁糊住,还能防止土粉的脱落。
幼虫从地下的小屋爬到地面上,来回自如,没有任何的阻碍。它那带着钩子的爪子并没有从墙上刮下土来,否则,就会堵塞这个与外界联系的通道。矿工会用支柱和横梁来支撑地道的四周;地铁建设者会利用砖石来巩固地道;而蝉的幼虫也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它们会使用泥浆粉刷墙壁,保证地道内壁的光滑与顺畅。如果幼虫爬出地面或是在外面的树枝上,它们会很警觉地观察四周。有几次我近距离观察它们,被发现后,它们就快速地回到洞里。
这个地道不是幼虫为了蜕变而临时建立的洞穴,而是一个真正的地下城堡,是它们长期居住的房屋。墙壁的精心粉刷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只是一个临时的通道,就不用那样费心地装饰。幼虫长期地居住在这里,等待着时机的成熟。
蝉的蜕变是要具备条件的:干燥的空气、充足的阳光。这个地洞就是一个气象观测站,幼虫可以了解外面的天气状况,等待蜕变的时刻。
也许它们会花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时间来挖掘和清理这个地洞,保持地道的垂直,但它们不会挖到地面上,而是保持与外界隔着一层厚土。在洞底,它要花更多的心思来装饰,因为那是它的住所。只要预感到天气晴朗,它就爬到高处,进一步地探听准确的消息,了解外面的湿度和温度。刮风下雨的天气并不适于幼虫的蜕变,情况严重时还会让它们失去生命,所以它们会非常小心地回到自己的住所;如果天气对蜕变非常有利,幼虫便会打开那层天花板,从洞里钻到地面上。
这一切能证明蝉的地洞不是临时的住所,而是等待室和气象观察站。但是有一个疑问,挖出来的土跑到哪里去了?洞壁的泥浆是怎么来的?它们是不会像天牛的幼虫那样把挖出的土吃掉的,如果是吃掉了,也要消化变成粪便排出,那样也会堵塞地洞。蝉的幼虫应该不会使用这样的方式,因为幼虫的身体不能吸收腐殖土(即使是非常松的)。
蝉的幼虫要在地下待四年。在这样漫长的时间中,它们过着流浪的生活,从一个树根搬到另一个树根。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要搬到不同深度的洞底,这样可以躲避严寒的侵袭。不过还有另外一个疑点。蝉喜好在干燥的土中挖洞,然而只要土干燥就很难压得结实,那它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我带着这个疑惑对它们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它们出土后,身上总会带些湿的泥土,就像是一位刚刚清理完阴沟的清洁工。这样的湿泥土更让我好奇,干燥的土壤中怎么会有湿泥土呢?为了揭开这个谜,我特地挖出了一只幼虫,它的身体颜色要比一般的通透苍白一些,眼睛大而白,十分浑浊,但出洞幼虫的眼睛是黑而发亮的,并且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看见东西,这就说明幼虫在出土前都是看不见的。它的身体里像是充满了液体,如同患了水肿一样。用手捏一下它的尾部,就会渗出液体,且全身也会变得湿湿的。这种液体是不是尿液?我还不是很肯定,为了方便阐述,就先称之为尿液吧。
幼虫一边挖地洞,一边将尿液涂在干燥、多余的泥土上,用它那肥胖的身体将泥浆刷在洞壁上。这样湿的泥土很容易挤压,幼虫不停地挤压泥土,最湿的泥土渗到粗糙的土壤缝隙中,这样泥土就不见了,墙壁也变得光滑和坚固了,而且道路畅通无阻。这样就能解释幼虫为什么出洞时身上会有湿的泥土,在这黏糊糊的土中挖洞能不粘上一身泥吗?当你看见满身湿泥的幼虫从土里钻出来,它们就即将成为成虫了。虽然以后不用再糊墙,但它们也不会丢弃尿袋。它们会好好地保存剩余的尿液,作为防身的武器,当有敌人靠近它们时,它们会毫不客气地向敌人撒一泡尿,然后立即飞走。蝉虽然喜爱干燥之地,但根据它们在上述情形中的表现,应该被评为“优秀的灌溉家”。
