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尤今说得好:“两个人聊天,就像一对齿轮在转动,能不能相互啮合,全看缘分。碰上好的谈话对象,一壶茶、一把瓜子,天南地北,痛快淋漓。你说出来的,他懂;你没有说出来的,他也懂。偶尔,一个眼神眼色,一个微笑,双方便能不约而同地说出同一句话来。嗳,真是快活哪!”尤今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谈话境界,这可真有点可遇不可求。
然而,只要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善于选择合适的交谈对象、恰当的时机、温馨的地点,一般都能达到预期的交谈目的。好的交谈对象不是“碰”上的,是“觅”来的。一直被动等待,永远会是孤家寡人的自言自语,心里独白。
(2)适可而止的原则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同理,天下也没有说不完的话题,无论多么美妙动听的谈话,总有终结的时候。“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交谈更应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马拉松式的交谈,不但让人感到乏味,也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唠唠叨叨,软磨硬泡,废话连篇的交谈,无疑是制造痛苦。尤其是一方情绪不佳,身体不适,更应该及早把话匣子关闭。
(3)求同存异的原则
人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比别人的更高明。“征服欲”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地膨胀起来,表现为不尊重对方的意见,非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才罢休。这种想法不但错误而且有害。无论是志同道合的好友,还是恩爱无比的夫妻,思想上总是有差异的。如果两个人的想法总是一模一样,那么总有一个存在是多余的。
罗斯福曾说过:“如果自己所确信的事,有75%的正确性,就应该觉得非常满意了。而75%也是最大的限度,不能再向上提高了。”
因此,在交谈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是十分重要的。一味地寻求认同感,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制造麻烦和不快。
4。装聋作哑,可以不战而胜
装聋作哑,可以不战而胜,也可避免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不发表立场,但心知肚明,这样的人最精明。
某机关有一个女孩子,平日只是默默工作,话并不多,也不经常与人聊天,总是面带微笑。有一年,机关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在她主动发起攻击之下,很多同事不是辞职就是请调。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这个文静的女孩子。某日,这位好斗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贯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噼里啪啦一阵“狂轰滥炸”,谁知那位女孩只是默默笑着,只偶尔蹦出一个字:“啊?”最后,好斗的那个主动鸣金收兵,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也自动请调了。
你一定会说,那个沉默的女孩子太能管住自己的舌头了,其实不是这样,而是那位女孩子听力不大好,理解别人的话有些困难,总是要慢半拍,当她仔细聆听对方的话语并思索话语的意思时,脸上又会出现“无辜”、“茫然”的表情。好斗的女孩对她发作那么久,那么卖力,她回应的却是这种表情和“啊?”的不解声,难怪斗不下去。
正如卡莱尔的一句名言,“雄辩是银,沉默是金”。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事实:沉默是金,在不要说的地方,你多说无益,踏实一点,等待机会,默默的奋斗,然而并不是就让你不说话,很多人理解这句话,就是少说话的意思,那就大错特错了,那反而成了沉默的羔羊,沉默是金是一种智慧,告诉自己,一种愿意挑战的姿态,行为上暂时的潜伏,但思想上却在积极的活跃着,保守沉默让自己更加清醒,当大浪袭来时,能够用稳健的行动去阻挡沉默的力量是巨大的,面对自己尚不熟悉的事物又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装聋作哑是上策。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本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永远和平相处、风平浪静才是怪事。但是面对别人不怀好意的言语讽刺时,一定要受得住气,守得住口,不要与之作对,攻击对方,要知道,有时装聋作哑是最厉害的武器。
又聋又哑的人听不懂别人的话,自然也不会加入争斗,别人自然也不会和他们争斗,因为这只是徒劳。
不过大部分人都不聋又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一回嘴其实就中了对方的计,不回嘴,他自然就觉得无趣了;对方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罢了,因此面对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被攻击者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并且发出“啊?”的声音,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
