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教怎么做人的书籍 > 第五章 培养城府遇事三思而后行(第1页)

第五章 培养城府遇事三思而后行(第1页)

不说大话,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这是孔老夫子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一个人说了大话而不知道惭愧,那么他实现此话的概率是很小的了。还有人说凡是说大话的人要么就是特别自负,要么就是纯粹吹牛。我不知道我是孔老夫子口中之人,还是后面自负之人,或者就是纯粹吹牛,反正话是说出来了,心里也后悔了。有一些人总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他们自认为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尊重自己、喜欢自己,自己也会因此而更有面子。而事实上情况却恰恰相反,自我的吹嘘只会让他人更讨厌你。

我们来看一则寓言故事:斑鸠强占了喜鹊的窝,看着无家可归的喜鹊,斑鸠得意地说:“你可知道谁是鸟中之王?”喜鹊胆战心惊地说:“您是鸟中之王!”斑鸠高傲地飞走了。不久斑鸠又啄光了小麻雀头上的毛,傲慢地问小麻雀道:“你可知道谁是鸟中之王?”麻雀吓坏了,结结巴巴地说:“当然是您……您是鸟中之王。”

斑鸠这下可是神气极了,它真的把自己当作鸟中之王了,耀武扬威地飞来飞去,见到每一种鸟就向其炫耀自己的身份。这次,它迎面碰到了老鹰,又问老鹰:“你可知道谁是鸟中之王?”然后得意洋洋地等待着老鹰的回答。

可是斑鸠没有听到老鹰说它是鸟中之王的回答,只见老鹰扇了一下翅膀,它便感到一股强风向自己袭来,然后就重重地从空中跌落在草丛里。它听到老鹰在它头顶恶狠狠地说:“这下你知道谁是鸟中之王了吧!”

实际上,真正实力雄厚的才是王者,光靠嘴上功夫是吹不出实力的。有本事就让别人去说,我们不能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不知收敛、吹嘘自己的人,当真相被揭开时只会颜面无光、威风扫地。

“吹牛皮”的人,常常是外强中干的,而且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朋友、同事相处,贵在讲信用。自己不能办到的事情,胡乱吹嘘,会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印象。比如,某某人在酒桌上几杯酒下肚后,便开始吹嘘“和某某局长是铁哥们,和某处长是朋友,和某某市长是亲戚”等等,简直是有通天的本事,似乎无所不能。几位朋友说起生意上或事业上的难处,这位老兄便拍胸脯、打包票说:”没问题,这事全包在老兄身上。”待酒一醒,才发觉他摊上了麻烦,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帮人办事,也许找人能办事,可也得大费周折,求爷爷告奶奶。这牛吹的,把自己都给绕进去了。帮不上忙,朋友面前多没面子,可真要帮忙,还确实是力不从心,强人所难,真是尴尬。

自吹自擂还会成为被人嘲笑挖苦的对象。你在那儿吹得天花乱坠,唾沫星子四溅,可周围的听众要么打哈哈,要么揭破你的牛皮,要么在那儿取笑你,要么干脆走开。你这样的人在那些正经人的眼中,无异于人生舞台上的跳梁小丑,丑态百出,愚不可及。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你不具备某种能力的情况下,夸下海口,大包大揽,结果只会耽误了事情,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别人会觉得:其实你根本就不行。

大家还记得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郭东林演的一个小品吗?是讲一个职员在单位因为职位低而被人看不起,后来他发现无论职位多高的人在买火车票的问题上都觉得很困难,所以大家认为能在别人买不到车票的情况下搞到票的人很有本事。这个职员本来在火车站没有熟人,为了表明自己有能力,他硬是对别人说自己在火车票售完后依然能搞到票,结果有很多同事请他帮忙,他是有求必应,答应了别人,而自己确实没有熟人,只好半夜三更去排队买票,结果托他买票的人越来越多,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有时他不得不自己贴钱买高价票,更别说抱着被子上火车站一呆就是一夜的痛苦了。这就是没有考虑自己的能力,轻易地答应帮忙造成的后果。票买来了,大家认为你真了不起;买不来,那人就会认为,你既然能给别人买来,为什么不给我买,是看不起我吧!于是反而失去了信誉。

天真的人应该懂得保护自己,该推托的必须推托,不要凡事都往自己身上揽,这样别人才会重视你,尊重你。千万别吹牛,更不要抹不开面子。这样只能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导致自己生活的太累。

虽然吹牛皮不是一个好的性格特点,可是社会中却到处是吹牛的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吹自擂的僻好,好像不吹一吹,别人就看不起自己,心里那种痒痒无法挠息,直至吹牛变成一种令人讨厌的习惯。

自吹自擂也许一时一事一地会捞到好处,蒙别人一把,满足自己一下,可从长远来看,若养成信口开河、自吹自擂的习惯,那你必定招致周围人的讨厌,影响你事业的成功、做人的完美。

