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先生生气了,因为他那粗心的儿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每个人,看到这种局面,都不约而同地如此这般地安慰这位不幸的店主:“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人会得到好处。人人都得过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但是有一位教授却给詹姆斯先生上了一课:假定这块玻璃值6法郎,这个事故给玻璃工带来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个法郎的生意——这我承认,我绝不会说这不对。这位玻璃工赶来,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拿到6个法郎,在手里掂量掂量,而心里则感激那个莽撞的孩子。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得出结论——人们确实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说这能使资金周转,说由此可以导致整个工业的发展。
但请容我大喝一声:“住嘴!你的理论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面,而没有考虑看不到的一面。”
看不到的那一面就是,由于我们的这位店主在这件事上花了6个法郎,他就不能用这6个法郎办别的事了。你没有看到的是,如果他不用修补这扇窗户,那么,或许就可以换掉自己的旧鞋,或者给自己的书架上再添一本新书。简而言之,如果没有发生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这6法郎干别的事。
让我们把鞋也联系起来,来看看这一事故对它的影响。现在窗户打破了,玻璃工的生意增加了6个法郎,这是我们已经看到的。如果窗户没有破,鞋匠(或别的什么人)就会增加6个法郎的营业额,这是我们看不见的。
而如果在看得见的一面之外——这是积极的事实,也考虑一下看不见的一面——这是消极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明白,不管窗户是打破还是完好,整个工业,还有全国劳动的总量,都不受影响。
现在,让我们站在詹姆斯先生的角度考虑一下。第一种情况,如果窗户被打破了,他花了6法郎,那么,他从窗户中得到的享受,既不会比从前少,但也不会比从前多。
第二种情况,假如窗户没有被打破,他也就可以拿这6个法郎去买鞋,于是,他在继续享用窗户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双鞋。
而由于詹姆斯先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然可以得出结论,综合起来考虑,对享用和劳动进行一下估计,那么,我们已经丧失了被打破的窗户的价值。
于是,我们得出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有些东西被毫无意义地毁灭,社会丧失了价值。”我们必然会同意这么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公理:破坏、损坏和浪费,并不能增加国民劳动力,或者简单地说,“破坏并不是利润”。
教授最后说道,按照你们的理论,还会有人认为如果烧毁巴黎,那将有那么多房子要重建,会带来多少生意啊。这都是荒谬的!
事实上,在生活中,这种千篇一律的“安慰”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并且有时还在指导着我们绝大多数的经济制度。
1998年我国遭遇特大洪灾,一些经济学者就有一番鼓舞人心的论断,即特大洪灾虽给中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灾后庞大的重建工程会对中国整体经济有一个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而且重建不会是在原来低水平上的再建,而是一个更高水平上的新建设,因此经济效率将比原来更高。他们更测算出灾后重建对经济总量的拉动可使经济增长提高0。3~0。5个百分点。
灾后重建工作,耗费的资源极大,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很强的弥补性需求,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这通常只对某些特定的行业有利,如建筑业、钢铁行业等,而对其他与重建相关程度少的行业则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不难想像,高档家电行业在受灾地区将面临严重的销售困难。灾区百姓的日用品消费欲望肯定会严重萎缩。
重建家园需要庞大的资金,这些资金无非来自于企业投资、政府财政支持。来自企业的资金,将使企业原本扩大生产的计划暂停,技术改造的项目搁置,不利企业发展生产;来自政府财政的资金,加大了政府财政的负担。国家虽然可以发行国债来减少财政赤字,但是财政政策对百姓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挤出效应”会使扩张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打折扣。加上政府投资行为的低效性,甚至会使扩张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消失。
从长远来看,其负面影响真是其弊无穷。
可见,“破窗”并不能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原本就是一损皆损的,“坏事变好事”并不是像一些经济学者幻想的那么容易。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