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经济学小故事大道理 > 026 裤子与飞机之争(第1页)

026 裤子与飞机之争(第1页)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纺织工业发达,服装制品大量出口美国,而美国高科技产业发达,大量向我国卖波音飞机。裤子便宜,飞机昂贵,于是有人算了一笔账:我们拿1亿条裤子才换美国人1架波音飞机。

我们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出口总值的80%以上。这样的换法,有人坐不住了,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低,我们吃亏了。

“拿1亿条裤子换1架波音飞机”是不是吃亏了呢?

吃不吃亏的问题,经济学家徐滇庆先生为我们算了一笔账,他用比较优势法则给出了答案。

比较优势法则告诉我们:每个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总量增加,各国普遍得益。

比较优势法则只是表明一个国家应该按照比较优势贸易和专业化生产。然而,是不是一个国家不得不按比较优势贸易和专业化生产呢?一个国家可不可以不按比较优势贸易和专业化生产呢?比较优势法则就没有明确地给出答案了。

实际上,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能也只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即使一个国家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较其他国家拥有绝对优势,能够也只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

这就是相对竞争法则。相对竞争法则告诉我们: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每一种商品上都具竞争优势,但也不可能在任何商品上都不具竞争优势。任何国家,能够也只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

徐滇庆先生讲:“美国的工资水平高。别看美国人连航天飞机都能做,但要他们把生产裤子的成本降到1美元以下,连门儿都没有。叫中国人制造飞机,造是造得出,但质量还过不了关。”言下之意:美国人能造飞机却不能做裤子,中国人能做裤子却不能造飞机。

现在,让我来做一个极端的假设,看一看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假设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8元人民币。假设美国和中国能生产同样质量的飞机和裤子,美国生产1架飞机的成本是1亿美元,而其飞机的价格为10亿美元,生产1亿条裤子的成本也是1亿美元,而1亿条裤子的价格为2亿美元;中国生产1架飞机的成本是8亿元人民币,而中国飞机的价格为60亿元人民币,生产1亿条裤子的成本是1亿元人民币,1亿条裤子的价格为8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无论是就飞机还是就裤子来说,中国都较美国拥有“竞争优势”。

但这种优势能够维持吗?不能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会全面地进口,中国只会全面地出口,人民币汇率就要升值。比如上升到1美元=5元人民币。结果怎么样了?现在美国在飞机上拥有竞争优势了,而中国则仅在裤子上拥有竞争优势——即使你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拥有成本优势,汇率调节的结果,你也只能在相对优势较强的产品,即比较优势产品上拥有竞争优势,而必然地在比较劣势产品上处于竞争劣势。

所以,美国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因为在美国的资源禀赋条件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排挤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相对竞争法则在发生作用。

反过来,虽然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愿望和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现阶段我国资源禀赋条件下,市场力量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排挤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同样是比较优劣势和相对竞争法则的作用。

我们搞了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说它们搞得很“成功”。其实,我们的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仅仅是加工制造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内,也存在着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分工序列,有些工序、有些零部件的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局部地密集地使用劳动并不矛盾,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内的每个环节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也不是参与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就一定意味着你掌握了或者使用了高新技术。以这种观点来看,难道我们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成功不又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功吗?

樊纲先生讲得好:“现在一些地方在和中国闹别扭,搞什么反倾销之类的,说中国东西太便宜。便宜,其实就是我们的东西有竞争力。我们千万要看到自己的相对优势!”

中国当然不会永远拿1亿条裤子换1架波音飞机,但急是急不得的。昨天,我们用猪鬃、矿石交换美国的电视机、电冰箱;今天,我们用裤子交换美国的飞机;将来,可能我们用自己生产的电视机、电冰箱去换美国的飞机;在更远的将来,可能我们用自己生产的飞机去换别的国家生产的裤子了。

027 超市的“猫腻”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且不论你能够赚多少钱,但如果你能用一元钱买二元钱的东西,那么你的钱就会凭空多出了一倍。

但是这种好事儿真的能落到我们头上吗?

