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国学大师讲国学 > 儒学大师谈人生二 生活艺术1(第1页)

儒学大师谈人生二 生活艺术1(第1页)

儒家有一个显著特点:把学问做到一言一行中。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工作。谁能贯通儒家的生活哲学,他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人、智慧的人、受欢迎的人、成就杰出的人。

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学鼻祖。他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创立私学,且招收对象不论贫富贵贱,“有教无类”。五十岁后,孔子曾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因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流亡国外。晚年回国,整理《诗》、《书》、《礼》、《记》、《易》、《春秋》等古代典籍,直到去世。

读书不是最重要的事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读书看成了最重要的事,一个孩子从四五岁上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父母对他或她的要求都是“好好学习”,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一概从宽,所以很多孩子念到高中毕业,连一双袜子都没有洗过。

孔子对学习的看法不一样,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即“悌”,敬爱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在外面能够敬待朋友,对其他人能够秉持一颗好心,友善对待,主动跟品行好的的人交往,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再来读书学习。这意思是说,先学习做人,再学习知识。做人方面没学好,一味学习知识,就是本末倒置了。

一位作家曾说,一个人一辈子能把身边七八个人的关系处理好,一生的幸福就有保障了。这七八个人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如父母、兄弟、妻儿,或关系最密切的人,如朋友、上司、同事、下属。意思就是说,只要把圈子内极少数人的关系处理好,必然事业顺利,生活和美;反之,绝大多数烦恼、痛苦都是身边人带来的,其原因是没有把关系理顺。关系没有理顺的原因是做人功夫没有学好。难怪有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孔子的“入则孝,出则弟”,其意也是要把身边几个人的关系搞好。应该如何做呢?我们不妨看一个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公明宣在他门下学习,三年没有摸过书本。曾子说:“你在我家里,三年不学习,为什么?”

公明宣说:“我哪敢不学习?我看见老师在家里,只要有长辈在,连牛马也没有训斥过,我很想学习您对待长辈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接待宾客,始终谨慎谦虚,从来没有松懈过。我很想学习您对待朋友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在朝廷办公事,对下属的要求很严格,但从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很想学习您对待下属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

曾子离开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说:“我不如你。我只会读书罢了!”

曾子说自己“只会读书”,无疑是自谦。从他的表现看,无疑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六个字。

能够处理好身边人的关系,生活会过得比较舒服,但对一个有志向的人来说,这还不够。孔子又进而说“泛爱众,而亲仁”。

“泛爱众”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做人智慧。西方成功学中有一句名言: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有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某人开车来到一座城市,问一个加油站的工人:“你们这个城市的人友善吗?”加油站的工人反问:“你们那个城市的人友善吗?”某人说:“不!他们冷漠自私,糟糕透了。”加油站的工人冷淡地说:“我们这儿的人也一样。”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开车来到加油站,问这个工人同样的问题。加油站工人还是问他:“你们那个城市的人友善吗?”那人说:“是的!他们真诚友善、热情大度。”加油站工人微笑着说:“我们这儿的人也一样。”俗话说:好心换好心。一个人“不”爱众,得到的无疑是冷漠自私、糟糕透了的对待;一个人“泛爱众”,就能得到真诚友善、热情大度的对待。

“而亲仁”的意思是跟好人交往。这是最好的学习。孔子说:“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经常跟有学问的人交往,久之就多了几分书香气,经常跟善良的人交往,久之就多了几分慈悲之心。相反,经常跟懒惰不负责任的人打交道,久之会变得懈怠起来,经常跟小流氓打交道,打架的机会就多起来。所以说,跟一个好人交往一天,胜过读一本好书。

孔子哲学

孔子的学说,以周礼为基础,又自创“仁”这个新概念。“仁者爱人”,“礼者敬人”,孔子学说的精髓就在于如何让爱与敬浸入灵魂,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他“述而不作”,没有著作,他的言论被弟子们整理为《论语》一书。

三项看家本领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说明他不迷信。但他时而论及“命”与“天命”。比如有一次,他的学生伯牛患了重病,孔子握着他的手,痛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是,没有别的,都是命啊!这个人竟患了这种病!

还有一次,子服、景伯向孔子报告说,公伯寮向季孙氏诬告子路。季孙氏是鲁国大夫,当时子路在他手下当官。子服、景伯还向孔子建议说:“您要是想惩罚公伯寮,我们的力量还能够让他一命呜呼。”孔子就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他认为仁道能否推行,都是命运,不是公伯寮这种小人能够干预的。

孔子相信命运,并非迷信。因为自然、社会、人生都有其运行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孔子主张顺应它。孔子所谓“知命”,主要是了解规律运行的大方向,而不是了解规律的具体变化。要想完全了解规律如何运行,这是不可能的。这是风水先生、算命瞎子们想做的事,而不是孔子想做的事。

为什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呢?人生有顺有逆,这是“命”,有的人不知道这是“命”,顺境时得意洋洋,无限看高自己,自以为无所不能;逆境时灰心丧气,一味看低自己,自认为一无是处。这就失去了君子风度。

如果“知命”,上山时能想到下山的结局,涨潮时能想到落潮的必然,在事业顺利时,就不会有虚骄之气。不利时能想到有利的变化,困境中能想到顺境的到来,在事业受挫时,就不会有颓废之气。这不是君子的风度吗?

为什么说“不知礼,无以立”呢?在孔子时代,“礼”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礼仪、礼貌、礼法等一切行为规范。“礼”是用来调理人际关系,如果“不知礼”,放纵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不便,会引起别人的厌恶和痛恨,一个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行不通,必然到处受挫,又如何立得住身呢?一旦触犯刑律,还有身陷囹圄、命丧黄泉的危险。

孔子本人是一个特别懂“礼”也特别讲“礼”的人,“礼”已经渗透到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变成了他终生不变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他都能很自然地做得恰到好处。

他是如何讲“礼”的呢?比如,他乘车出门,遇到二人以下,他会站在车上行礼;遇到三人以上,他就会下车行礼。“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上车时,一定会端正身子,抓着带子,稳稳地上去。坐在车里面,不东张西望,不大声说话,不指指点点。“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遇到穿丧服的人,一定会扶着车杠行礼;遇到负重的人,一定会扶着车杠行礼。

在日常交往中,他根据不同交往对象决定言行方式,“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他跟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在一起的时候,很谨慎的样子,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在宗庙或朝庭讲话时,口才流利、善于辞令,但神态不失恭谨。“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参加乡亲的家宴时,有老年人退席,他才退席,否则一直陪坐,以示敬意。

在工作单位,他的一言一行也做得符合礼仪要求,“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跟下级说话时,从容不迫;跟上级说话时,和颜悦色。如果国君在场,说话轻声细语,走路轻缓安详。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有很多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平时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食变味了,鱼肉变质了,不吃。饭菜颜色不正,不吃。烧糊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吃。菜切得不周正,不吃。调味品放得不对,不吃。即使肉菜很多,他也以吃饭为主。只是喝酒不限量,以不喝醉为度。到外面买来的酒肉不吃。

关于孔子“讲礼”的内容还有很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将做人、办事、享乐、养生等一切行为都融于“礼”中,不愧是一个真正的绅士。

为什么说“不知言,无以知人”呢?不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让人不愉快,别人不愿跟他交往,他又如何了解别人呢?有的人活了一辈子,没有几个熟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不知言”。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