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鲶鱼效应又叫什么效应 > 第十八章 功成名就后学会身退(第1页)

第十八章 功成名就后学会身退(第1页)

鲶鱼型人才考虑功成身退是应该的,绝对不是杞人忧天。因为组织目标实现的时候,往往就是组织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变革极有可能导致鲶鱼型人才不适应组织。如果已经不适应组织,但还按照原来的工作思路和态度来处理事情,那么自己就处于危险境地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古语有云:伴君如伴虎。鲶鱼型人才和管理者相处,就像和老虎相处一样,一定要处处小心,不要过于随意。鲶鱼型人才要想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必须懂得管理者的类型。千万不要认为只要对管理者一片忠心,管理者会看得见的,即使看不见管理者也会感觉得到的。古时候那么多忠臣、权臣都是这么想的,其结果呢,又有几个能有好下场?

一般来说管理者无非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暴躁无常型。这种管理者十分地暴躁,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而且喜欢在办公室中制造一些紧张气氛。他们大喊大叫,似乎所有的人都亏欠了他们一样,似乎所有的人都在无情地赚他的血汗钱。和这种管理者相处,鲶鱼型人才要随时担心自己被管理者训斥,甚至还会经常受到委屈。当管理者大声嚷嚷的时候,千万不要和他顶撞,因为即使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错了,在遇到别人顶撞的时候,他还是会坚持自己的错误,还死不悔改。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很少有君王在气头上不杀人的。

第二种类型是阴险狡诈型。这种管理者表面上和所有的下属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见人就打招呼,偶尔还会搂着你的肩膀对你说:“小伙子,好好干,你很优秀。”等到你把他当作真心朋友,向他倾诉你所有的秘密的时候,他就开始将你的秘密四处传播,而且将你对别人的不满也“转达”给那个人。这种管理者是小人,他会将整个办公室弄得人心惶惶,互相猜忌,谁也不拿谁当朋友,谁也不和谁走得过近。这时,这个管理者就会在办公室里偷偷乐着自己的杰作。

第三种类型是恶言恶语型。这种管理者喜欢搞人身攻击,而且素质不高,经常做人和做事分不开来。下属如果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对,他第一个反应就是说这个人不行。他经常会说:“你真笨,这点事情都办不好。”或者说“像你这样的脑袋,怎么进我们组织的,我很是奇怪?”这种管理者似乎喜欢在语言上卖弄一番,认为自己无时无刻不聪明,而别人都是蠢蛋。如果和这种管理者相处,那么首先就要学会放下尊严。要学会宽慰自己说:“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人们不得不放下些尊严。”

第四种类型是作风粗暴型。这种管理者从来不给你任何说话的机会,也不会给你任何表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在他看来,所有的下属只要按照他的部署来办事,所有的事情都能办得很好。如果不按照他的部署来办事情,那么事情会办得很糟糕。他从来没有想过下属中也有人才,他从来就认为在组织中只需要他一个脑袋在思考,其结果呢,这种管理者经常会犯错,而犯错以后,他总是把责任归结为自己的下属,认为是他们办事不力。和这样的管理者没有平等的谈话机会,你所能做的只是服从。

第五种类型是嫉贤妒能型。这种管理者,甚至包括一些老板,不大喜欢看到别人比自己聪明能干,他们希望看到别人象猪一样蠢笨,而对比起来,自己简直聪明得先知一样。这种管理者其实是不大适合自己的职位的。因为如果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总是喜欢用比自己弱的人,那么上行下效以后,组织用的人会越来越弱,组织也会越做越小。但是没有办法,世界上总是存在那么多巧合和错误,有很多这样的人还真当上了管理者。即使这样的管理者重用鲶鱼型人才也是希望鲶鱼型人才能够听从自己的,在自己的规定范围内给鲶鱼型人才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六种类型是偷窃成果型。这种管理者经常把下属的成果窃为己有,然后去向自己的管理者邀功,说自己怎么样行,怎么样能干,而不提这份功劳是由谁取得的。这种管理者道德是败坏的,但是他们却理所当然。因为在他们看来,下属在他手下做事,自然下属所有的成就都是属于他的。如果遇到这种管理者,下属最好的办法是采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说在成就的取得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事实也确实如此。当你责问这种管理者利用你的时候,他们往往大言不惭地说:你有利用价值,我才利用你。你看人家没有利用价值,我都不利用,你应该感到荣幸。鲶鱼型人才要有自己的成果被偷窃的心理准备,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平常不过了。

