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事时,有些误区也许会毁掉你的全部努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从小处入手,认清楚这些误区,全方位地完善我们的办事能力和技巧,最终使自己能够把自己的手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尽量做到最好。
避免办事三心二意
不知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不论是决定吃什么,还是穿什么,许许多多生活上的琐事,总是犹豫再三,很难决定该怎么做,另外,总是把很多的时间花在决定要看哪一部电影,或该买哪一双鞋,或是该吃哪种沙粒酱而烦恼,更糟的是,往往可以花上两个星期,还决定不了车子的颜色。
许多人多半会有因为做某些困难逃避的决定而感到罪恶的经验,但是,这与无法做出一个简单决定的感觉是全然不同的。做不出决定的原因,大抵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抱持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因此,内心极为矛盾,最后,还是决定等到所谓的“适当”时机再说。
2.坚信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必有佳作,因此,总会习惯地去收集资讯,直到觉得有足够的资讯来做一个最佳的决定为止。可惜的是,知识多半来自于经验,而经验却往往禁不住考验。
3.认为石头到后面会越挑越大,因此,尽管已经有了很好的想法,却不愿就此善罢甘休,一定还要再想出更好的方案出来才行;三心二意的结果,造成了决策的延误。
4.必须在同一时间之内,完成多项决策,希望面面俱到的结果,反倒是连一个决定都做不出来,或者是极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
如果我们是那种只要花5分钟,就可以做出是否要购车这一类重大的决定,但是却必须花上两个星期才能决定颜色的人,那么很显然的,我们做决定的优先顺序可能弄错了。因为,这可能太钻牛角尖了,以至于会花过多的时间在做较琐碎的决定上,而忽略了整个决定的真正本质。
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从下个月开始,将所有较不重要的决定,都以掷铜板的方式来决定即可,根本想都不要去想,就照掷铜板的结果去做就是了。但是,到底哪一些决定是所谓较小的决定呢?譬如凡是金额低于一千,使用价值少于一年的决定,皆可归类于此。相信一个月之后,你自然就会对那些金额较大,费时较久的大决定养成较为深思熟虑的习惯,而不会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烦恼到底要看哪一部电影之类的问题。
如果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决定,最后却发现不是最好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这对任何人而言,可能是最难堪不过的了。但是,我们要知道,人生不是静止不变的,随时都有改变决定的权利,当然有些决定是不易再擅自更改的。因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说不是呢?虽然说做决定的时机很重要,但是,如果执意要等到最好的时机才做每一个决定的话,那我们将一个决定都做不出来!因为,根本没人会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真正最好的时机,结果,反而错失了时机而有所延误。要知道,不做决定有时候往往比错误的决定还要糟糕,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时候,就曾经历经超过一万次的尝试之后才成功;而每一次当他发现错误的时候,他就会马上调整步伐,改变方法,最后终于将电灯发明出来。
因此,就算做出的决定最后产生的结果与当初预期的有着相当程度的差异,也不要灰心,因为,这次宝贵的经验,可能会在未来激发出更好的点子与方法;不过,如果一直犹豫不决,那么终将一事无成。想成事,遇事不要犹豫不决,不论做什么,它是你人生的一个大忌。
避免办事不留余地
人生下来就有其个性,后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知识、教养等诸因素影响,办事时常常表现出与他人的对立。对立双方,各执己见,问题就难以解决了。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问题“挂起来”,暂不解决,等时机成熟时,再着手解决,这就是所谓的“余地”术。会办事的人,总能营造回旋的余地。
庄子说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一次魏王观看庖丁杀牛,只听到铮铮的刀碰击骨头的声音,却看不到用刀的痕迹,没多久就把一头牛分解完了,不禁感叹道:“真是神乎其神呀!”庖丁放下刀对魏王说:“大王刚才看到的不是技术表演,而是道。我刚杀牛时,只见牛形,两年后,不见牛形而只见其筋骨,如今我是用心感受它,就算筋骨相连的地方,我也可以找准缝隙下刀。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高手一年中换一次刀。请看我这把刀,已用10年有余,现仍如新的一样。这是因为我懂得怎样在筋骨之处找到下刀的余地。薄薄的刀片可以游刃有余地切割,当然不会被损伤了。”
庖丁的不损之刀,得益于他能看清骨节间的余地。在办事时,人们能像庖丁解牛那样,充分掌握成功的余地,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事情。
曾国藩带湘军围剿太平天国之时,清廷对其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不用他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一则是汉人手握重兵,二则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建立的子弟兵,又怕对朝廷形成威胁。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清廷对曾国藩的任用上经常是用你办事,不给高位实权。苦恼的曾国藩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清廷的疑虑。忽一日,曾国藩在军中得到胡林翼传来的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举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大喜过望,咸丰帝刚去世,太子年幼,顾命大臣虽说有数人之多,但实际上是肃顺独揽权柄,有他为自己说话,再好不过了。
曾国藩提笔想给肃顺写封信表示感谢。但写了几句,他就停下了。他知道肃顺为人刚愎自用,目空一切。而慈禧太后,这个女人也绝非常人,她心志极高,且权力欲强,又极富心机。肃顺这种专权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呢?慈禧太后会同肃顺合得来吗?思前想后,曾国藩没有写这封信。
后来,肃顺被西太后抄家问斩。在众多官员讨好肃顺的信件中,独无曾国藩的只言片语。
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在每件事情的处理上称得上是小心翼翼,留有余地。由于曾国藩的湘军抢劫吞没了很多太平军的财物,使得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天京人财两空,朝野官员议论纷纷,有人还上书弹劾。曾国藩既不想退出财物,也不能退出财物,在进京之后,忙办了四件事:第一,因怕权大压主而交出了一部分权力;第二,裁减4万湘军;第三,因怕清廷怀疑南京的防务而建造旗兵营房,请旗兵驻防南京,并发全饷;第四,盖贡院,提拔江南士人。此四策一出,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称誉,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追究什么,反而显示出了他的恭谨态度,深获清廷的信任。
在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位复杂而且具备多元影响的人物。对他褒奖的人把他捧得比天还高,贬斥他的人又把他看得一文不值。曾国藩一生历尽周折,最终走出湘江大地,成为中兴名臣。他游刃有余地驾驭着各种权力,最终取得了成功。因此,后世有人称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营造回旋的余地,办事时就有更广阔的空间供自己使用、发一挥。
避免办事半途而废
办事最忌半途而废,半途而废的人永远也不会成功,取得胜利!
古官道上,一天走来一个匆匆的行者,只见他20岁上下,书生打扮,脸上露着兴奋的表情。他叫乐羊子,本来告别妻子在外地求学的,但学习的艰深,求学的清苦,使他感到乏味得很。想着家里美丽的妻子,舒适的房舍,他在书塾呆了一年后终于决定弃学返乡。想到妻子惊喜的表情,那温暖体贴的招呼,他便觉格外的兴奋,脚步不由更快了。渐渐地,熟悉的房舍出现在眼前,炊烟正袅袅地升起,他赶紧几步跑到门前,叩响了门环。
“谁?”屋里的织布声停了,传来妻子熟悉的声音。
“我呀!”乐羊子高兴地大叫起来。
屋子里出现短暂的沉默,“吱呀”门开了,露出妻子惊喜而略带诧异的脸,当她看到乐羊子那沉甸甸的行装,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她似乎猜到什么。
乐羊子一步跨进门里,放下包袱,环视了一眼干净、舒适的屋子,便高兴地嚷嚷起来:“终于回来了,可算回来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