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做人
孟子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论“诚”,跟“天之道”、“人之道”联系起来,其意是强调“诚”是精彩做人的不变规律。儒家论事,都有这种习惯,动辄天道、至善,这跟我们今天引用名人名言的意思差不多,无非是想增加观点的权威性。
但是,把“天之道”、“人之道”搀和进来,虚的东西就多了,增加了理解困难,因为这是一千年都弄不明白的东西。比如孟子这段话:“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谁敢说自己完全明白了它的意思?
如果把虚的东西拿掉,这段话就很好理解了,所谓“诚”,就是带着好心做人做事,一心希望别人好。没有好心,是不通人性人情的缘故,人性是趋吉避凶的,人情是趋利避害的,你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喜欢你;你给他造成危害,他就痛恨你。只要一心希望别人好,没有不被你感动的;如果不希望别人好,甚至盼望别人倒霉,没有能被你感动的。
世界上的事,通常跟利害相关。一个人“不诚”,是对自身利害关注太多,想尽量维护利益,规避风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会做出很多对别人没好处的事。因关注程度不同,“不诚”者又可分为三种人:
一种是小人物,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从不肯坦诚表达观点。他们爱说话,却尽量掩盖真实目的,日常所言,多半是假话、废话,有价值的话不多。无论提意见还是提请求,都要遮着半边嘴巴,东拉西扯、欲言又止,那不尽之意,要别人费神去猜。这样既浪费大家的时间,又影响办事效果。但他们这样做,只是怕受到意外的伤害,并无害人之意。
比如有一位农村大嫂,她的闺女胆儿比较小。有一次,学校组织夏令营活动,她担心闺女没出过远门,不放心,就去邻居家请闺女的同学小三帮忙照顾。她想直接说出这个意思吧,又怕人家不答应,万一来上几句难听的,这张脸往哪搁?于是,她欲言又止,扯了一大篇闲话:“哟,你们吃饭呢!大白菜可是个好营养,俺家闺女就是不爱吃,要不怎么长不高呢!如今这孩子吧,就爱挑食,一身怪毛病。就拿俺家闺女来说吧,在家里大闹天宫,谁的话也不听,出了门儿就不行了,胆儿忒小,见了人就认生,说句话就脸红,这可怎么办呢!学校也真多事,又搞什么夏令营。俺家闺女哪有这胆量,只怕走到半路就吓哭了……”
她说了一大堆,就是不提请人帮忙的事。幸亏邻家太太知道她的脾气,听出她的意思,这才算没有白说。
说话言不由衷,是小人物一个共同习惯。这个习惯会造成沟通障碍,有时还会引起误会和矛盾冲突。假如大家都准确表达意思,生活中一半以上矛盾是可以避免的。
一种是小人,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心灵又特别脆弱,一点点小伤害都会痛得受不了。不要说直接的伤害,别人穿了一件漂亮衣服,跟他不相干的事,他也会难受半天。如果人家长得漂亮一点,被领导喜欢一点,那更不得了,他会天天闹“心脏病”。因为长得漂亮,可能勾走自己喜欢的人;被领导喜欢,可能拿走自己喜欢的职位。如何治疗“心脏病”呢?让长得漂亮的人名声变丑,让领导喜欢的人被领导讨厌,诸如此类。
楚昭王仰慕孔子的美名,曾经想让他担任执政大臣,封给他七百里土地。子西听说这件事,心里嫉妒得不行,马上跑去劝阻道:“在您的臣子中,有比子路会用兵的吗?出使诸侯,有胜过宰予的吗?管理百官,有胜过子贡的吗?从前周文王、周武王拥有的土地不过百乘,最后却讨伐大国,杀掉君主,自立为天子,世人都称他为圣王。今天凭孔子的贤德,又有七百里的土地,加上三个能人的辅佐,不一定对楚国有利啊!”
楚昭王吓了一跳,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头。
这就是小人的厉害,即使是毛病不多、优点不少圣人,也能让他在他人心目中变得面目狰狞。一般人,毛病跟优点一样多,哪经得起小人的诋毁呢?