第七种类型是好逸恶劳型。这种管理者什么都不愿意做,什么都不愿意动手,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和管理者拉个人关系了。这种管理者往往会把所有的事情让下属来做,所有的责任让下属来承担,自己什么都不用做。这种管理者往往喜欢培养和提拔一些亲信,让他们来替自己控制下属。整个组织中会弥漫一股搞关系的风气,因为在组织中得到最多利益的人是那些会搞关系的人,而不是做事做得最多或者最优秀的人。这样的组织并不适合鲶鱼型人才生存,因为在这样的组织中,鲶鱼型人才出格的表现往往被认为是别有用心。

第八种类型是事必躬亲型。这种管理者似乎对所有的人都不信任,所有的事情,无论大小,他都亲历亲为。他怕出错,即使不出错,他也害怕得不到最好的效果。因此他活得很累,而手下的下属很清闲很无聊。这种组织也不会太长久,就像蜀国诸葛亮事必躬亲一样,最后的结果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鲶鱼型人才如果遇到这样的管理者就应该在小事上取得管理者的信任,逐步引诱管理者放权。

第九种类型是真正用人型。这种管理者是真正地想培养下属,想让他们成为组织的中坚力量。这种管理者是比较少见的,也是下属最愿意跟随的。但是对于这种管理者来说,他本身能培养和提拔的下属有限,即使下属再怎么优秀,他也只能提拔少数几个,毕竟能做塔尖的砖只要那么一两块,而大多数砖都是在做塔基。所以遇到这种管理者,下属也要有功成身退的打算。鲶鱼型人才如果遇到这样的管理者,确实是难得的运气。但在庆幸自己好运的同时,还要了解自己会有哪些竞争对手。

总之,不管怎么说,鲶鱼型人才与管理者相处,要小心谨慎,不要过分地依赖管理者,也不要过分地非议管理者,要谨言慎行。伴君如伴虎,如果确实相信自己有能力,有魄力,而且希望能够做一番事业,那么有合适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功成身退。

共患难容易,共富贵难

患难和富贵是永恒的话题。有些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有些人只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还有一些人既能共患难,又能共富贵;当然更多的人是既不能共患难,也不能共富贵。这是人之常情,并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高尚和低俗之别。

鲶鱼型人才和管理者一起共患难很多时候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共富贵却不大容易。以范蠡为例,他和越王共患难,当越王到吴宫去服侍吴王的时候,范蠡不离不弃,和勾践一起进吴宫去服侍,而且处处保护着勾践。但是当勾践灭掉吴国的时候,范蠡却不辞而别。倒不是他精神境界有多高,而是因为他看出了勾践这个人不能共富贵,所以他不得不走。如果他不走,自然会落得和文种一样的下场。勾践之所以不能共富贵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勾践本人的主观意识太强,而且有很强的控制欲和征服欲。第一次和强大的吴国交战的时候,他侥幸获得胜利。到了听说吴国又要来进攻的消息,他便不顾范蠡的劝告,想先发制人,于是兴师讨伐吴国。这就说明他主观意识太强,是不大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的。只有到战败的时候,才会想到范蠡,才会想到听他怎么说。勾践就是这样的人,总是先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主,等到事情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想到自己还有谋臣。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人手下做事,说不定有一天脑袋就被砍掉,也许有那么一天这个人良心发现,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用呢?文种大概就是这样被杀掉的。

为什么共患难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呢?因为人在贫贱(不但穷,而且社会地位低下)的时候,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希望能够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奋斗,共同来摆脱贫贱。因此人在贫贱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做人的姿态也会放得很低,这样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帮助。试想如果一个人在贫贱的时候还把姿态放得很高,对别人都十分傲慢,那就无非是三类人:一类是疯子,一类是甘于贫贱的人,一类是看破世事的人。这三类人永远只占极少数,更多的人在贫贱的时候会把姿态放得比较低,而且也乐于帮助别人,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而且别人也知道他并没有多少可以资助自己的地方,所以他只要能够提供帮助,即使是善意的劝告,都会对他十分感激。所以很多人都能够共患难,同舟共济。