是的,我们之所以以前不明白这回事,是因为我们不明白价格里面的“猫腻”。

让我们来看看某超市因购进不合格豆制品引起消费者诉讼的事件。上海的一家豆制品公司为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从小贩手里购进不合格的豆制品搭配着自己的产品送入某大型超市,结果导致消费者拉肚子,一查才知道真相。以豆皮为例,上海的食品公司从小贩手中以每斤2元购得,按每斤3。5元卖给超市,超市再以每斤4。6元卖给消费者,价格上涨了130%!

这就是商品价格里面的“猫腻”!豆皮这一商品从食品公司手中上涨75%到达超市手中,又上涨55%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花4。6元购得的仅是值2元的商品,消费者为何必须付出大的代价?加上产品品质的不合格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损害,代价更大。

这种事情为什么会频频发生?说到底,还是信息不对称“惹的祸”。

我们知道,价格垄断是以信息垄断为前提的,假若消费者知道豆制品的信息,那一定不会买这种商品。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高交易费用的产生。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库特纳在他的作品里痛陈了价格垄断的弊端,他列举了许多例子:如利维牛仔在伦敦的售价是纽约的两倍;买同样的唱碟、洗衣机或洗碗机,英国的消费者花的英镑比美国消费者付出的美元要多——为什么一辆福特轿车在美国1万美元即可买下,在英国要花2万美元才能到手?中国上海大众的汽车以8千美元出口,但国内消费者却要付12万元人民币购买。罗伯特·库特纳说,要以过高消费税、装运费和关税较高只能解释这种差异的一小部分。导致价格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由来已久的价格垄断。正是这种垄断使英国消费者的实际生活今不如昔。

商品的价格为何一再抬高呢?其中蕴涵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我们知道,消费者要获得一件商品,需要通过许多的渠道,这些渠道就是商品的流通渠道。一般情况是:产品的生产商——经销商(总代理商)——批发商(一级或多级)——零售商——无数分散的消费者个人。在流通渠道中生产商是产生商品使用价值的供给者,而商品价值的形成,除生产商之外,还有许多的中间商。在产生商品价值的形成中,一件产品的厂价和零售价是相差很大的,这成了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商业惯例。无数分散的消费者个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直接与生产商建立起相互往来的关系,无法从厂家购买商品,反过来也是一样,生产商也无法与无数分散的消费者个人建立起相互往来的关系,产品不能与用户直接结合。

因此,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生产商与消费者双方之间关系的被阻隔,一件商品的售价,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价格上升了许多,有的甚至是以倍数增长。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都是价超所值,消费者多数的劳动成果(金钱)并没有付给产品本身,而是付给了流通渠道——各个层次的商人们。

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中间商中所占的交易费用有多大呢?在交易费用中,安利的成本和自己的利益占产品售价的49%,那么安利的产品通过中间商进行产品的经销,其产品的交易费用中间商至少也要占到51%的幅度。仅此一件产品,就可以让我们知道中间环节的交易费用是相当高昂的。

可是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并不是为了经销商,而是为了选择生产商。商人并没有创造价值,他们只是掌握了信息的一端,实际上正是因为信息的垄断才赋予商人向消费者获取利润的权利,商人获得的是一种信息租金。

消费者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条件下仍然不能克服信息弱势所带来的价格欺诈。不仅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经常蒙受损失,生产商在对消费者信息的把握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对称信息的弱势。有时候真正的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而真正能提供满足的商品无法达到真正的需求者手中。

识破了信息不对称的秘密,将促使我们以后在购物消费过程中要尽量了解市场的信息与商品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核算估计出某一类商品的价格成本,再凭你的讨价还价功夫,那么你一定可以用1元钱,或者更少的钱买到2元钱的东西。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