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博弈制胜术书籍 > 第三章 困境博弈 两难境地如何选择(第1页)

第三章 困境博弈 两难境地如何选择(第1页)

前面我们提到了囚徒困境,实际上囚徒困境使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碰到的,如何解决囚徒困境,如何让博弈的最终利益最大化值得我们深刻地探讨和思考。

为什么会互相背叛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在生活中,不乏有很多囚徒博弈的例子。比如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两个旅行者麦克和约翰从一个以出产瓷器的著名旅游胜地回来时,他们各买了一个瓷花瓶。提取行李时,发现花瓶被碰破了。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

航空公司估计花瓶的价格在80—90元之间,但不知道这两位旅客购买的准确价格。航空公司要求两位旅客在100元以内自己写下花瓶价格。若两人所写的相同,说明他们说了真话,就照他们写的数额赔偿;如果两人所写的不一样,那就认定写得低的旅客讲的是真话,按这个低的价格赔偿,但是对讲真话的旅客奖励2元钱,对讲假话的旅客罚款2元。

如果两人都写100元,他们都会获得100元。但是,给定约翰写100元,麦克改写99元,则他会获得101元。约翰又想,若麦克写99元,他自己写98元,比写100元好,因为这样他获100元,而自己写100元,当麦克写99元时自己却只获97元。而给定约翰写98元,麦克又会写97元……这样,最后落得两个人只写1元的境地。

双输,这就是囚徒困境往往带来的结果。

再有,一个小镇政府有一个为期1年的采购计划,每个月采购一批饮料。如果小镇上的两家饮料公司的报价一致,那么政府就把订单一分为二。否则,政府会把更多的订单给报价低的那个公司。显然,这两家公司都报出同样的高价,才符合其利益。在这种多次博弈中,他们会联合起来出高价吗?如果会,那么在1年12次的博弈中他们会合作几次呢?

假如他们开始签订了合约,都报出一个比较高的价位。不过,显然最后一次他们不需要遵守合约,因为反正以后没有采购计划了,违约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如果是这样,倒数第二次也不需要遵守合约,因为不论怎样倒数第一次都是要违约的,那就不存在是否有惩罚的问题。所以倒推下来,一次合约都不用遵守。两家公司最后可能还是两败俱伤。

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做一个实验:选定几个人,让他们都猜一个数字,必须是1或100之间的整数。条件是谁最接近所有实验者的所猜数字平均值的1/3,谁就可以得到100块钱。

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想:如果一开始其他人都是随机地选择数字,50就会是所有人的猜测。这个时候,猜50的1/3也就是大约17可能会赢。然而,每个人都会猜到17这个数字的时候,大家就会猜测17的1/3,也就是6左右。依次类推,这个游戏中的每一个人最终猜测的结果是唯一最小的数字,那就是1。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甲和乙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10年好得多。当然,甲和乙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因为这种协商,并不会影响他们在被审讯的时候所作的决策。虽然有了协议,但乙还是不敢确信甲是否会出卖自己,并且不论甲是否背叛协约,出卖对方肯定是有好处的。反过来甲是这么想的,所以到最后他俩还是会同时出卖对方。

不可不谈的利益原则

在博弈游戏中,利益本是无情物,化作利剑不认亲。

之所以会产生囚徒困境,是因为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以利益原则为第一参考因素。利益因素是人的本性,因为每一个人在博弈过程中都是自私的,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一切代价,有句俗话叫“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正是因为人的自私性,所以会在诸多事情上遇到囚徒困境的难题。因为每个人在涉及利益的根本问题时,往往不考虑别人,只考虑自己。人性对自己的考虑有时会冲出道德的底线,甚至让我们震惊。

以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例。武则天虽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但因其美貌可人却深得太子李治的欢心。唐太宗临死之际,武则天不得不到感业寺做了尼姑。唐太宗死后3年,王皇后与萧淑妃争风吃醋,皇后想借武则天的魅力扳倒萧淑妃,所以便劝唐高宗李治把武则天再度接回宫里。

