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冬天,饱受战争创伤的莫斯科异常寒冷,两万德国战俘排成纵队,从莫斯科大街上依次穿过。
尽管天空中飘着大团大团的雪花,但所有的马路两边,依然挤满了围观的人群。大批苏军士兵和治安警察,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画出了一道警戒线,用以防止德军战俘遭到围观群众愤怒的袭击。
这些围观者大部分是来自莫斯科及其周围乡村的妇女。她们之中每一个人的亲人,或是父亲,或是丈夫,或是兄弟,或是儿子,都在德军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中丧生。她们都是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都对悍然入侵的德寇怀着满腔的仇恨。
当大批的德军俘虏出现在妇女们的眼前时,她们全都将双手攥成了愤怒的拳头。要不是有苏军士兵和警察在前面竭力阻拦,她们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把这些杀害自己亲人的刽子手撕成碎片。
俘虏们都低垂着头,胆战心惊地从围观群众的面前缓缓走过。突然,一位上了年纪、穿着破旧的妇女走出了围观的人群。她平静地来到一位警察面前,请求警察允许她走进警戒线去好好看看这些俘虏。警察看她满脸慈祥,没有什么恶意,便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她来到了俘虏身边,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印花布包。打开,里面是一块黝黑的面包。她不好意思地将这块黝黑的面包,硬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拄着双拐艰难挪动的年轻俘虏的衣袋里。年轻俘虏怔怔地看着面前这位妇女,刹那间已泪流满面。他毅然扔掉了双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给面前这位善良的妇女,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其他战俘受到感染,也接二连三地跪了下来,拼命地向围观的妇女磕头。于是,整个人群中愤怒的气氛一下子改变了。妇女们都被眼前的一幕所深深感动,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东西塞给了这些曾经是敌人的战俘。
故事以这样一句发人深思的话结尾:“这位善良的妇女,刹那间便用宽容化解了众人心中的仇恨,并把爱与和平播种进了所有人的心田。”
与人交往,退一步绝对能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在我们最需要帮助时,身边出现的人往往是我们的敌人。
因此,多一个朋友,远不如减少一个敌人好。只要我们主动伸出和解之手,化解彼此心中的疙瘩,我们可能就会减少一个敌人,而增加一个肝胆相照的好朋友。
非做不可的事不能太多
简·莫尼克是康涅狄克州一家公司的市场部顾问。她对待压力的观点是:由生活、工作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病之一。对待的方法不应是回避而是正确处理。她常说:“主动、正确地去处理各种问题、困难,你得到的回报是快乐和自信;相反,被动应付的做法则使你疲惫不堪。”
她的有力武器有两件:第一件是周密的工作计划,无论你选用计算机或铅笔和纸来做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用制定计划的方法来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是最重要的和哪些是次重要的……
“那么,每天面对一份如此详尽的工作计划,你不觉得累吗?”当有人这样问她时。“噢,不!一点也不!”伴随着轻松的笑声,简亮出了她的第二件“武器”:那就是灵活性。“我的计划本身就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我不仅计划‘要做什么’,也计划‘可以不做什么’。”简不无幽默地说:“比如陪孩子看场足球赛,每月与丈夫出外共进一顿浪漫的晚餐,这些都没写进我的计划里,却是非做不可的,别的事则可以量力而行。记住,‘非做不可的事情’不能太多。”
当我们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时,想一想,这真的是非做不可的吗?不要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上满发条的闹钟,时时刻刻绷着弦,这样有随时绷断的可能。享受工作,享受生活,这是我们人活着世界上应该有的心态。
看得开才是真智慧
人在各个年龄阶段,对人生、社会的看法都会有差异。随着岁月流逝,时有新的感悟与心得,先前的感悟不断得以修正。青年时雄心勃勃,憧憬如彩云缤纷,到了中年,锐气已失,棱角磨平,遇事便实际而少幻想,平和而少偏激。
有位朋友,年过不惑,虽无一官半职,单位又属清水衙门,他却对自己的一切十分满意。在一次闲聊中,他说: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何必太计较得失进退?一切看开一些,少些欲望,也就少些失望,多些满足。你看我虽地位低微,不也活得很好?
相信他并非无奈而故作轻松,确实是对生活中事看得开,因为他一直工作兢兢业业,待人热情大方,随时都笑容可掬。看得开多是中年以上的人,经受了诸多磨难,迈过了无数门槛,历练既久,又比较了许多别的人生,才进入练达的境界。古人也看清了这种现象,归于“四十而不惑”。一个社会无论人怎样奋斗,结果总是造就一个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底层的总是多数。身处底层,并不说明你就无能,更不说明你就无德,谁也不一定把握得住自己的命运,这取决于许多主客观条件。但生活的态度却是可以由各人选择的。
“看得开”说起来轻松,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现实的诱惑不经过一番灵魂的拚搏,是难以挡得住的。哪怕你有多高的道德文化修养,修炼得如何老到,你毕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无论哪个社会,都充斥着不公平,不公平的事落到你头上,你就会心理不平衡,就可能夜晚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不成寐。
要使心理平衡,最终还得靠“看得开”这根杠杆来调节。
然而,看得开并非彻底看透人生。把人生看的太透,丛生到死,一览无余,人生就变得毫无意思,甚至生和死都可以划等号了。把人生看的太透的,毕竟是少数。他们说“看破红尘”,其实多属自以为是。
有一种现象貌似看得开,其实是对人生的意义什么都看不见。其表现时,生活中浑浑噩噩,百无聊赖,得过且过。本来人有多种需求,最基本的有二:一是生存需求,即物的欲望;二是受尊重的需求,文人每见化为名的的欲望。
人在正常环境中都想用努力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更好。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合理把握在一个适当的度内,可以成为一个人奋发向上的内驱力。消极颓废,和疯狂争名夺利一样,都是不健康的社会现象。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人生呢?看待人生,应隔着一层面纱,这层面纱由世界的无限性织成,透过它时时产生美好的遐想,总有目标在吸引自己下去,又不纠缠于眼前的得失。这层面纱便是看得开。看得开并不是由于无望而消极沉沦,自我麻醉,更不是因绝望而死于生,而是对生活的热爱消融了诸多不如意,始终保持开朗的心境。
看得开,虽是个人对待生活的境界,也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个健康社会,能让人即对名利看得开,又对人生充满希望,让大家有自我实现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而这样的社会是由身心健全的人合力创建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犹太人有段寓言很有意思:如果断了一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没有折断你两条腿;如果断了两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没有扭断你的脖子;如果断了脖子,那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国王喜爱打猎。有一次在追捕猎物时,不幸弄断了一截食指。国王剧痛之余,立刻召来智慧大臣,征询他们对意外断指的看法。智慧大臣仍轻松自在地对国王说,这是一件好事,并请国王往积极方面去想。
国王闻言大怒,以为智慧大臣幸灾乐祸,即命侍卫将他关到监狱。
待断指伤口愈合之后,国王又兴冲冲地忙着四处打猎,却不料祸不单行,被丛林中的野人埋伏活捉。
依照野人的惯例,必须将活捉的这队人马的首领献祭给他们的神。正当祭奠仪式刚刚开始,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截食指,而按他们部族的律例,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会受天谴的。野人连忙将国王解下祭坛,驱逐他离开,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献祭。
国王狼狈地回到朝中,庆幸大难不死。忽而想起智慧大臣所说,断指确是一件好事,便立刻将他从牢中释放,并当面向他道歉。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