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做事有策略什么意思 > 第十章 做事要懂得借梯登高(第2页)

第十章 做事要懂得借梯登高(第2页)

除非你的运气特背,否则,在你的一生中,总会碰到几个贵人。例如,你在工作中一直不是很顺利,表现不佳,心灰意冷之余,你开始想打退堂鼓。你的一位上司却在这时候推了你一把,设法帮助你跨过了门槛,重燃你的斗志。

“贵人”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你心仪已久或想要模仿的对象,无论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胜一筹。因此,他们也许是师傅,也许是教练,或者是引荐人。

有贵人相助,的确对事业有益。有一份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遇过贵人,自当老板创业的,竟然100%全部都曾被人提拔过。

不论在何种行业,“老马带路”向来是传统。目的不外乎是想栽培后进,储备接棒人才。这些例子在运动界、艺术表演界、政治界颇多。

话虽如此,没有贵人比较难成气候,但若要被贵人“相中”,首要条件还是在于,被保送上垒的人究竟有没有两下子。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你一无所长,却侥幸得到一个不错的位置,保证后面一堆人等着想看你的笑话。毕竟,千里马的表现好坏与否,代表伯乐的识人之力。找到一个扶不起的人,对贵人的荐人能力,也是一大讽刺。

除了真正是基于爱才、惜才之外,一般而言,贵人出手,多少都带有一些私心,目的在于培养班底,巩固势力。但也有一旦接班人羽翼丰盈之后,立刻另筑它巢,导致与师傅失和,反目成仇,这类故事自古至今屡见不鲜。

良好的“伯乐与千里马”关系,最好是建立在彼此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的基础上。这绝不是鼓励唯利是图,而是强调彼此以诚相待的态度,既然你有恩于我,他日我必投桃报李。

寻找“贵人”必须谨记以下几条:

其一,选一个你真正景仰的人,而不是你嫉妒的人。绝不要因为别人的权势,而琵琶犹抱,另搭顺风车。

其二,摸清贵人提拔你的动机。有些人专门喜欢找弟子为他做牛做马,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万一出了事;这些徒弟不仅捞不着好处,还可能成为替罪羔羊。

其三,要知恩图报,饮水思源。有些人在受人提拔,功成名就之后,往往就想遮掩过去的踪迹,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靠我自己”,一脚踢开照顾过他的人。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指着鼻子大骂“忘恩负义”,可千万别做这种傻事!

抓住关键人物的手上路

现代社会,人才济济,同一层次的竞争对手特别多。比如贴出一张招聘广告,只招一人,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可能多达百人。面对众多实力相当的对手,若是能拉住一只强有力的手,稍借一二分力,就有希望脱颖而出。

几年前,小张好不容易在县城找了一份工作,但由于工厂效益不好,加上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大专文凭的小张很快就加入了待业队伍中。勤奋的小张立志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出路,原来学工科的他毅然自学起管理专业,并报考了人民大学的MBA。但考试的结果让他心灰意冷,却也在情理之中。接下来他并没有放弃,接着两年都失败了,总是一门专业科目差三五分。

正在他懊恼无比的时候,他所报考专业的老师被小张这种坚持不懈的韧劲所感动,随即寄了几本参考书给小张,鼓励他好好读一下这些书,或许会有所突破。果然幸运很快来到了小张身边,在2000年的MBA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人民大学录取。目前,小张已经是广州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年薪近10万。

像小张遇到的这位良师,就是他的“贵人”。类似的事情在你的生活中没有吗?仔细想想,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绝对不乏这样的热心人,不缺少在关键时刻给予你无私帮助的贵人。

王小姐参加了去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幸运地取得了现在这份待遇丰厚而且稳定的工作。与朋友谈起那段紧张的考试经历,王小姐兴奋地说是得到了贵人相助。当时,王小姐是北京一所大学应届毕业的研究生。

在如今,人才竞争十分激烈,每年高校有几百万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压力相当大,即使是怀揣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也不是很容易。国家政府机构工作稳定,待遇也不错,这几年成为毕业生向往的地方,所以参加国家机关公务员资格考试的考生特别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人挤过“独木桥”,有的岗位出现考生与职位名额之比是三百多比一的现象,可见这类考试的热度。王小姐在其导师的推荐下报考了一个不错的职位,当然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她取胜的关键在于得到了在国家政策研究机构工作的专家的帮助,从辅导考试到面试,王小姐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最后得到那块蛋糕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的生活当中,类似上述故事中的王小姐,找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关键人物,可以使本来一筹莫展、百般无奈的你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乎意料又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在这样的过程中给你帮助的人能不算是你的贵人吗?抓住贵人的手,领你走上一段光明之路。

找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人

也许你是一个聪明透顶的人,有着足够的胆识谋略,但是,如果你不走出来,你的一切努力也许只有你自已清楚,只有自己默默地付出。现今是一个追求效益的时代,让别人看到你的存在,看到你的成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要让知名人士注意到你的存在,肯定你的成绩,因为这是最好的广告。

