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沙丁鱼效应和鲶鱼效应 > 第十七章 不得不注意的生存状态(第1页)

第十七章 不得不注意的生存状态(第1页)

鲶鱼型人才服务于某个组织,必须对一些基本的现实有充分的了解。这些现实不但是职场中普遍存在的,而且在社会中也普遍存在。很多鲶鱼型人才往往恃才傲物,结果得不到重用,然后感慨没有人能够欣赏自己的才华,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殊不知一个人发挥作用不但要自己确实有才华和能力,而且需要和环境相适应,不违背环境的显规则和潜规则。了解生存状态是鲶鱼型人才必须的。

没有君子化的上下级关系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这是一个普遍的生存事实。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这是职场生存的一个基本事实。这一基本事实有三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是管理者如果爱好什么东西,下级自然会以有同样的爱好为荣。古时有个国王喜欢穿紫衣服,不久全国的百姓都喜欢穿紫衣服,而且以穿紫衣服为荣,结果国家其他布料都卖不出去,而紫色布料紧缺。用了很多办法都不行,国王很是苦恼,有个大臣给国王出了个主意,让国王不再穿紫衣服,而且昭告臣民国王十分讨厌紫衣服。很快紫色布料就不再紧缺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管理者有同样的爱好容易找到工作以外的共同话题,可以进一步加深感情,这种感情很容易影响到工作,管理者自然把重要任务交给与自己感情好的下属,当然升职也自然先考虑到这样的下属。有些管理者认为自己很聪明,事情看得很清楚,不会提拔这类人。但是往往在自己做决策的时候,优先考虑的还是这类人。就好象很多人厌恶看电视广告一样,认为电视广告虚假成分太多,但是到了自己去购物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在电视上有过广告的产品,因为他觉得眼熟。

第二层涵义是管理者有什么爱好,属下会主动逢迎。很多人将职场生存的第一法则定为逢迎管理者,从理论上讲,个人得到重用与否关键是看自己的工作能力如何。但是谁如果偏执地这样认为的话,那么很可能在职场中摔跟头。理论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理论上确实需要好好地工作,表现自己的工作能力。但现实中很多人好好工作后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包括职位。而相反,在他们看来最不努力工作的人往往得到了很高的职位,于是慨叹世间没有伯乐。殊不知是自己没有用心。管理者有什么爱好,下属去主动迎合在道德上确实有点尴尬,但是从做事来看,这反映了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如果下属是做销售的,那么客户关系是重要的,对客户自然要投其所好。管理者自然会观察哪个员工最能投其所好,他就认为他比较适合做销售。在办公室上班的更是如此。

第三层涵义是管理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就要表现为什么样的人才。对于不同的组织来说,所需要的人才是不同的。一个学习理论很好的人是不适合做销售的,因为他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他放不开,放不下。对于下属来说,要学会观察管理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果管理者需要对他表示忠心的人才,那么下属自然不要学习华士或者少正卯一样桀骜不驯;如果管理者希望得到有一些特点的人才,那么下属自然要表现出自己的专长。

职场生存和战场生存一样,真正能够领兵打仗的很少是那些饱读圣贤书的书生们,而需要那些有着匪气的囚犯,和豪气的江湖人士。古时领兵打仗的将军很少讲究个人道德,但是他们的仗打得很漂亮,而相反那些讲究仁义道德的将领,仗都打得很糟糕。所以根据职场生存的基本事实,鲶鱼型人才在职场中千万不要过分呆气,傻气。不要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之类的话,而应该学会观察管理者有什么爱好,然后投其所好。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专门研究管理者。而是说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要学会观察管理者,要学会留意管理者的爱好,这样才能够在职场中好好生存。

鲶鱼型人才在卑微的时候,不要背负着太多的道德和原则。试想如果当年街上无赖让韩信从胯下钻过去的时候,韩信觉得有违道德和做人的原则,于是和那些无赖交起了手,很有可能早就横尸街头了,哪有日后的大将军韩信。

鲶鱼型人才往往自负自己有才,对别人耍手段和逢迎管理者的做法看不惯,而且觉得耻辱,不屑一顾。他们是绝对不会那样做的,但是结果这些人都是满腹怨言,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他们把做人的准则拿到做事上去,自然会怀才不遇。

管理者有什么爱好,属下去逢迎,并不是太违背原则的事情。因为对于管理者来说,他不喜欢用那些和自己不熟悉的人,他认为这些人就像华士和少正卯一样太有自己的主张,太有自己的想法,也太坚持自己的立场,因此他不能用。相反他希望用一些对他表示亲近的人,这些人会更好地完成他所交代的任务,更好地为他的利益着想。虽然这种用人观有违做人的道德,但是它符合人的心态,符合做事的道理。

