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菜根谭语录】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于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释义】求取学问一定要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专心致志从事研究。如果在修养品德时,只想着如何去获取功名利禄,那就一定不会有真正的造诣;如果读书不重视学术上的探讨,只是在吟咏诗词上下功夫,那定会显得很浮浅而没有什么心得。
从事学术研究本来就没捷径可寻,所谓“读书之乐无巧门,不在聪明只在勤”,也就是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课堂上所得到的只不过是求学的概要,要想有高深造诣全靠自己下苦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说明此中道理。然而很多读书人,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而不务实学,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求到真才实学,只能学到一点极肤浅的皮毛。正因为,我们求学必须下真功夫求真学问,绝对不可像一般好高鹜远的青年,为了赶时髦就浪费金钱时间去实习一些“时髦而不实用”的东西,这对自己的学业事业都是不会有帮助的。
大书家刘炳森先生,那温厚、诚恳、谦和、风雅的可贵品格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曾在总结自己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时,有过精辟论述。作为书画家,为人为艺皆应坚守一个“淡”字。他说书画之“淡”,云烟飘渺画面才有意趣;人事亦然,凡事看淡些,少想些,淡然处之,就可以省却许多无谓的烦恼,生活就会显得更充实、更美好。
于是,他一颗清远澹泊的心性,追慕了东汉严光子陵之遗风,在僻静的乡野营建了自己的隐居之所。他时常亲自驾车从喧嚣的都市来到他居隐的幽清乡村,以躲避外界的打扰和没完没了的应酬,好有时间写写字、作作画、读读书,完全将心身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天地里;或许他是要让田野云林的淳朴和清新的空气时常涤化自己的心性,以坚守住自己心中那一方安静、幽雅的圣洁之地不受世俗的浸染吧。
了解炳森先生的人都知道,他过去生活非常清苦,四岁那年,父亲就不幸早逝,靠母亲采棉种豆苦度光阴。但是,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压倒少年炳森,相反地成了他意志和毅力的试金石。
贫寒的家境使他很早就知理明事。他少年时代就已喜爱书法并开始刻苦学书,“对古人遗存的书法菁华手摹心追,倾注了全部的爱恋”,“每天清晨闻鸡起舞站于案前,悬腕临帖;夜晚则一灯莹然,攻读诗文书论”。
当年他在下放干校劳动偷临《草字汇》时,曾作过一首打油诗:“蚊帐利偷读,熄灯写肚皮。庶乎三百草,梦里复依稀”。生动地描绘了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刻苦探求、不断进取的精神。他酷爱书法,数十年如一日,就连做梦都在临帖练字。
《金壶记》记载了三国时钟繇的一则逸闻,说他习书竟然到了晚上睡觉也以指画被,几乎使被褥划穿的境地。对书法的痴迷竟而至此,终于使他成为了杰出书法家和楷书鼻祖。
炳森先生对书法的执著和痴迷不逊前贤,所以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其书艺向以隶、楷著称,兼长行、草。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特别是他的隶书,运笔雄健流畅,结体严谨优雅,仪态雍容洒脱,在深厚传统功力的基础上,参以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充分吸纳姊妹艺术的韵律和情趣,兼容并蓄,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加上广博的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无怪乎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曾中肯地称许道:“炳森的隶书,规矩俨然,而清灵飞动;既有古源宗法,又有灵犀独慧。”
其书艺之所以为世人所重,还因为他注重书法的民族性,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并有他自己所倡导的一种“精神焕发”的书风,能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而他强调的“书德”,则为其书法艺术注入了走向大众、传承久远的灵魂。他曾说过,书家要增强品德修养,认为“艺术之道,德行为先”。作为中国当代书坛的领导者,他确实是一个嘉言懿行,有着表率风范的书法家。我经常能听到他率先垂范,建桥助教,造福桑梓的许多懿行。
炳森先生尊敬长辈先师的懿德亦为人们所称道。在他的书房里,醒目地悬挂着一帧照片,既非他自己,也不是他亲近的家人,而是笑容可鞠的启功先生。他常对来拜访他的人动情地说:“启先生为人正直、忠厚、学识渊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对他的恩师,更是怀有深深的崇仰之情,曾毅然拿出五十万元巨资,设立了由已故恩师何二水先生名字命名的“何二水教育奖励基金”。
据说,在回乡办展览时,他无意中得知小学时的老师身患癌症,而又家境困难住不起医院,就马上前往探望,并毫不迟凝地伸出了善良而热情的双手,为老师承担了全部的医疗费用。他深情地说:“父母给了我肉体,老师给了我灵魂,为老师尽点力是应该的。”真切的肺腑之言使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第二天一早,当他驱车去接老师进医院时,全村老少都自发地出来为他们送行。
作为当代的一位书法大家,他不但没有给人以朱门深宅,高不可攀的矫情,而却总是那么谦和风雅,处处体现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人文关怀。他的高尚情操,无私而博大的情怀,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吗!
