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曾经很流行,故事的主角有两个: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
中国老太太一辈子都在攒钱中度过,目标就是要搬出自己破旧的房子。经过数十年奋斗,最终她买下一所属于自己的新房子,然而还没来得及搬进去她就不行了。临死时她幸福地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新房子了……”中国老太太无牵无挂地走了。
而那位美国老太太在临死时也幸福地说:“我终于还清了房屋贷款了……”同样也是无牵无挂地走了。不同的是,那位美国老太太虽然在还贷款中度过了一辈子,但是她住了一辈子好房子。
两个老太太,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消费观。
如今,这种情况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已经差别不大了。在中国,已经有“城市新贫族”和“百万负翁”等说法。“负翁”是对负债消费人士的一种戏称。调查表明,现在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愈来愈超前,有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钱”,48%的人不为自己成为“负翁”担忧。社会学家分析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触摸到小康的生活水平,超前消费已水到渠成地来到中国都市居民身边。大到商品房、汽车,小到家电,年轻人都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买了再说。
但是也有人说,这些“负翁”是在高消费“享受资料”,这些具有破坏性的享乐主义和不切实际的消费文化,是必须用制度加以约束的。
那么,经济学家怎么看呢?
经济学基本的行为假设是人人追求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在经济学家看来,人都是一样的聪明、一样的理性,行为和结果之所以不同,完全是因为约束条件不同所致。
所以,经济学家认为,这不是中国老太太蠢,美国老太太聪明,这是因为中国经济不发达,利率高昂;市场不发达,交易费用高昂。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就算老太太想贷款买房子,她上哪里去贷款呢?又从哪里能买到房子呢?市场化改革的初期,老太太可以贷款了,也有地方买房子了,但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利率高昂,我们的市场还不发达,坑蒙拐骗、不履行合约的事情时有发生,老太太还是不会贷款买房子的。
今天,经济发展了,利率降下来了,市场发达了,合约履行程度提高了,我们开始贷款买房子、车子了。今天的年轻人有几个不是贷款买房子、车子的呢?
人的行为总是对经济环境做最适当的反应,这是经济学的原理所规定的。今天,中国老太太“聪明”起来了,这是市场发达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有希望的表现。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