以五代十国当了几个朝代的宰相的冯道为例,他并没有过多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对于他来说,是有很多做人的原则,他毕竟是读过很多书的人,但是他将这些原则只用在做人上,而没有用在做事上。如果君王喜欢听好听的话,那么自己要劝谏君王自然要先说些好听的话,然后君王才能够接受自己,进而听进自己的意见。

鲶鱼型人才往往会对此表示不屑,他们认为管理者如果是明智的,会知道这些好听的话是谎言,会认为这个人虚伪。理论上来说确实如此。但是这些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人都有虚荣心,任何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都喜欢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管理者同样不例外。从前有个人到京城外去做官,他来拜别自己的老师。老师问他说:“你这次到京城外去做官,将怎么样处理和别人的关系啊?”这个人很是得意的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遇到重要人物就发一顶。“老师很是生气,训导他做人怎么能这样。这个官员连忙说:”如果世间的官员都像老师如此清明,那么太平盛世很快就会到来。“老师一听十分高兴,于是语重心长地教给了这个官员一些东西。这个官员一出门就慨叹道:”现在只剩九十九顶高帽了。“这虽然是个笑话,但说明了一个基本道理。这就是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即使管理者英明无比,他同样也是喜欢听好话的。

忠言往往逆耳

任何君王,即使是千古名君,比如唐太宗,都是不喜欢听逆耳忠言的。唐太宗有一回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说要杀了那个种田的,长孙皇后明白他要杀魏征,她知道肯定是魏征直言劝谏,惹恼了唐太宗。于是穿着十分正式的服装来向唐太宗恭贺他有个直臣。唐太宗这个时候怒气才消。试想如果没有长孙皇后的劝谏,唐太宗一怒之下真的有可能把魏征给杀了。那么后世就很难有佳话,而唐太宗也会背上虐杀忠臣的罪名。像唐太宗这样的名君,都很难忍受逆耳的忠言,可想其他的君王该是如何看待逆耳忠言了。

在职场中,管理者同样如此。即使管理者英明无比,他也可能只会在一时听得进逆耳的忠言,而不会一直喜欢听逆耳的忠言。几乎没有管理者喜欢听逆耳的忠言,其主要原因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没有人喜欢听逆耳的话,试想如果一个陌生人对你说了逆耳的话,你会怎么反应,肯定是认为他要么在挖苦讥讽,要么在寻衅滋事。也许人家是一片好心,但是你对陌生人有防范心理,觉得陌生人不可能没有任何企图就献好心。倘若这个陌生人成了你的朋友,你比较信赖他,如果一两次忠言你也许听得进去,但是忠言如果过多,而且都是同样逆耳的话,你会觉得他看不起你,自然会慢慢疏远他。

其次,人最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忠言。如果你想保持和朋友之间亲密的关系,就最好不要多说忠言,也不要看不起那些经常说你朋友好话的人。忠言只能在关键时刻说。有些人有说忠言的癖好,认为自己确实是为朋友好,才这么说话,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很自卑,即使那些十分成功的人,你所说的忠言可能让他们的自卑情结进一步加深。他们需要鼓励,而不是需要打击。很多逆耳的忠言就是一种十分无情的打击。这样做你不失去你的朋友才怪。同样的道理,对待管理者,你最好是不要提任何忠言,因为忠言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他们的管理者才能给他们提出。曾经有个十分优秀的毕业生,进了一家单位,看到企业中有很多现实很不合乎道理。出于对企业的热爱和忠诚,他写了一封万言书,里面说了很多忠言。结果呢,万言书起了效果,管理者让他离职,因为管理者怀疑他要么有病,要么就是不会安心于自己的工作。

再次,管理者往往有自己的主张。看待一个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管理者做出一个决定,自然是他认为这个决定能够得到最大的效益,于是才做出。在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下属给管理者提意见,公开反对这个决定,管理者往往会恼火,虽然他明白这个下属是出于一片忠心,但他同样会生气。高明的管理者也许会做个样子,对他的行为给予鼓励。在这个时候下属要见好就收,而不要反复提忠言,忠言太多,管理者会觉得你在干扰他的决策。况且任何事情管理者自然会找有决定权的人共同商量,在商量的时候必然有自己的主张。如果管理者没有自己的主张那么他怎么当上管理者的呢?所以很多逆耳忠言都被管理者认为是干扰。更何况很多决策做出以后所取得的效果只有大小的区别,而没有好坏的区别。管理者自然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决策来进行。

最后,能出主意的人太多,自诩自己能出主意的人更多。这些话如果管理者都听的话,那么管理者实际上成为了下属,成为了处理信息的机器。管理者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必须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来贯彻自己的想法。同时,管理者会认为下属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需要过分干涉管理者的决策。因此下属提出的忠言管理者不可能条条都看,都采纳,他会选择一两条和自己主张吻合的忠言来看,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会象征性地鼓励下属。

