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杂采道家、墨家、法家及阴阳五行家的学说,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目的是用灾异警告和制约君主。又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关系,这为中国二千余年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仁交心,以义正我
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有的人经常抱怨别人不讲义气,抱怨别人对自己不够好。托人帮忙遭到拒绝,心里就想:“这人太不够意思了!”老公或妻子一事不顺,心里就想:“他(她)太不关心我了!”上司久不重用自己,心里就想:“他太不识好歹了!”下属干活不卖力,心里就想:“这家伙太坏了!”
可是,董仲舒彻底否定了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提出了“以他人为中心”的观点。他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意思是:仁的要点是爱护别人,不是爱惜自己;义的要点是矫正自己,不是矫正别人。我行为不端正,即使能矫正别人,也不能称之为“义”;不把别人放在心上,虽然很爱惜自己,也不能称之为“仁”。
董仲舒的观点,不是提倡舍己为人,更不是提倡大公无私,而是强调,好人要从自己做起,好事要从自己做起,不能强求别人。
人性有一个弱点:以欲望为轴心,向外无限索求。假如每个人都这样,就会引起无穷的矛盾冲突。华夏五千年,有百年战乱,没有百年和平,归根结底,是人性这一弱点在起操纵作用。
有鉴于此,董仲舒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这并不是要求人们把“衣食男女”都省略掉,而是劝告人们改变以欲望为轴心、向外索求的弱点,变为以天理为轴心,向外遍施仁义。这好像有点理想主义,但并非没有可操作性。大致上,人们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有两种理念,一种理念是:别人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一种理念是: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
持有第一种理念的人,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对他人缺乏足够信任,老是担心吃亏上当,被动地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对别人的要求很高,却迁就自己,“以义正人”而不“以义正己”,爱自己远甚于爱他人。
持有第二种理念的人,对他人很有信心,愿意以好心换心,主动地改善人际关系。他们对别人要求不高,却严格要求自己,“以义正己”而不“以义正人”,爱别人如同爱自己,并且通常是用爱别人的方式来爱自己。打个比方,不做缺德事,这是爱惜名声;多做慈善事,这是爱惜自己的品德。
通常来说,能够在世界上成就伟业的人,能够在群体中受到广泛尊敬的人,都是对他人有信心、能够主动改善人际关系的人。
那么,如何以“仁”爱人、以“义”正我呢?
第一,大家都可能犯的错误应予原谅。
儒学大师们有一句名言:学做圣人。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的平生志向。但是,“学做圣人”只是自己的事,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也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是贤人,只要求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就可以了。如果对方做的事跟普通人一样,也就是说,符合人之常情,即使错了,也应该予以原谅。
汉光武帝刘秀早年跟王莽的大军作战,军力不够强盛。有一次,他领兵攻下邯郸,杀死守将王郎,缴获了不少文件,其中有几千封他的部下写给王郎的书信。那些人怕刘秀为此惩罚他们,因此惶惶不可终日。但出乎意料之外,刘秀没有那样做。他把所有军吏集合在一起,命令把这些书信统统当众烧毁。他说:“过去敌人强大,你们当中有人办了糊涂事,我不怪你们。现在你们都可以放心了吧!”结果,那些曾有二心的人打消了顾虑,对他感激不尽。
临阵通敌是可耻行为,好生恶死却是人之常情,如果只有个别人这么干,可以惩处,以儆效尤。如果大家都这样干,不如原谅。
某些属于人之常情的错事,虽然只有个别人干,但大家都认同他,同情他,也可以原谅。普通人当然会做普通人,何必要求他们做得像杰出人士一样好呢?
第二,把尊重放在第一位。
一个有教养的人,不应该考验别人的度量。不检点自己的言行,随意冒犯别人,却要求别人包容自己,不是太难了吗?因为轻视别人而随意伤人面子,就更愚蠢了。
有一次,智伯从卫国回来,韩康子、魏宣子在蓝台宴请他。席间,智伯随意嘲笑戏弄别人。智果听说这件事,就规劝智伯说:“国君不防备灾难,灾难一定要到来。”
智伯哈哈一笑,不以为然地说:“灾难由我兴起。我不兴起灾难,谁敢兴起灾难?”
智果说:“我不赞成您这种说法。《尚书·夏书》说:‘每个人都有些不知不觉的过失,怨恨难道要等到它显示出来才予以重视?应该在它还没有形成时就加以防范。’《尚书。周书》又说:‘怨恨不在乎大,也不在乎小。’君子能够随时注意小事,所以没有大的灾难。您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多人,又不及早防备,还说别人‘不敢兴起灾难,不是太掉以轻心了吗?唉,不可没有敬畏之心啊!蚂蚁、蜜蜂都能伤害人,何况是国君、大臣呢?”
智伯不把他的告诫没放在心上。五年后,智伯就被韩康子、魏宣子和赵襄子三国联军所灭。
哪怕是一个小人物,他的创造能力也不容轻视,他的破坏能力更不容忽视,何况是一个大人物呢?所以,把尊重放在第一位,谦逊对待任何人,这是最好的自保之道。
第三,注意小节。
一粒豆子那么大的事,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带来生死存亡的大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事情再小,也不要掉以轻心。
《战国策·中山》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中山君宴请士大夫,司马子期也是其中一个。羊羹是—道美味的菜肴,可惜准备得不足,司马子期没有尝到。司马子期因此感到羞愤难忍,就跑到楚国,劝说楚昭王进攻中山国。中山君狼狈出逃,只有两个人持戈跟随在后面。中山君问他们:“事到如今,你们为什么还跟随我呢?”
两人答道:“我们的父亲在快要饿死的时候,是您施予了一盒饭给他。后来,父亲临终时对我们兄弟说:‘中山国将来有祸事,你们一定要为之赴汤蹈火!’所以我们今日不惜以死来报答您。”
中山君听了,仰天长叹一声,感慨地说:“看来,给予别人,不在乎多少,却在于其适逢危难。和别人结怨,也不在于事情大小,而在于伤害人的自尊。一道菜可使一个国家灭亡,一盒饭却使人赴汤蹈火,可见小事不可大意啊!”
能够救人急难,事情再小,也让人终生难忘;伤人面子,事情再小,也让人羞愤难当。所以,与人交往,切不可“行大事不拘小节”。
第四,与人为善,广种人情。
《说苑》说:把恩惠施给君子,君子能为你添福;把恩惠施给小人,小人能为你尽力……给人好处,带来福分;结成怨恨,招来灾祸。内心的善恶会反映到外面的祸福,不能不小心谨慎。
如果想让自己增福避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帮助别人。
战国时,魏国名士范雎在本国遭人所忌,逃到外国,化名张禄,去求见孟尝君说:“衣服常新不旧,仓库常满不空,要做到这两点是有方法的,您知道吗?”
孟尝君说:“衣服常新不旧,仪容就整洁;仓库常满不空,家庭就富有。但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您能跟我说说吗?”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