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在红河县和泉州任上时,彭瑾都曾经和刘识分开过,尤其是刘识奉命抵御倭寇时,夫妻两人更分别了长达近一年之久。
但那时不论分开多久,因为刘识和她相隔的距离并不遥远,所以她内心才觉得觉得安稳宁静。
但是现在刘识却因为皇命在身而离她越来越远,无法一时跨越的空间上的距离,让彭瑾心里倍感凄凉煎熬,焦急不安。
周淑仪见状便笑着劝慰彭瑾道:“没有分离时的相思凄楚,何来团聚时的十分欢乐!你没听说过李商隐的这一联诗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那些分别时的煎熬想念,等到再见时便会成为相互之间不可磨灭的共同的回忆,煎熬痛苦也变得值得细细品味了。
彭瑾微微一笑,顺着周淑仪的话开始设想来年她和刘识夫妻再见的情形,觉得心中好受一些,趁势打趣回去,道:“那大嫂这辈子可难得体会这种感觉了……大哥恨不得到哪里都是时时刻刻带上你才好呢!”
周淑仪闻言面霞绯红,斜睨彭瑾一眼,嗔怨道:“你这丫头,真是的,人家好心地劝慰你,你倒反来打趣人家!”
彭瑾见周淑仪一脸羞涩,不禁捧腹。
周淑仪都是四个孩子母亲了,还有此等小儿女的忸怩情状,恰恰说明她平时多受彭瑜宠爱,还保有一份赤子之心。
彭瑾心里替周淑仪高兴,不由地抿唇一笑,转而和周淑仪说起刚出生的彭晟暄来。
因为彭晟暄已经是彭瑜和周淑仪夫妻俩的第四个孩子了,一切仪礼都很熟悉,所以到了彭晟暄的“洗三礼”那天,彭瑜心不慌手不乱,有条不紊地接待宾客,进行“洗三”礼,安排宴席,恭送宾客,
十分娴熟。
彭瑾送了彭晟暄一组宝华楼纯金打造的生肖礼,还有她亲自做的小衣鞋袜,既体面,又贴心。
彭晟暄的“满月礼”也正好赶在正月里,年味尚足的时候。
大家热热闹闹地凑在一起,热闹喧腾地庆贺之后,周淑仪便带着彭晟暄一起去周府小住两日日。
原本是可以住满一个月的,但是周夫人考虑到过年正是合家团圆的好时候,便留周淑仪和彭晟暄母子俩暂且住了两日,就让他们先回彭府一家团聚了,约定了二月里再让周淑仪带着几个孩子到周府小住。
对于周夫人的体贴,周淑仪感动的同时,又为自己出嫁多年都未能在生身父母面前尽孝而惭愧,便和彭瑜商议二月里带着孩子们到周府之后,要多住一些时日,补偿多年未曾在父母面前尽孝的愧疚。
彭瑜当然没有不同意的。
不仅爽快地答应了,等到二月里周夫人亲自来接周淑仪母子五人到周府小住时,彭瑜亲自准备大包小包的贴心礼物,让周淑仪带去周府,孝敬周和周夫人。
周淑仪十分感动,做人妻子的,谁不希望自己的丈夫尊敬自己的娘家人呢?
周夫人见状也甚是欣慰,做母亲的,谁不希望自己嫁出去的女儿被夫家捧在手心里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554章 远见
阳春三月的京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花团锦簇,一派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彭瑾看着院子里一片姹紫嫣红,想着刘识不久就要启程回京了,嘴角不由地上扬。
书房里,书声琅琅,是三个孩子在跟随夫子学习《千字文》。
古人学童启蒙读物多为“三百千”,前两部《三字经》和《百家姓》孩子们已经学完了,在这阳春盛景,暖暖和刘湛刘澈三姐弟清脆的声音听起来格外地悦耳: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其实彭瑾原本倒是觉得孩子们的学习完全不需要这么赶,暖暖还好一些,毕竟她已经九岁了,接受起来也不是特别的难。
可是刘湛和刘澈两个如今才六岁,就算是他们遗传了刘识对于读书的聪慧敏锐,这课程安排得也紧了一些。
夫子任教至今不过才一年稍有余,就让他们囫囵吞枣地学习完《三字经》和《百家姓》两部书,未免也太快了一些。
《百家姓》尚好,不过是了解各个姓氏及其来源罢了,《三字经》中却涵盖了文学、科学、数术、史,等等内容,对于刘湛和刘澈来说,识记起来未免吃力。
夫子却告诉彭瑾,孩子们年纪小,要让他们吃透一部书不仅困难,而且无趣,只怕会影响到孩子们日后对于读书习字的兴趣。
与其如此逐字逐句地深入理解,倒不如将它们当做有故事的儿歌,一面听故事,一面熟读成诵,不但有利于识记,还能激发孩子们对于读书习字做学问的兴趣。
彭瑾一听,觉得夫子说得很是在理,一看就是对教授蒙童颇有心得,便也不再多加干涉,任凭夫子自由发挥,只在自己觉得不对的地方,才和夫子交流上几句。
想到这里,彭瑾又不由地感叹刘识识人之深。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