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养量
自古以来学者都讲究养能、养学、养气、养德、养心、养量;做人处事,重要的是先要养量。
宋朝宰相富弼,处理事务时,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反复思考,因为太过小心谨慎,因此就有人批评他、攻击他。有一天,就在他马上要上朝的时候,让一个丫鬟捧着一碗热腾腾的莲子羹送给他,并故意装作不慎打翻在他的朝服上。富弼对丫鬟说:“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然后从容换了朝服。
这样的器量,他能不做宰相吗?
德国的大文学家歌德有一次在魏玛一个公园的小路上散步。那条小路很窄,偏偏遇上了一个对他心存敌意的评论家。他们都停下来看着对方。评论家开口了:“我从来不会给一个傻瓜让路。”
“但我会。”说完,歌德退到一旁。
人有一分容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多一分人缘,必多一分成功的希望;希望是人生幸福的前奏,因此,学会了养量,也就学会了使自己幸福。
宽容,人生难得的佳境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虽然浪漫,却也不无现实启示。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夜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当没有缘分的“对手”,出于内心的丑恶,在你背后说坏话做错事,此时你想伺机报复,还是宽容?当你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令你伤心的事情,此时你想从此分手,还是宽容?冷静地想一想,还是宽容为上。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有人说宽容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不然,有软弱之嫌的宽容根本称不上真正的宽容。宽容是人生难得的佳境──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这种宽容,指的是对于子女或别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过失、过错采取适当的“羞辱政策”,有效地防止事态扩大而加剧矛盾,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诸如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引起体内一系列劣性生理化学改变,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等,并可伴有头昏脑涨、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候。紧张心理的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有的过激者甚至失去理智而酿成祸端,造成严重后果。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过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使人际关系出现新的转机,诸多忧愁烦闷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善于沟通,在沟通中相互理解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意识,人和人不同的思想意识构成了纷繁美丽的世界。同时,也正是由于阵线不同,团体与团体之间,人和人之间,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难免会出现意见相左,会出现误会与争执,但关键在于,你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人生在世,精神的愉快胜过一切,而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无疑是构成心情愉快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人际关系是无法达到和谐的。但是误会则使本可以做到和谐或本来是和谐的关系,只因理解和认识的误会而形成人际关系中的遗憾。所以说,它比直接的、不良的人际关系更多一层痛苦。它是对美好关系的破坏。这种破坏并非主观的、有意识的、故意的,而只是因为互相的隔膜、意识的不可通性、感情的客观障碍所致。
争执既已形成,不论是你遭到了误解或你可能正在误解别人,唯有互相沟通才能达到理解,使误会消除。
通常,人际关系中容易产生争执的是这样一些人:交谈交往极少者,互不了解个性者,性格内向者,个性特别者,自视清高者,狂妄傲慢者,神经过敏者,常信口开河者,爱挑剔小节者等。
与上述这些人交往,不论是初次的或多次的,你都要注意你的言行是否容易产生歧义,是否可能遭到误解。或者你是否对他存有偏见和误会。
任何人都有他独立经营着的那一片小小的天地,形成他之所思、他之所言、他之所行,形成他自己的特色。有的人的这片小天地呈开放张扬的状态,可以随时接纳所有的人。有的人则呈封闭压抑的状态,这是不好交际、不善交际、不易交际的人。与他交往首先得启开那扇封闭的门。待你走进去后才可能发现真正的他。否则,你只能在门外与他交往,这时,各种各样的误会都可能产生。
我们都知道,林黛玉是个特别难打交道的人,随便一句话中的一个用词不妥,可能就得罪了她。她发了脾气,你还不知道为了何事。生活中这样的女性并非罕见。
如果你已经自觉意识到遭到了误解,最简便直接的办法当然是直接与误解你的人解释交流,推心置腹,真诚相见,不要搁在胸中,更不要犹豫猜忌。你可以借一次家宴、一场舞会、一次公关活动、一次约会或一个电话互诉衷肠,以你心换他心,以他心换你心。疙瘩解开,冰消雪融,重归于好。
可能你和对方没有这种直接交流的机会,或者你觉得直接解释交流的方式有些难为情,那么你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详尽地阐明自己,也许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如果对方对你误解太深,已经对你形成偏见,乃至于把你视同仇敌。消除误解当然要困难许多。一是要有恰当的方式,二是要有一定的时间。你首先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动用和对方亲近的人,让他在你们中间做桥梁、做媒介,把对方的怨气和意见,把你的诚意、你的本心都通过这位中间人在双方间予以传达疏导。传达疏导到一定时机,你们就可以发展到直接解释交流了。
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没有打不破的坚冰,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当你受到误解的时候,误不在你而在于对方,但你对对方之误却能够宽容大度不予计较,反倒主动地想法去消除对方之误。此为君子度量。
当你受到误解的时候,如果你对对方之误厌恶憎恨,压根儿不想去消除它,更不愿主动去做疏通工作,以为那样做是降低了身份,丢了自己的面子,损伤了人格。此为小人之心。
圣人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君主。如果你在小小的人际关系圈内也受不得丝毫委屈,吃不得半点亏,头低不下一毫,话多不得半句,那你就去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好了。
避免争执的另一重要建议是回避顶撞或辩论。当你将要陷入顶撞式的辩论漩涡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开漩涡,避免争论。你不可能指望仅仅以摇唇鼓舌的口头之争,来改变对方已有的思想和成见。把细枝末节的小事当作天大的原则问题来加以辩论,是因为我们坚持成见的缘故。只要你争胜好斗,喋喋不休,坚持争论到最后一句话,就可以体验到辩论的“胜利”,可是,这种胜利不过是廉价的、空洞的虚荣心的产物,它的结果引发一个人的怨恨。
谁能够克服喜好争论的弱点,谁就能在社交中获得成功。
在争论中可能你有理,也可能以雄辩取胜,但要想轻易改变别人的主意,你就大错而特错了。
日常工作中容易发生争执,有时搞得不欢而散甚至使双方结下芥蒂。人是有记忆的,发生了冲突或争吵之后,无论怎样妥善地处理,总会在心理、感情上蒙上一层阴影,为日后的相处带来障碍。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避免它。
我们常用这么一句话来排解争吵者之间的过激情绪:有话好好说。这是很有道理的。争吵者往往犯三个错误:第一,没有明确而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想法,话语含糊,不坦白;第二,措辞激烈、专断,没有商量余地;第三,不愿意以尊重态度聆听对方的意见。有一个调查说明,在承认自己容易与人争吵的人中,绝大多数说自己个性太强,也就是不善于克制自己。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