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会说话的人很可怕 > 第十五章 避免尴尬易沟通(第1页)

第十五章 避免尴尬易沟通(第1页)

避免尴尬:走出困窘局面

尴尬是在生活中遇到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的场面而使人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在这种时候,人的感觉比受到公开的批评还使人难受,引起面孔充血、心跳加快、讲话结巴等。在交谈中人都有尴尬的时候。说话滴水不漏的人对付尴尬有两种方式:一是预防尴尬的出现,在交谈避免出现尴尬的语言。二是出现尴尬之后马上灵活对付,把尴尬化解为无形之中。

·避免忌讳,交谈时要注意

礼貌是文明交谈的首要前提。在交谈中要体现出敬意、友善、得体的气度和风范。要做到礼貌交谈首先就要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其次要注意学习一些礼貌忌语,一语不慎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不能够弥补的。

礼貌忌语是指不礼貌的语言,他人忌讳的语言,会使他人引起误解、不快的语言。不礼貌的语言,如粗话脏话,是语言中的垃圾,必须坚决清除。他人忌讳的语言是指他人不愿听的语言,交谈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如谈到某人死了,可用“病故”、“走了”等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港、澳、台同胞忌说不吉利的话,喜欢讨口彩。特别是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因香港人大都讲广东话,而广东话中“8”与“发”谐音,“4”与“死”同音。因此,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可用“两双”来代替。逢年过节,不宜说“新年快乐”或“节日快乐”,而用“新年愉快”、“节日愉快”或“恭喜发财”代之。这也是谐音的关系,因为“快乐”与“快落”听起来很相似。

容易引起误解和不快的语言也要注意回避。在议论他人长相时,可把“肥胖”改说成“丰满”或“福相”,“瘦”则用“苗条”或“清秀”代之。参加婚礼时,应祝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在探望病人时,应说些宽慰的话,如“你的精神不错”,“你的气色比前几天好多了”等等。随着语言本身的发展,一些词汇的意义也发生了转移,譬如“同志”、“小姐”等,在使用时要针对不同对象谨慎决定。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时,应冷静处理,不用指责的语言,多用谅解的语言。

此外,在交谈中,我们还应当避免争论的话题,即使你对这个话题有坚定不移的立场,最好也不要提起,因为争论很容易造成敌对心理,争执双方很快会陷入“竞争状态”,舌剑唇枪,互不相让,很少有人能对敌对者的攻击采取温和的反应,所以最好不使善意的讨论变成激辩。

其实,两个人之间的交谈很简单,只要找出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就行了。假如对方对你的话题不置可否,你须留意,切勿尖刻、偏执地讨论这个题目,还是另择题目为好。辩论对两个头脑冷静、有谈话技巧的对手来说是一种开心的游戏,可对于容易冲动和脾气不好的人却是一件危险的事。人们在交谈中常有一些失言:“哎,你儿子的脚跛得越来越厉害了”“你怎么还没结婚?”“你真的要离婚吗?”等等,一些别人内心秘而不宣的想法和隐私被你这些话无情地暴露了出来,实在是不够理智的。如果你想让人喜欢,就不要对跛子谈跳舞的好处和乐趣,不要对一个自立奋发的人谈祖荫的好处,不要无端嘲笑和讽刺别人,尤其是别人无能为力的缺陷,否则就是一种刻薄。此外,除非是熟识的亲友,不必多谈对方的健康问题,他若身有不适,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绪,一旦他抱怨起自己的疾病和痛苦,你又未必会感兴趣,但你若没表露足够的同情心,则会使对方觉得你冷漠、自私。既然如此,那又何不谈些令人愉快的事呢?

一般说来,批评别人的话题应尽力避免,然而赞美别人所做的工作和本领却是很合宜的,常会使听者感到愉快。

·负面话语,要尽量少说

爱讲负面话的人,有时是过于理想化,用自己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生活中的现实,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还有的人是看问题过于狭隘偏颇,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其他,凡是不对自己脾气的,都一概予以否定。另一种便是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看人,将别人微不足道的缺点放大。正如鲁迅先生曾经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一枚放大镜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结果却看到了皮肤间的皱纹和皱纹间的污泥。试想,如果再用显微镜去观察,岂不就是骇人的细菌布满全身了吗?

老爱讲负面话的人,很难与人友好交往,即使他并没有直接说对方不好,但他那万事皆不如意的心态,让人很难同他找到舒心满意的共同语言。久而久之,人们还会觉得此人太爱刁难,难以相处,常常避而远之,偶有接触,也只好打个哈哈敷衍了事。总讲负面话,最终会成为难以与人相融的孤家寡人。

少说负面话的关键,是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正如一个故事讲到的: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冰棍。晴天雨伞卖不出去,老太太就埋怨老天为什么不下雨;雨天冰棍卖不动,老太太就抱怨为什么不赶快出太阳。后来有人开导她说,晴天你小女儿冰棍卖得火,雨天你大女儿雨伞卖得快,你天天都有高兴事,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老太太一想,果然,于是脸上便由阴转晴,心情也一下子就好起来了。同样,与人相处,也要热情大度,注意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有时还需要用你身上的闪光点去照亮别人,让大家的心境都明亮开朗起来。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同你友好相处。

除了要注意避免说负面话之外,我们还要认识到有意见应当当着别人的面去说。我们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这是很不好的,在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要注意“闲谈莫论他人是非”。有些人对别人的成功议论,对别人的失败也要议论,任何东西都是他们议论的对象,这是很不好的做法。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意义并不是被他人议论,而且议论大多数都是负面的,我们要尽量把这个陋习改掉。