因此,对于自吹自擂这种不良的性格特征,我们应尽力去克服。主要的办法是加强自己的知识面和经验,不要让无谓的虚荣心害了自己,只要你变得自信、自尊起来,你自然就不会再去自吹自擂。

不顾别人的感受,只顾沉浸于自我吹嘘,在多数场合是不受欢迎的,任何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都会自然而然地在心中对你的吹嘘贬斥一顿。优点最好由别人去发现,这不是缺乏自知之明,别人发现了也不见得非讲给你听,这样才有人际交往中的震慑力和神秘感,也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魅力”。

兜个圈子,效果会更好

生活中不少人是“直肠子”,”一根筋”,为人处世“碰到南墙不回头”,个头公牛也拉不回来。这样的人最该学点迂回术,让自己的大脑多几个沟回,肠子多几个弯弯绕,神经多长些末梢。一言以蔽之:绕几个圈子。

一马平川的坦途是人们所希望和企求的。然而世上又哪有那么多省时、省力的阳关大道任我们驰骋?在遇到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时,我们要巧妙地选择走“之”字型,在换方向前,松口气,等力气稍恢复后再往上走,有时反而能更快到达。

18世纪初,俄国和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制海权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瑞典在第一次进攻失利以后,经过认真的准备,纠集强大的海军和陆军,又向俄国发动第二次进攻。

瑞典的这次进攻来势凶猛,军队很快就在俄国沿海登陆。当时俄国沿海地区兵力薄弱,俄军被瑞典人逼得一再后退。俄国军民人心浮动,国内一片混乱。在俄国面临危急之际,彼得大帝异常冷静。他知道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和瑞典军队的将领们一向做事小心谨慎,优柔寡断,缺乏勇敢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如果利用瑞典人的这一弱点,俄国就会转危为安。

于是,彼得大帝派遣一大批紧急信使携带着他的亲笔命令奔赴各地。他的这些命令要求各地的指挥官立刻派援军支援沿海地区。当然,彼得大帝所提到的这些援军有的根本不存在,有的远水解决不了近渴。负责传送命令的信使故意糊里糊涂地乱走,粗心大意地暴露身份,结果被瑞典人俘获,身上的密信也被瑞典人搜出。瑞典将领对彼得大帝的绝密命令十分在意,认为俄国人隐瞒了军事实力,俄国军队之所以不加以顽强的抵抗而退出沿海地区,是因为他们有着更深远的计谋。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瑞典军队放弃已占领的俄国沿海地区,迅速后撤回国。

彼得大帝以一纸假书信吓退了敌人,不费一枪一弹就解除了瑞典军队对沿海地区的围困,保住了圣彼得堡和战略设施工程,使俄国渡过了难关。

俄军一再溃退,国内人心惶惶;瑞典海陆军勇猛强大,节节进逼,俄国似乎只有败退这一条路了。但瑞典虽形势旺盛,其领导层却多疑而优柔寡断。彼得大帝深知这一点,故使出无中生有之计,成功地左右了瑞典军队的行动,使其迅速撤退回国,从而保存了俄国的领土与军队。

对于非常强大的敌人或障碍,如果我们没有必要的条件和充足的力量去打垮它,而一味地直线前进,盲目蛮干,那是一勇之夫所为,轻则徒劳无功,重则头破血流,丢盔卸甲,招致惨败。实现自我,我们应该多一点韧性,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弯一弯,转一转,因为太坚硬容易折断。唯有那些不只是坚硬且更多一些柔韧和弹性的人,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若斤斤计较、处处与人发生摩擦,即便他本领高强,聪明过人,也往往会使自己壮志难酬,事业无成。年轻人未经社会的打磨,总呈现出棱棱角角,容易碰壁,为了减少前进中的阻力,为了集中精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必要时,我们应该做出某种让步或妥协,即用“圆”的方法去取代“方”的精神,当然也不能把“方”全丢了。人们活在复杂的社会当中,像舟行于江河,处处有“风浪”,有阻力,而一个人如果时时事事以“方”处之,以硬碰硬,竭尽全力与阻力相较量、相抵抗,甚至拼个你死我活,这样做的结果,一来精力难以承受,二来树敌太多,更不好过,与其如此,何不适当地用些“圆”的方法,积极地去设法排除一些困难或减少部分阻力,这样不就使通向成功的路上少几块绊脚石了吗?