王皇后接武则天回宫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她与萧淑妃的博弈中,谁也不肯与对方合作,以至于到了必须要把一方扳倒的局面,而此时的武则天成了王皇后博弈的一颗棋子。武则天既然参加到游戏之中,以她的个性,绝不居于人下。武则天开始代替萧淑妃成了这场宫廷博弈的局中人之一。

武则天聪明伶俐,对王皇后谦卑有礼,对唐高宗百般逢迎,不久被封为昭仪。王皇后想挤掉萧淑妃的意图也就很快实现了。但是,武昭仪既已扳倒了萧淑妃,接下来的一个目标便是要扳倒王皇后了。为了扳倒王皇后,武则天可谓费尽心机,最后竟以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性命做赌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利益驱使着每一个局中人不讲任何亲情,只是想一心实现自己的目标,尤其是武则天,可以说她就是一个理性经济人。

王皇后性情暴躁,对宫女们要求严厉。其母亲柳氏因贵为皇后之母,出入后宫毫不顾忌礼节,因此宫女们多有怨言。而武则天又总是乘机笼络王皇后的侍者,使这些侍者向武则天靠拢。宫人甘做武氏耳目爪牙,王皇后的一举一动,便都在武昭仪的掌握之中。无奈不论武则天怎样巧舌如簧,夸大皇后过错,劝高宗废掉王皇后,唐高宗始终不肯听从。因为唐高宗虽不喜欢王皇后,但绝无废后念头。机敏的武则天开始明白,劝说高宗废后是不明智的,必须让他亲自做出决定。

公元654年,武昭仪怀胎十月,满望生个儿子好继大统,不料生下的竟是个女儿。大失所望之后,武昭仪忽然想出了一个让唐高宗自己推断、下决心废掉王皇后的计策来。

一日,武昭仪在宫中闲坐,忽报皇后驾到。武氏便叫过宫女密嘱数语,自己却闪入侧室躲着。王皇后见武氏不在,便坐下等候,蓦听床上婴儿啼哭,就抱起来哄了一阵,待婴儿又睡着后才放回床上,离宫回到自己住处。

武则天见皇后已回,就从侧室出来,偷偷走到床前,咬牙将女儿掐死。

唐高宗每日退朝,必至武氏处谈情。不一会儿,即有使者来报皇帝驾临。武氏与平日一样,采花恭迎,谈笑献媚。过了一会儿,唐高宗对着床问武氏:“女儿还在熟睡?”武氏故意回答说:“熟睡已多时,现在该让她醒过来了。”便令侍女去抱起来。

那侍女启被一瞧,吓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武氏故意催促:“莫非还在熟睡?赶快抱起便醒了!”那侍女才说了个“不”字,武氏故意装作不解,自己前去抱孩子,手还未碰及女婴,口中却已号哭起来。

唐高宗被弄得莫名其妙,走近床去仔细察看,才知道那活泼泼的宝贝女儿已变作一个死孩子,高宗难过得泪流满面。

武氏故意哭着问侍女道:“我往御花园采花,不过片刻工夫,好好的一个女孩,怎会被闷死?莫非你们与我有仇,谋死我女儿么?”

众侍女慌忙跪下,齐称不敢。

武氏又道:“你等若都是好人,难道有鬼来谋命么?”

众侍女这才恍然大悟,一片声道:“只有正宫娘娘到此来过,婴儿啼哭时她还抱起来哄逗了一会儿。小孩没声息时她才走。”

武氏顿时哭得泪人儿一般,慨叹自己命苦。唐高宗却已坚信王皇后下毒手谋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断然决定要废去王皇后。这时,武氏又故意说:“废后是件大事,陛下不可随便决定,尚需与大臣们好好商议。王皇后只是对妾不满,宁可逐妾也不能废后呀!”

然而,唐高宗自己推断的事,哪是他人可劝回的呢?他对武氏说;“朕意已决,卿勿再言!”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