在别人背后议论他人的好坏是对人际关系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行为。同学、同事之间不要互相议论,若我们对某个人有意见就可以约个时间,或找个机会当面告诉他,指出你对他不满意的地方。这样对方不但不会生气还会因此感谢你,人际关系也会和谐融洽。

下面介绍的这个旅美学者的经历对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或许有些帮助:

“我在美国和俄国时,从来没有人在我面前说第三个人的坏话,我自己倒有时会犯这个毛病,在一个人面前对不在场的某个人说三道四。后来有个老毛子告诉我:‘在我们这个地方,和一个人议论另一个人的事是不道德的。’我从那以后就把这个坏毛病彻底地改掉了。”

我们都知道背后议论他人的毛病,对人际关系极具破坏力。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对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避免它发生在自己身上。

·机敏应答,击败别人的攻击

在美国第35任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过程中,肯尼迪的年轻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利条件。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攻击肯尼迪是乳臭未干的几个民主党领导人之一。肯尼迪哈哈一笑,把问题抛到一边:“萨姆·雷伯恩可能认为我年轻。不过对一位已是78岁的人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轻。”可是这个问题始终纠缠着肯尼迪。哈里·杜鲁门在一次全国性演讲中向肯尼迪挑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人。”这位前总统说。肯尼迪用逻辑和机智回敬了他的挑战。他说,如果年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这种排斥可能阻止杰佛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麦迪逊成为起草宪法的先驱、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

肯尼迪在遭到突如其来的诘难时以非常机敏的方式巧妙地回答对方并予以有力的反击。机敏是机智、敏捷,体现的是人们对矛盾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变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判定相应的对策,而且还要随着事情变化不断调整应变策略。

机敏者一般都是成熟稳重的,特别是身处窘境时,沉着稳重更有助于提供化解尴尬的妙法。巩俐小姐有次在香港接受访问,有个记者问道:“您觉得自己漂亮吗?”这时候回答“是”或者“不是”似乎都不够妥当,巩俐想了一下说:“我觉得我的牙齿是漂亮的,虽然不整齐却与众不同。”这样的回答博得了全场的掌声。

在面对别人的攻击时,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而“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方法。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那是一个谁也无法解开的“谜”,然而,我们的作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这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然后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梁晓声不知有诈,欣然答应。谁知那位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把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梁晓声却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问您一个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在这里,梁晓声也是巧妙地应用了“反弹”的应答技巧。

当你面对尴尬,一般是对方故意为难你的时候,很好的办法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找到对方的思考逻辑,用同样的方式请对方予以解释,从而化解难题。

·避免尴尬,说话要有的策略

在日常言谈中,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说出来的话别人不愿意听,或者是产生了不理想的会话效果,同样,有时候也会觉得别人说出来的话自己不爱听,或者不知道怎样来继续彼此的谈话,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无话可说的情况,往往会陷入说话的尴尬局面,结果也许仅仅是停留在语言的尴尬这个层面,但往往可能是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或者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尽量避免语言的尴尬,也是我们在日常会话中的必修课程。

1)说话要给对方一个退路

要爽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是你的意见比较正确,而他人想要逃避责任的话,这又该如何是好?这样的情况比起自己爽快地接受他人的意见难得多了。

这个时候,不应该逼得他喘不过气,或说不出半句话,也就是所谓的“赶狗入穷巷”。他人被你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抓你的毛病反击。如果你不懂得给对方留些余地,对方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很宽容,匆匆地随便找个台阶下,但内心的煎熬却不像表面的那样,这种屈辱有机会他一定会讨回来。如果你能够遇到一位心胸宽大且真正欣赏你的人,这是你的福气,你要心存感谢。千万不要因为这样就趾高气扬地不可一世。《孙子兵法》中也说过,攻敌时要留一条退路给敌人,若是把敌人团团围住而不留一条活路,敌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只好决一死战,全力反击。

有句俗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人在有理的时候不要咄咄逼人,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而要有容人容事的胸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人们贴在弥勒佛身边的一幅对联。从这幅对联中,不难看出人们对大慈悲、大胸怀的敬仰之情。常怀宽容之心,实际上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和力量。史书载,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忍再忍廉颇的寻衅羞辱,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境界,终使廉颇幡然醒悟,从而给世人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应该说,宽容是双向的,于人于己都有益。如果一味苛求别人,得理不饶人,这样不但于事无补,也伤了感情。

2)抓住时机澄清误会

人际交往中,遭人误解是难免的事。在遇到误解以后,有的人感到委屈、悲伤;有的人情绪消沉,认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也有的人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到别人太不理解自己了,打算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想以此来消除遭人误解所带来的怨恨。正确的做法是,对误解要“解”不要“误”。所谓“解”,就是缓解、化解矛盾,让误解成为“雪消春水来”的转机。

生活中的误解大部分是由于别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产生的。因此,当误解产生时,你应当寻找合适的机会,把事情向当事人解释清楚,让对方了解事情的“庐山真面目”。在申辩、解释时,态度要诚恳,要尽可能平心静气,采取谅解别人的宽宏态度,切不可因内心不满而使用过激的言辞。一旦情况清楚了,对方的误解自然便会烟消云散了。

对有的误解,应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寻对策,不要轻易地指责误解你的一方。应该说,只要对方不是故意找你的茬,与你闹别扭,他对你产生误解总是有原因的。因此,你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被对方误解的言行。如果有,应“有则改之”,立即找到症结,并向对方解释清楚,保证今后多加注意;如果没有,你也不要随意责怪对方,而应采取积极适当的方法,以消除对方对你的误解。

对于那些难以申明或一时无法用行动来证明的误解,不必计较,也不必着急。有句谚语说得好,“时间是澄清误解的明矾”。误解总要消除,是非总有定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3)巧妙应付别人的奚落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