小人损害别人,自己不见得能捞到什么实际利益,无非是治疗“心脏病”罢了。小人竟然为别人的好事犯“心脏病”,对他本人而言是一个大麻烦,世界上的好事层出不穷,小人能力有限,哪能把别人的好事全都搞坏呢,那么,“心脏病”会成为终身痼疾,永远医不好的。小人往往自作聪明,其实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一类人。
三是坏人。不仅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自利之心也特别强。看见别人有好东西,就要想方设法搞到手,根本不讲什么道理。自己喜欢就是道理。好比某些男子,强追屡屡拒绝他的女人,其理由是:“因为我爱你。”这是强盗逻辑。好比强盗抢劫,其理由就是:因为我爱。“我爱”你就得给,这是坏人信奉的道理。
春秋时,智伯的土地很多,他觉得还不够多,派人向韩康子索要一百里土地。韩康子不想给,谋士劝他,拒绝这个坏蛋的要求,会惹来很大的麻烦,不如先答应他,等他激起众怒时再跟他算账。韩康子认为此言有理,就把一个万人小县给了智伯。
智伯平白无故得到了土地,既高兴又得意,于是故伎重施,又派人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也不想给他,在谋士劝说,也把一个万人小县给了智伯。
智伯更加得意,又派人向赵国索要土地。赵襄子不答应。智伯于是邀约韩、魏两家,合攻赵国。赵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残酷的战争持续了三年,眼看赵国的都城即将告破时,韩、魏两国突然背叛,与赵国合攻智伯。智伯身死国亡。
智伯的结局通常就是坏人的结局,好比一部二十集的连续剧,前十九集半,春风得意;最后半集,万劫不复。
以前曾有过“真小人”好一点还是“伪君子”好一点的争论,普遍认为“真小人”好一点。从他们所列举的行为来看,他们所说的“伪君子”,其实是“真小人”;他们所说的“真小人”,其实是“坏人”。“坏人”之所以显得好一点,因为他们坏事做在明处,别人即使不能防范,也知道损失发生在什么地方。“伪君子”把坏事做在暗处,别人蒙受了损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谁能想到某件坏事的发生竟然是因为穿了一件漂亮衣服呢?相对来说,小人的防不胜防,更让人头疼。但坏人的蛮不讲理,也很让人窝心。归根结底,小人、坏人都不是好东西。
如果一个人想精彩做人,就离不开一个“诚”字。比方说,民间有“无商不奸”的说法。但据有关调查显示,商界顶尖人士普遍具有坦诚直率、说话言无不义的特点。而纵观历史上的杰出人士,也有这种特点。他们通常不说假话,他们说假话的唯一理由是怕伤害别人。他们也许话不多,但每一句说到点子上,尽可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免歧义。这种习惯,不仅降低了沟通的难度,也展示了他们“君子坦荡荡”的人格之美。
晏殊是北宋著名词人,年轻时在国史馆供职。当时京城的大小官员喜爱游玩,经常出没于楼台歌榭。晏殊家境不宽裕,没有钱吃喝玩乐,所以,一有余暇,他就在家带领兄弟们读书作文。一天,宋真宗点名要晏殊担任辅佐太子的东宫官。大臣们十分惊讶,因为这一职位历来由老成持重之人担任,晏殊未免太年轻了。宋真宗解释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宴饮,只有晏家兄弟闭门读书。如此谨慎自律之人,正适合在东宫任职。”
晏殊一听,忙解释道:“其实我也很爱游玩,只是家里穷,玩不起,才不得不闭门读书。”
宋真宗听了,不但没有取消他的任命,反而夸赞他诚实。后来,晏殊当上了宰相,这跟他以至诚之心做人有很大关系。
有一位哲人说,你撒了一个谎,就不得不撒一百个谎来掩盖。缺乏诚心的人,经常小心谨慎、提心吊胆地维护谎言,不是活得很累吗?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守诚。
为什么说“诚”是好心的体现呢?因为“不诚”的原因是出于自利冲动,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或心情。反而推之,诚实待人,就有不因自利而损害他人之意,这不是好心吗?比如,宋真宗任命晏殊为东宫官,这对晏殊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如果他不诚实,会欣然接受。他坦陈闭门读书的原因,是怕宋真宗看错了他,误了辅佐太子的大事。这不是好心吗?
此外,以诚待人者,通常都希望别人好,不希望别人坏,并愿意成人之美。
北宋文豪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有一次,一位名叫吴味道的书生,想上京应试,盘缠方面却很紧张。他想贩运一些布匹到京城卖,又怕关卡盘查。于是,他冒用苏轼的名讳,想偷税漏税。税关的人觉得有疑问,就将吴味道连同货物一起送交苏轼处理。苏轼问吴味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吴味道说:“我这次上京城应试,顺便买了二百匹建阳纱,想带到京城赚一些银子用度。因为您的名气大,所以我冒您之名。现在事情既已败露,只好听凭您发落。"
苏轼察颜观色,看出吴味道不是在说假话,决定帮他一把。他让人揭下货物的封条,换上自己的名讳,使吴味道一路顺利到达京城。第二年,吴味道中了进士,专程拜访访苏轼。而且对苏轼的恩情一直念念不忘。
一个人有诚意,一心希望别人好,最能打动人。即使对方暂时不明白你的好心,将来他看见好处,迟早会明白过来。一个人能让别人记念一辈子的,莫过于在他急需帮助之时提供帮助。秉持诚意,带着好心做人做事,人生必然一路精彩。
成功从自修开始
荀子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成功从自修开始。后学者往往认为这个目标太大:动不动就“治国平天下”,我有这么大的能耐,也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人家一个芝麻小官都不肯交给我来干,我凭什么“治国平天下”?
其实,先儒所讲的“治国平天下”,主要是端正天下人的观念和行为,倒不一定是掌握天下的权力,更不是享受天下的成果。虽然端正观念、纠正行为需要借助权势,但没有权势也不一定无能为力。比如孔子、孟子、荀子这些人,他们跟权势的缘分都很浅——孔子当过大官,时间很短;荀子当官时间很长,官职太小;孟子没当过什么官。但儒家思想最终畅销天下,跟他们当初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达成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只不过结果不像他们设想的那么好罢了。
另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综合目标,其中既有大目标,也有小目标;既有长远目标,也有近期目标。而追求这些目标的要点是做力所能及的事。现在没有条件“平天下”,就一心一意“治国”好了;现在没有国家可治,就一心一意“齐家”好了;光棍一条,连家都没有,就一心一意“修身”好了。所以,这个目标是每个人都能追求的,它看起来很远,其实贴得很近。它并不是一个非实现不可的目标,也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能量很小时,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能量增大了,就向较大的目标靠拢。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