明代海虞人严养斋,曾经当过主管考察官员的吏部尚书,后来又当了宰相。他准备在城里盖一座大宅子。地基已经测量好了,唯独有一间民房正好建在地基之内,这样使得整个建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房主是卖酒和豆腐的,房子是他的祖辈传下来的基业。工地的负责人想高价买下他的房子,但是这家人坚决不同意。负责人便很生气地报告给了严养斋,严养斋平静地说:“没关系,可以先营建其他三面嘛!”就这样,工程破土动工了,严养斋下令工地的人每天所需的酒和豆腐都到那户人家去购买,并且先付给他们定钱。那家的夫妻因店小而工地上的人所需的酒和豆腐数量又很大,人手一时忙不过来,供给不上,就又招募工人来帮忙。不久,招募的工人越来越多,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也越来越丰厚,所贮存的粮食大豆都堆积在家里,酿酒的缸及各种器具都增加了好几倍,小屋子里实在是装不下了。再加上他们感激严相公的恩德,自愧当初抗拒不搬的行为,于是,就主动地把房契送给严养斋,表示愿意让出房来。严养斋就用附近一处更宽绰一点的住房和他们调换,这家人非常高兴,没过几天就搬走了。

一般情况下,”直接式”处理问题,能快捷、迅速、及时地把问题搞定,是处理一般性问题的很好方式。对于那些非常困难的问题,我们就要动动脑筋,变换一下思路,不去向敌对者直接挑战,不去触动和攻击障碍本身,而选择避实击虚、避重击轻的迂回方式,先去解决与它发生密切作用的其他因素,最后使它不攻自破或不堪一击,这样比起硬碰硬的真打实敲,岂不更加得意?

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迷信一种方法,有些看似非常规的手段,绕一点圈子,却极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计琐事,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拿什么都当回事,特别爱钻牛角尖。尤其是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不亦乐乎,谁也不肯甘拜下风,说着就较起真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结果,他们有的大打出手,或者闹得不欢而散、同事结怨、反目成仇,以至因小失大,后悔莫及。

在职场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上司的冷遇等等。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对于刚入职一年多的新人来说,别人还没有对你的较多的了解,为今之计尽量多看、多听、少说——领导不告知你的事不用问,领导要你干的事用心干,毕竟上天给予了我们只有一张嘴却有两只耳朵和眼睛……不说并非你什么也不知道,只是说的时候还未到。等有一天机会来临时你就应该“好好”说,让别人高看你。如何让别人高看你是另一个更需要技巧的东西,这是因为人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方面,一个是建构自己,它是指人对自身的设计、塑造和培养;另一个是表现自己,也就是把人的自我价值显现化,获得社会的实现和他人的承认。表现自我绝对称不上是什么错。这世上如果没有了“表现”,恐怕也就没有天才和蠢才的区分了。一位在外企工作只做了4年就做到公司高级副总裁的女性,有人问她怎样才能在一个公司飞速攀升?她说当然要靠能力。不过这个能力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真才实学”,而是指表现能力的能力。她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生活如同一场接一场的秀,一个人做秀能力的高低决定他在生活舞台上的票房号召力。但要切记的是表现别过分张扬:即是说不能光有“敢于表现”,还需要“善于表现”,不要让人感觉自己的表现欲过强。如果对方看出你的表现欲过强,看出你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表现,他们会认为你没什么本事,反而轻瞧了你。还会认为你在“弄虚作假”,人们最不喜欢不坦诚的人,觉得这种人不可交、不可信。

所以,一旦有机会,每个人都要用一种间接、自然的方式表彰自己的功劳。如果不习惯自我推销,也可请别人从客观的角度助一臂之力。你会发觉,不露痕迹地让人注意到你的才干及成就,比敲锣打鼓地自夸效果更好。

真的,对于职场中的年轻人来说,还需要修炼内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是非不辨于言”,才能使自己在受到别人轻视、作弄、欺骗甚至侮辱时,而能够包容含蓄,不发一言,不表愠怒,使他人无从捉摸我的内心深处。这其中的趣味是奥妙无穷,同时也藏著很大的机谋与作用。所谓‘静以制动,观人入微’,则他人对你再也不敢加以侮弄欺骗了。反击要等机会,不可盲目。机会不成熟,自己更被动。

将人们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挑战,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些人常常被困在这些有名和无名的忧烦之中,它一旦出现,人生的欢乐便不翼而飞,生活中仿佛再没有了晴朗的天,真是吃饭不香,喝酒没味,干工作没劲,干事业没心,玩没意思。这一切,只因为他们陷入了多余的忧烦之中。

也正是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消耗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私生活质量,使生活失去光彩,最终让大部分人一生一事无成。显然,这是一种最愚蠢的选择。

人生一世,谁都不甘平庸,都想成就一番大业,不虚此生。其中,忍也是成就大业的必备心理素质。所谓“忍小谋大”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就得忍住那些小欲望,或一时一事的干扰。创造条件奔向更大的目标。

有人说,你每天考虑的事情,就代表你自身的价值。如果我们每天都在考虑着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其实就是在将自己贬得一文都不值。如果你还看得起自己,那好,就不要为那些无谓的小事浪费心神了。大行不顾细节,大礼不辞小让,那些没用的小事就由它们去吧,咱还要留着有用之身干大事呢!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