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也就是凡心,一切“随缘”,不自视高人一等、超凡入圣。平常心理论是适性、随缘,着眼于现实,处处是道的观念,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哲理意义,还有随时协调精神状态的功能。
人境两不夺
临济义玄禅师在河北镇州临济院当方丈后,来学禅的僧侣日渐云集。有一天,他对普化、克符两位上座说道:“我打算在此弘扬黄檗宗旨,你们二位应辅佐我。”
二位上座礼拜后退下。
三天后,普化来问临济:“大师,三天前你说什么?”
临济举起棒子便打。
又过了两天,克符也来问临济:“大师,前天你打普化干什么?”
没想到,临济又举起棒子打他。
晚上小参时,临济对众门人说:“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这时,克符站出来问:“大师,请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
临济答道:“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克符又问:“那什么是夺境不夺人呢?”
临济答道:“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
“如何是人境两俱夺?”
“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怎样才是人境俱不夺呢?”
“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克符于言下顿然开悟。
临济禅师要普化、克符辅佐自己,两人可能怕他忘了,来问一声。其实,他们要是有心辅佐,做事就行了,又不是封官、晋爵,难道还要一个名分?
临济义玄的“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两俱夺,人境俱不夺”,就是著名的“四料简”,是他独创的接引学人的四种方法。“夺人不夺境”,是针对“我执”深重的人,破除其对人、我的执著;“夺境不夺人”,是针对“法执”深重的人,破除以法为实有的观点;“人境两俱夺”,是针对“我执”和“法执”都很重的人,破除其我、法二执;“人境俱不夺”,意为对于我、法都无执著的人,二者都无须破除,如“王登宝殿,野老讴歌”,顺其自然。
【一日一悟】
愤怒会让人失去理智,所以怒火中烧时的镇静难能可贵。
不咸不淡是常味
唐代高僧云岩昙晟禅师少年出家,随百丈怀海大师学禅二十年,仍未开悟。于是,他又到湖南药山去参拜惟俨大师。见面行礼后,惟俨禅师问他:“你从何处来?”
昙晟答道:“从百丈大师那里来。”
“百丈有什么话开示你?”
“平常总是说:我有一句,百味俱足。”
“咸是咸味,淡是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什么是百味俱足?”
昙晟顿时傻眼了,无言以对。
惟俨又说:“我也有一句:怎奈目前生死何?”
昙晟随即答道:“目前无生死。”
“你在百丈处有多久了?”
“二十年。”
惟俨叹道:“二十年在百丈处,俗气仍未除尽。”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