不过,面对别人的挑衅和中伤,要“装聋作哑”的确蛮受罪的,但是与无聊之人辩解,只会自讨没趣,因此我们要培养对他人言语“入耳而不人心”的功夫,否则心中一起波澜,不和对方一争高低是很难的。如果你想要用言语慑服别人,你说得越多,就越显得平庸,而且越不能掌控大局。即使你是在说平凡无奇的事情,如果你能说得模棱两可、没有定论,好像猜谜语一般,对方将会感到非常新鲜有趣。而你说的越多,就越有可能说出愚蠢的话,俗语说言多必失。
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而装聋作哑可以不战而胜!沉默是最有力的攻击武器,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学习装聋作哑,可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目标;也可避免自己去找人麻烦。每一个想走好人生第一步,快速适应社会的年轻人,都应掌握这一为人处世的绝妙方法。
5。切勿强词夺理,争辩只会激化矛盾
19世纪时,美国有一位青年军官个性好强,总爱与人争辩,经常和同僚发生激烈争执,林肯总统因此处分了这个军官,并说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话。“凡是成功之人,必不偏执于个人成见,更无法承受其后果,这包括了个性的缺憾与自制力的缺乏。与其为争路而被狗咬,毋宁让路于狗。因为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伤口。”的确,你碰到一个无知的人,又怎么能用辩论换来胜利呢?
假如我们赢了对方,把他的说法攻击得体无完肤,那又能怎么样呢?
而对方在辩论中输了,必定会认为自尊心受损,日后找到机会,必然又是报复。因为一个人若非自愿地屈服,内心仍然会坚持己见。
每当我们要与人争辩前,不妨先考虑下,我到底要的是什么?一个是毫无意义的“表面胜利”,一个是对方的好感。这两件事就如孟子所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需要的是什么呢?
事实也是如此,聪明的人决不用争辩解决问题。
与人相处时,和谐的气氛很重要。而营造和谐氛围的基本要求就是,不与人做无意义的争辩。这也是初人社会的年轻人应该注意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来看个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天晚上,在伦敦美国人戴尔·卡耐基得到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教训。当时他是罗斯·史密斯爵士的私人经纪。大战期间,史密斯爵士曾任澳大利亚空军战斗机飞行员,被派在巴勒斯坦工作。欧战胜利缔结和约后不久,他以30天旅行半个地球的壮举震惊了全世界。没有人完成过这种壮举,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给他5000美元奖金,英国国王授予了他爵位。
有一天晚上,戴尔·卡耐基参加一次为推崇史密斯爵士而举行的宴会。宴席中,坐在戴尔·卡耐基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出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位先生说那句话出自圣经,他错了。戴尔·卡耐基知道,且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出优越感,戴尔·卡耐基很讨嫌地纠正他。这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他自信确定如此!
这位先生坐在右首,戴尔·卡耐基的老朋友弗兰克·格蒙在卡耐基左首,他研究莎土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戴尔·卡耐基和这位先生都同意向他请教。格蒙听了,在桌下踢了戴尔·卡耐基一下,然后说:“戴尔,这位先生没说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那晚回家路上,戴尔·卡耐基对格蒙说:“弗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应该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嘴不是用来争辩的,放弃争辩,因为那样会让他人避而远之,甚至让自己到处树敌。
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争论是没有赢家的。要是输了,当然就输了;即使赢了,但实际上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争论者的胜利,建立在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的基础上,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争论者会觉得洋洋自得,但对方呢?他会自惭形秽,争论者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争论者的胜利。而且会得到“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的结果。”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要衡量一下,宁愿要一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要别人的好感?
威尔逊总统任内的财政部长威廉·肯罗以多年政治生涯获得的经验,说了一句话:“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
拿破仑的家务总管康斯坦在《拿破仑私生活拾遗》曾写道,他常和约瑟芬打台球:“虽然我的技术不错,我总是让她赢,这样她就非常高兴。”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