那么为什么共富贵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件很难的事情?部分原因是经过贫贱以后得来的富贵,人们往往把它看得很重,肯定是不愿意再回到以前的那种贫贱的生活中去,因此人们开始患得患失,开始有些计较。另外有一部分原因是富贵以后,自我感觉高人一等,而且身边立即会多了许多恭维的人,于是飘飘然,忘记了自己曾经贫贱过,忘记了和自己同舟共济的人,也忘记了那些曾经表示不相忘的朋友。陈胜就是一个典型。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得到富贵以后爱慕虚荣起来,和周围的人为是谁得来的富贵发生了争执,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功不可没。富贵了以后,空闲的时间多了起来,人们也往往乐于将这些空闲的时间打发在人和人的争执之中,纯粹是因为闲得慌。而另一方面,那些至今仍然贫贱的朋友自然会想到来找这个富贵起来的人帮忙或者投奔,每一个人都把这个富贵起来的人当作靠山,而从来没有人为这个人考虑过什么,那些朋友也觉得找这个人帮忙心安理得,丝毫也没有想过这个人获得富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和管理者相处,尤其是一起曾经共过患难的管理者相处,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无法共富贵。患难时,和管理者称兄道弟,管理者也会乐于和你称兄道弟。就像朱元璋在没有称帝的时候结义兄弟多达十个,而且都是领军的大将。富贵了以后,他们往往还是忘记不了和管理者称兄道弟,但是这个时候管理者就不一定乐意了。因为组织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人为组织服务,管理者要树立自己的威严,甚至很可能希望自己成为组织的教父或者所崇拜的神,这个时候最忌讳的是有人跟他称兄道弟,而且是下属中有人如此。即使管理者还是将下属当作兄弟,也不能在工作场合表现出来。最蹩脚的管理者都知道如果在工作场合和某几个下属称兄道弟,无非是告诉其他下属你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你们都不会得到重视重用,因为我还有这么多兄弟需要提拔和帮助。这样做孤立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真正想做事的会离开,不想做事的会千方百计套近乎,如果一个组织成了这个样子,那么组织还有什么发展前途。

有些下属慨叹自从朋友当了管理者以后,他整个人都变了,变得六亲不认,变得爱理不理,变得疏远起来。其实你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想,管理者也会认为自从自己当了管理者以后,下属对他明显疏远了,而且总是拿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找他麻烦,甚至在工作场合无视他的威严。很多矛盾和不理解之所以产生就在于大家都没有为对方的处境考虑一下。对于下属来说,他自然还是把管理者当作他昔日的兄弟,还是有什么事情都向管理者寻求帮助,但是管理者呢,则希望下属在工作场合维护他的尊严,在工作之余然后才是兄弟。

总之,共患难容易,共富贵确实比较难。尤其是那些经历了患难然后富贵的朋友很难共富贵。以历史而论,从做人角度来说,那些开国国君大杀权臣和患难之交,确实是没有多少人性可言;但是从做事的角度来讲,那些开国国君大开杀戒是最保险的办法,因为他很难保证那些权臣和患难之交在什么时候就黄袍加身,即使能够保证那些人忠心耿耿,那么也很难保证他们的子孙能够恪守臣道,而不是拥兵自重。曹操没有称帝,但他的儿子却推翻了汉帝;司马懿和司马昭没有称帝,但司马炎却废了魏帝。所以从做事的角度来讲,大杀功臣绝对是最保险的做法。所以共富贵成为了很苦难的事情,古今道理是相同的。

鲶鱼型人才不论对组织作了多大的贡献,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以功臣自居,更不要幻想着和自己的管理者平分富贵,即使管理者曾经许诺过。最好把管理者的所有诺言都忘掉。

不要幻想和管理者成为朋友

鲶鱼型人才永远不要幻想:自己和管理者是朋友。鲶鱼型人才往往生性耿直,容易将管理者作为自己的朋友来对待,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我认可他这个人,所以愿意跟随他。”但他们没有考虑过人是会变的。即使以前是朋友,但是他成为你的管理者以后,他就不可能再是。象朱元璋以前和徐达等人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谁也不能说当初的结义之情是假的,是虚伪的,是做作的。当初的结义之情很可能就是真的。可即使是真的,又怎么样呢,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就对这些人大开杀戒,从来就没有想过当初告天祷告后会同年同月同日死。当朱元璋未发达的时候,自然希望有很多的朋友,这样他会多很多出路,多很多选择,也多很多帮助。朱元璋和他们结义也是真心的,如果需要朱元璋两肋插刀,估计当时的他也会在所不辞。但是当了皇帝以后的他,别说让他两肋插刀,就算是结义兄弟出言稍微顶撞了他,他也可能会将结义兄弟处死。所以永远不要幻想和管理者是朋友。