曾经见过一个管理者,标榜自己十分开明,于是有个下属给他提了一条忠言,虽然他觉得十分逆耳,但是还是采纳了,而且对这个员工进行重奖,结果呢,所有的员工都开始为管理者提忠言,在管理者的耳边是一片忠言声。管理者开始还认真处理这些忠言,到最后实在太多,于是管理者就什么都不管了。结果那些提了忠言的下属并不重视他,于是开始和管理者疏远了。这就是职场现实。千万不要因为管理者偶尔采纳一两条忠言,管理者就是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这些都只是表面文章,哪怕管理者真的听得进逆耳忠言,如果你天天提,那么这个管理者也不用当了,直接给你当下属算了。

为什么忠言必须逆耳呢?历史上有很多大臣都因为忠言而被国君所杀,后世称赞他们是忠臣,而那些君王被称为昏君。其实忠言和逆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常常用良药苦口来形容忠言逆耳。但是良药完全可以不苦口,只要你多放一些糖。

忠言并不一定要逆耳。很多人在说到忠言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变通,不知道转弯,不知道用十分委婉的方法将自己的主张表达出来,结果呢,忠言往往惹怒了管理者,而自己还怪管理者不能听进忠言。

冯道是个经常所忠言的人,但他说的忠言都是经过加工的了,所以他的忠言君王爱听,君王喜欢听,自然君王会采纳。有些人似乎认为忠言不逆耳就不够力度,于是总是说些很刺耳的话,说什么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么整个组织就完蛋了,你这个管理者就是罪人了。这些话都是不该说的,它只能让忠言更加逆耳。

忠言如果是杯苦药,那么千万要记得多加点糖。只要目的达到,多加点糖并不是损失。千万不要将做人的原则和迂腐的道德拿来做事,那样做很容易得罪管理者的。说真话固然重要,但是要注意表达方式,表达方式错了,真话也没有人听。

鲶鱼型人才往往喜欢提忠言,在提忠言的时候一定要将自己的忠言好好加工一番,不要让它太逆耳,也没有必要故意将要说的话说得违逆一些,以表明所说的是忠言。

在职场中不要试图当好人

有些鲶鱼型人才由于自己做事过于引人注目,于是一心想在做人上多下点工夫,以达到韬光养晦的目的。他们往往会在职场中充当好人,其结果是适得其反。

在职场中不要当好人,好人难当。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没有人相信你的好心。在职场中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你,因为职场有利益的争夺,有勾心斗角,有权利斗争。你的好心很可能会被别人认为是有企图,如果他们自认为看出了你的企图,他们自然会十分得意自己的聪明;如果他们看不出,自然会十分提防着你,认为你有很大的阴谋。也许你仅仅是出于一片好心。在职场中绝大多数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目标,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来利往。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仅为了做好事,别人会不习惯的,自然也会排挤你。

其次,你的好心很可能办错事。如果一片好心把事情做对的,也许别人会对你有所感激;但如果把事情办坏了,很多人就会以为你是故意的。与其承担办错事情的风险,倒不如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心。

再次,好心会被认为是一种感情投资。如果感情投资过度会让人对自己产生反感。有个地主十分同情一个穷秀才,出钱出力让他去应考,那个穷秀才十分感激这个地主,始终想不到办法回报地主的栽培,十分苦恼,最后就将这个地主给杀了。这是个很极端的例子,但也是个事实。好事做多了,人们会觉得亏欠你什么,如果不能回报你的话,他们自然会主动疏远你。

最后,好心容易被别人当成一种习惯。你每天都给办公室打水,大家开始也许会对你有些感激,但是如果形成习惯以后,如果你哪天不打水,大家会对你产生一种陌生感。他们会把打水的任务自然地当成是你的任务。

鲶鱼型人才不要过分好心,不要经常做好事,如果自己实在是爱心泛滥,可以选择一些慈善机构当义工,而不要在职场中做这样的善事。曾经有一个人,十分好心,他看到自己的村庄和邻村之间有一条河,但是没有桥,人们每回来往都要走很多弯路,于是把自家的树木砍了一些搭起了一座桥。开始大家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赏,但是后来由于桥太窄,偶尔有人从桥上摔到河里,于是大家开始抱怨,说这个人不知道安的是什么心,简直是在害人。这个人觉得自己很委屈,于是要将这座桥拓宽,有个智者拦住了他,对他说:“桥即使拓得再宽,也很难保证人们不会从桥上摔下去,而且木桥很容易腐烂的。所以对于你来说,要想不挨骂,最好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把桥砍断,然后当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以后不要再这样好心了。”后来这个人按照智者出的点子把桥砍断。果然第二天人们到桥头的时候又开始说起他的好话,认为再也没有人像他那样为乡亲着想了。

在职场生存,不要当好人,人们无法理解你的好心。职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利益场,在利益场千万不要做好人。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