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国学大师经典语录 > 儒学大师谈人生六 修身之道2(第1页)

儒学大师谈人生六 修身之道2(第1页)

与好人同行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对有志之士来说,交朋结友,不是为了填补心灵空虚,更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日子。交朋结友,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互相勉励,共创事业。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从事任何工作,想把事情办好,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同样的道理,一个心有目标的人,也应该为实现目标创造条件。住在某个地方,应该为当地比较贤明的官员服务,跟当地名声比较好的人交朋友。

对孔子的话,最好灵活运用,不要死搬硬套。孔子的目标是推行仁道,需要借助权势,所以强调要向好官靠拢。如果目标是做学问,应该向学界尊长靠拢;目标是经商,应该向商界名流靠拢。如果其他行当的人对实现目标有利,也值得结交。但应以“圈内人”为主。

你有什么朋友,决定了你有什么机会,决定了你有什么事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朋友的选择即是对事业的选择。

三国时期的蔡邕,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他不太愿意跟官场上的人来往,对文化界、学术界的“贤者”却极为热情。

当时,有个叫王粲的年轻人,虽只十六七岁,却才华出众,名传四方。有一天,蔡邕正在家中和来宾交谈,忽然家人来报:王粲求见。古时候,人们在家里是脱掉鞋子席地而坐的。蔡邕听说王粲来了,急忙起身相迎,连鞋子穿倒了都顾不上,拖着鞋子就往门外跑。王粲看到蔡邕这副样子,忍不住地笑了。两人互相敬重,从此交上了朋友。后来,“倒屣相迎”,就成为热情接待好友的典故流传下来。

蔡邕的目标不在当官,他不跟官场上的人来往,所以一辈子官运不亨通。但的目标在做学问,经常跟学界的人来往,所以一辈子学运亨通,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友其士之仁者”都是一件要紧事。这能够让你比较容易取得其他人的认同。

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同护军武周本是好友,后来因一点小事闹崩了,从此不相往来。有一次,张辽听说一个名叫胡质的人学问人品都不错,有意结交,就托人邀请胡质相会。没想到,胡质却以身体不适为由谢绝了。

一天,张辽遇到胡质,就问:“我想跟你交朋友,你怎么嫌弃我呢?”

胡质直言不讳地说:“交朋友要看大节,不计小事。武周为人不错,你们原是朋友,因为一点小事,你就不理人家了。我的才学比他差远了,怎能使你长久信赖?既然迟早要绝交,不如不结交!”

张辽听了,愧悔交加,连连称谢。他随即上门向武周道歉,二人又和好如初。胡质见张辽知过能改,认为值得一交,从此跟张辽成了好朋友。

由此看来,跟好人交朋友,能带来“好朋友”。以此推之,如果没有“好朋友”,其他的“好朋友”就会心存疑虑;如果有坏朋友,“好朋友”就不愿上门了。

如果判断某个人是否“贤者”呢?需要考察他的人品、才能,不能全听他人的评价。因为大众是盲目的,有时会一起欣赏一个坏人,有时会一起仇视一个好人。这个人是好是坏,不能偏信众人,要拿出自己的智慧来判断。

有一次,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乡下被人驱逐过三次,当官有过五次辞职经历。听说您重视人才,特来求见。”

赵简主正在吃饭,听到通报,马上放下饭碗,叹息不已,竟忘了站起来,爬地而行,慌忙出去迎接。左右的人说:“这个人在乡下被驱逐三次,说明不受大家欢迎;五次离开国君,说明缺乏忠心。他哪值得您这么重视?”

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人;品德高尚的君子,必然被乱世抛弃;正直的行为,必然受坏人憎恨。”

说完,马上出去见杨因,并授给他宰相职位。杨因果然是个贤才,在他的辅佐下,赵国面貌焕然一新。

假如一个人受到大家歧视,是否一定是贤才呢?这也不一定。有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他受到大家歧视,也许真的是一个品质或脾气很坏的人。

那么,如何看待大家对某个人的评价,孔子提出了一个方法。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周围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不一定。”

“周围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如何?”

孔子说:“不一定。不如周围的好人喜欢他,不好的人讨厌他。”

所谓“不好的人”,不等于坏人,也许是能力有限,也许性格偏激,也许是品行不端。

听这个人对他人的评价,首先要看他本人是个什么人。如果他本人能力很强,却称道某人的才能,某人很可能有才能;他本人公平正直,他对别人的评价通常值得信任;他品行端正,跟他交往密切的人,通常值得信赖。相反,这个人本身不咋的,他对别人评头论足,与其相信他,不如从相反的方向理解他的话。

如果持有这种理念,看人就不会感到迷惑了。

朱熹哲学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适应中国后期封建政治需要的、以“理”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自南宋末年起,各个王朝都把他的学说定为指导思想。从元朝开始,他对儒学的注释被定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因此,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就是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也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

定于理,静于心

朱熹说:定是理,静在心。既定于理,心便会静。若不定于理,则此心只是东去西走。

人生的价值何在?

什么是自己真正想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

什么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得到的?

什么是自己可能得到的?什么是自己不可能得到的?

这都是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

如果搞清了这些问题,做什么事都会心中有数,从容淡定,不慌不忙。这些问题搞不清,难免五心不定、六神无主,一会儿想争取,一会儿想放弃,一会儿想做好人,一会儿想做坏人,一会儿想大展宏图,一会想急流勇退。如朱熹所云:“定是理,静在心。既定于理,心便会静。若不定于理,则此心只是东去西走。”

对于人来说,最大的理,不是搞清宇宙产生的原因和地球何时毁灭,而是搞清人生的价值所在。最幸福的心,不是把整个世界据为己有,不是把他人都踩在脚下,而是所求与所得正好相称。如果不知道人生价值,不知道自己所求什么、能得什么,难免患得患失,做出许多傻事,弄出许多丑类,既恶心了别人,又伤害了自己。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