东汉书家蔡邕说:“书者,散也,欲追悼,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人的情感、作者的心境与书法作品的实际效果和风格面貌密切相关,笔随“情”移,然后体现一种气韵以及人的精神面貌。颜真卿一身浩然正气,他的《祭侄稿》在一种极度悲愤的情调下挥成,因而自有沉郁悲壮的震撼力;毛泽东主席雄才大略,胸怀宽广。其诗词手稿或是题词,也就无不体现出气势磅礴、宏阔豪迈、纵情洒脱的艺术风格,表现出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也许,正是因为炳森先生崇尚“艺术之道,德行为先”,始终对生活抱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其书法才那么的舒放有度,瑰丽神秀吧。正如祝允明所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乐则气平而字丽”;也或正是因为炳森先生对乡亲、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抱有真切的情感,所以他的书法作品才那么凝厚稳健而又清灵飞动地折射着一种闪光的精神,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吧。
是的,炳森先生之所以深得人们嘉许,其书法艺术更为海内外所推崇,正是因为他出于寒微而不改其志,孤心苦旨,孜孜以求,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书画艺术,为弘扬和推动祖国的先进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卓然名流大家而却谦和诚恳,嘉言懿行,十分注重人文关怀,更折射出了一个艺术家高尚的人格魅力。
古人有诗云:“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真名士自风流。
人心本有一部真文章
【菜根谭语录】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淹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释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真正美妙的好文章,可惜都被残缺不全的杂乱文章所封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旋律美妙的好乐曲,可惜都被那些妖冶的歌声艳舞的舞蹈所掩盖。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排除外界的幼惑,直接去寻求人心中最自然的本性,才能求得真正享用不尽的真学问。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读而不肯用脑筋去思考,就会觉得所学的道理都模模糊糊,假如只知道用脑筋去思考而不肯去读书,却也是很危险的事,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两相兼顾,因为不读书不识字而能悟出真理的,自古以来只有禅学大师六祖慧能一人而已,所以孟子才提醒世人说,“尽信书不知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道理的是非。由此可见,人间真理无待他求,要直接向自己心灵深处寻找,因为自己内心一定有一个属于本然之性的真理,这种真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良知。
在社会洪荒巨流之中,人是多么卑微渺小。为求生存,只得练就一身功夫无艺,否则命不保夕,更谈不上享受人生了。
初出社会的青年学子,满怀壮志,以为凭努力可以打拼天下,哪知天下不是理想中的桃源,只是险恶的江湖。
朋友说,人处社会,要么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完全融入社会,因势得利,如鱼在水;要么想法改变社会,改天换地,光复理想。
“两权相害取其轻”,人尽皆知,适应社会与改造社会之间,前者必然容易简单,成功几率大,风险小;而后者好比逆水行舟,风涛浪急,危机重重,又势单力薄,以少衡众,胜算渺茫,大抵成为牺牲品或祭祀品。
绝大多数选择了适应社会,遵循游戏规则,愿赌服输,冒险也要去押注,运气、机缘、才识……用尽全身力气去争一杯残羹。先要活下去,即使遭人白眼,受尽凌辱,为人摆布,也必须忍气吞声、低声下气、讨好卖乖;挨了打要感谢,感谢给你机会受教训、长见识,学习江湖上闯荡的各种本领技巧。一切了熟于心,方可适时应用,巧妙周旋,伺机发动,以争长短,谋个身份地位,捞点金钱财粮,过荣华富贵的日子。
除极少数狂徒敢于逆天而行、即使不得善终也心甘情愿外,还有一部分人有点偏执,活在理想化的自我世界里,清高、自以为是、受不得委屈,不肯降低做人的标准,于是在社会中显得不伦不类,高不成低不就,无所适从。为了一点所谓的尊严,没有价值的善良,被人利用的正直,苦苦挣扎,竭力维护,既不能彻底放弃自我投入新生,又不愿纯粹一意孤行与世为敌,只好活在没有尽头的痛苦里,到不了理想王国,得不到现实好处。
生存的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所谓适,不问对错,不分是非,只看结果。无论你归于哪一类,能够活下去,且活得好,你就是获胜者。现实就这么残酷,摆一个绝对美丽的POSE,只是为了更痛快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但无论如何,都要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人心那部真文章。只有如此,人生的城堡,无论遇到多强大的敌人进攻,也不会沦陷。
心中保有一方净土
【菜根谭语录】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济盗粮矣。
【释义】心中有一方净土,能够做到纯洁无瑕的人,才能够研读诗书学习圣贤的美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看见一个好的行为就偷偷地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一句好话就藉以来掩盖自己的缺点,这种行为便成了向敌人资助武器而向盗贼赠送粮食了。
一个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有了学问,可以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人群甚至整个人类有所贡献。反之,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有了学问,好比如虎添翼,他会利用学问去做各种危害人群的事,例如现代人所说的“经济犯罪”和“智慧犯罪”等等,就都是这种心术不正之人的具体表现。因为这些小人以自己所修的学问作为武器,在社会上无恶不作,有的以伪君子的姿态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有的甚至为了一私利而做出祸国殃民的勾当,因此西谚才有所谓“偷一块面包进监狱,偷一条铁路进国会”的愤激之言,因为能偷一条铁路的人自然都是属于有点学问的智慧犯罪和经济犯罪。
时下,有的人总爱把“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句俗话挂在嘴边,似乎是说,大环境就这样,谁也超脱不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