巴纳斯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生前唯一的合伙人,他是一个意志坚强、勤奋努力的人,当初他一无所有。他在爱迪生那里谋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做设备清洁工和修理工。当时爱迪生发明了口授留声机,但是公司的销售人员不能把它卖出去,巴纳斯这时主动申请做了留声机的销售员,但工资依然是清洁工的薪水。当时这种机器不是很好卖,巴纳斯跑遍整个纽约城,才卖了7部机器,应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业绩了。他通过总结这段时间的销售经验,冥思苦想制定了留声机的全美销售计划,然后把计划拿到爱迪生办公室。爱迪生看过后,非常高兴,很欣赏他的计划,也为他的努力和细心而感动,同意巴纳斯成为他的合伙人。从此巴纳斯成为了爱迪生一生中唯一的一位合伙人。

巴纳斯的辛勤工作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也因此,巴纳斯从一名小小的清洁工雇员成为爱迪生的合作者。自然,他的收入也将不再与清洁工的薪水相提并论。

做事、立事,谁不希望自己能够一帆风顺,一夜之间成名得利。作为一个像巴纳斯这样的小人物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要不是依靠爱迪生的名气,他再有才能,再努力奋斗,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中也是难以成功的。贵人的力量就在这里。

刘勰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生活极为贫穷,但他笃志好学、博经通史,《文心雕龙》是他的代表之作。他生活的年代盛行门阀制度,一个人出身的贵贱决定了这个人在社会上的高低,像刘勰这样出身低微的平民,自然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因其社会地位,《文心雕龙》写成后也根本得不到重视。但刘勰本人十分自信,深知自己著作的价值,不愿意看到用心血写成的书稿湮没,决心设法改变这种局面。

沈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有着很高的声望,刘勰想请他评定写成的《文心雕龙》,借以赢得声誉。但是沈约身为名流,哪能轻易见到?但刘勰想出了一个主意。一天,刘勰事先打听到这几天沈约有事外出,于是背上自己的书稿,装成卖书的小贩,早早地等在离沈府不远的路上。当沈约乘坐的马车经过时,刘勰乘机兜售。沈约喜欢读书,当即停下来,顺手取书一阅,见是自己没有读过的书,便随手翻阅起来。这一看,沈约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即买了一部带回家去,放在案头认真阅读。在以后上流社会举行的聚会中,沈约还不时地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当时文坛的人见沈约对这本《文心雕龙》如此推崇,大家群起效仿,争相传阅,刘勰很快名声大噪。

可以说,没有沈约的赏识,我们也难以知晓刘勰是何许人也,更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传世名著《文心雕龙》。

切莫忽视亲人的力量

求知之路也许百转千回,职场之中难免荆棘丛生。在这条路上,我们的家人为我们付出了不尽的艰辛,他们在默默地为我们祈祷。在我们成功的时候,他们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我们人生中的很多决策是在与亲人的交流中得出的,他或者她在很多时候给了我们明智的建议,所以,不要忘记,自己身边的亲人就是能助你上进的贵人。

东汉时期,河南郡有一位贤惠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是乐羊子的妻子。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宁可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呢?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了。”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废,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最后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古代,有一位叫纪昌的人,非常想学射箭,经人介绍去拜见一位非常有名的神箭手飞卫。纪昌找到飞卫后,十分诚恳地说他非常想学好射箭,飞卫并不说是否同意收他做徒弟,只是语重心长地说:“学射箭不是看着那么容易的,首先要从基本功开始,你现在连基本功都不会,怎么办?”经纪昌再三恳求,飞卫说:“那你先学眼功吧,你要练到无论出现什么事情都绝对不眨眼睛。”纪昌听了这话如获至宝,跑回家,但真到练的时候就犯难了。平时眼睛几乎是隔几秒就自然地眨眨,怎么才能不眨眼睛呢?正好妻子在旁边纺织,见他这般苦恼,就故意激他说:“何必为了学东西这么发愁呢,咱们不学不就成了吗?”这一说不要紧,纪昌急了:“不行,我既然求了师傅,师傅也指点了,再难也得想办法。”妻子说道:“这就对了,要学就要学会、学精。”

纪昌看到妻子织布用的梭子,马上想到了用梭子练习不眨眼的功夫。于是他每天仰面躺在织布机下面,双眼对着织布机,尽量控制着不眨眼。很多时候,眼睛疼得流下了眼泪,他也不敢擦,时间久了,眼睛又红又肿。功夫不负苦心人,两年转瞬而去,他终于练成了盯着一个地方看很长时间不眨眼的本领。他高高兴兴地找到飞卫,以为能得到飞卫的夸奖,但飞卫很平淡地说:“这不算什么,这才刚刚开始,光学会不眨眼不够,还得学会把小的东西看大,把模糊不清的东西看清楚了,这样才能瞄得准,把这功夫学会后再来找我吧。”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