一个人往往在不得志的时候,会想尽办法去结交一些朋友,而且还很可能真心对待他们。在穷困的时候,路上一个行人他都愿意结交,都愿意和他攀谈,愿意和他互相帮助。但是得志以后,他往往会和这些人刻意保持距离,甚至看不起这些人,认为这些人太没有出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陈胜。陈胜在未得志的时候,曾经向他的同伴许诺:苟富贵,勿相忘。这种许诺是典型的拉帮结派,是陈胜在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所发出的信号,翻译为现代俗语就是:兄弟,你要相信我陈胜总有富贵的一天,我富贵了以后绝对不会忘记你。可是他的这个求助信号被别人奚落,认为他自不量力。于是他仰天长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同样是个信号,意思是说:哎,你们不理解我,既然不愿意帮助我,我也看不起你们。这是一种被拒绝之后的自我保护信号,陈胜要保证他的尊严。最后陈胜在大泽乡起义成功后,迅速攻占了很多地方,包括他的家乡。那些曾经和陈胜一起耕过田的人自然想起了陈胜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苟富贵,勿相忘,于是结伴成行地来找陈胜。在陈胜的宫殿里,这些人大声嚷嚷:真没有想到,这个小子会有如此大的出息。最后这些人都被陈胜处死了。这些人死也不明白为什么陈胜要杀他们。理由很简单,因为陈胜已经不是昔日那个耕田的长工了,他已经成为了大楚的王。而那些同伴也是该死,该死的理由是他们把陈胜还当作朋友。

朋友是什么?从本质上讲,朋友是利己的,而不是利人的。人都希望和比自己优秀,或者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交朋友,很少有人愿意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在于朋友的本质是利己的,交朋友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在于对自己有帮助。这不是自私,只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所以当你的朋友成为管理者的时候,你要想一想,他还会愿意和你过多交往吗?很多人都不会(但不排除有例外的人)。他们当了管理者以后就有了自己的交往层次,他们就开始发展新的朋友。贵易交,富易妻虽然是一种被人所看不起的生活态度,但是这种态度却普遍存在,当一个人富贵的时候自然想找一些富贵的人来交往。所以永远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管理者当朋友,即使曾经确实十分要好。

把自己的管理者当成朋友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就是你会有很多话都跟你所认为的朋友说,包括一些秘密或者抱怨。这些话以前两个人交好的时候可以互相倾诉,但是他当上管理者以后,他还会和你共同抱怨管理者不好吗?不会的。他自然会逐渐开始维护管理者的利益,以求自保或者更高的升迁。

有一个射手射箭技术十分高明,国王听说后,就让他来表演。让他百步穿杨,给他一锭银子的奖励,结果射手十分轻松地射中了。国王让他再射一箭,给他一锭金子的奖励,结果射手勉强射中。国王让他继续射一箭,给他一千两黄金的奖励,结果射手箭还没有出去就已经晕倒了。为什么?因为这个射手开始有了更多的顾虑。同样的道理,当你的朋友当上了你的管理者以后,他的顾虑自然会增多,自然不像以前那样简单快乐或者彻底倾诉,他会隐藏自己心中很多的想法,而不愿意和你倾谈,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他变了,两个人的感情疏远的。你会将这一切归咎于他当上了管理者以后,或者归咎于他这个人本身的品质。但是不可否认,如果你当上了管理者,你也很可能这样做。

所以管理者永远不可能是朋友,即使曾经是朋友,只要他当上了管理者以后,就不会再是朋友。

此外管理者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希望自己管理的团队能够令行禁止,他并不希望有某个下属和他称兄道弟,这样并不利于他的管理,即使这个人十分优秀。因此管理者会主动疏远以前的朋友,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交际,用于和其他同层次的人交流。他已经没有时间陪以前的朋友去喝酒吃饭,去互相抱怨。他也害怕别人抓住他的小辫子,所以他有很多的秘密和故事都不会和原来的朋友讲。

人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身份,不同身份有着不同的表现行为,也有着不同的朋友结构。鲶鱼型人才最好不要试图去和你的管理者交朋友,即使是你的管理者表示愿意和你交朋友,你也千万不要不明就理地去和管理者称兄道弟。管理者发出那样的表示只不过是一种姿态,这种姿态是做给所有人看的,以此来说明他平易近人,以此来说明他注重下属关系和组织文化。就像管理者在作完报告以后,让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一样,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做出一种开明民主的样子,而不是想真正听从下属的意见。

如果你的朋友当了管理者以后就疏远了你,千万不要向任何人抱怨,而要想开一些。也不要怨恨他,要想到如果哪天你当上管理者以后,也会这么做的,很多时候都是迫于无奈。其实只要曾经要好就行了,又何必要今生来世呢?

鲶鱼型人才面对这样的现实,应该有这样的胸怀。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