可是,幼虫是从哪里获得水源的呢?身体中的尿液总会用完的,挖完这样一个通道,需要的液体应该不少,它们怎么补充水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寻找答案。我小心翼翼地找了几个完整的地洞,然后将其翻开。我发现洞底的壁上有一根生命力顽强的树根,有的如笔杆粗,而有的则如麦秆细。树根露出的部分很短,只有几毫米,其余的根须则掩埋在四周。这些树根是幼虫特意找的,还是偶然的巧遇呢?我比较倾向于前者,因为在几个洞底都能看见树根。
蝉在准备挖地道的时候,会寻找一个靠近有根须的地方,选择一个较好的根须,将其刨出一部分,嵌在墙壁上。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地洞,就成为幼虫延续生命的源泉。当需要补充水分时,幼虫就将它的吸管插入树根中,非常满足地吃上一顿,然后,接着开始工作。不过这些都是我的推测。为了验证推测的真实性,我做了如下两个试验。
我从洞中捉来一只幼虫,将它放进一只试管中,然后,用比较干燥的泥土将它埋起来。这只试管只是地洞的三分之一长,放入的土质也要比地洞中的松一些。现在我要看看它能不能爬出来。如果能像在地洞那样努力工作,它就一定能出来,而且现在的环境也是有利于挖掘的。我带着怀疑的心态观察,没有活的源泉,不能及时地补充水分,它的水袋就会干枯,就没有办法工作。三天后,我看见那只幼虫已经有气无力地趴在那里,被它挖掘出的土因没有粘合剂,挤压好了也会很快松开、倒塌,再一次地压住幼虫的身体。这项工作是徒劳的,只有开始,永远没有结束。在第四天,它便耗尽了最后一点气息。
如果幼虫有充足的水袋,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我将一只刚刚准备开工的幼虫作为观察对象,它的全身膨胀,透明的身体还不断地往外渗出液体,黏糊糊的。我让它住在同样的人工环境中,幼虫也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陌生空间,它非常谨慎地使用液体,倒出一点液体,将土变成泥浆,黏合挤压,然后继续往上爬。在这只幼虫的精心设计和努力下,经过十二天的时间,它终于到达地面。
幼虫在出洞之后,地面会留下一个像钻杆钻出的孔。幼虫出洞后,会在周围观察片刻,选择一个最佳的地点。如果旁边有树,它就会爬上去,前爪紧紧地抓住树枝,仰望天空。如果空间够大,它其余的爪子也会支撑在上面。然后,它一动也不动,前爪成为一个固定支点。
最早蜕皮的是中胸,蝉壳从背部中线裂开,蝉的变态就从这里开始了。裂逢不断地扩张,上延头部,下伸后胸。接下来是横向扩张,从眼睛开始裂开,露出红色的小眼睛。从裂缝中可以看见蝉的绿色身体,随着血液的循环,身体也逐渐地膨胀。
这个阶段的蜕变比较快速,头部很快就自由了。前爪也慢慢地脱离躯壳,蝉一般都是水平悬挂,在敞开的外壳下露出后爪后,蝉即将得到解脱。蝉翼上粘满液体,像一个残肢耷拉在上面。这是蝉变态的第一阶段,大约十分钟。
第二阶段的时间要久些。蝉即将完全自由,除了尾部还在旧壳中。旧的躯壳非常牢固地抓在树上,保持着最初的姿势,这是它进行第二阶段蜕变的支持点。由于尾部在旧壳中,蝉仍要待在里面,它可以在里面翻身,头部向下,垂直翻身是为了让两翼和爪子解放。这时蝉的身体颜色是绿中带黄,随着身体中的液体向下流动,蝉翼慢慢地伸展开了。这缓慢而复杂的运动结束后,蝉使用腹部的力量支撑身体使自己立起来,迅速恢复头部向上的姿势。它用前爪紧抓旧壳,将尾部从旧衣服中解脱。这个蜕变阶段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现在蝉是完全蜕变了,和它以前的样子大相径庭!两翼透明得像玻璃一样,上面浅绿色的脉络清晰可见,胸部呈现出褐色,其余的部位还是淡绿色,有的部位略带白色。这个娇弱的生命还需要空气和阳光的呵护,增强体质,改变体色。在将近2小时的时间中,它没有明显的变化。它的前爪仍旧紧紧地钩在旧壳上,稍微一点微风,就会左右晃荡,看起来是那么的脆弱。最终又花了半个小时,它的体色变为暗色,至此,整个体变过程结束。我见过一只蝉上午九点停留在树上,飞走的时候是十二点半左右。
旧壳上除了背部有一条裂缝外,其他地方完整无缺,仍旧非常牢固地挂在树枝上。它能留在树上好几个月,就是风吹雨打也无法将它打落。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