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推销员,他以能够卖出任何东西而出名。他己经卖给过牙医一支牙刷,卖给过面包师一个面包,卖给过瞎子一台电视机。但他的朋友对他说:“只有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你才算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员。” 于是,这位推销员不远千里来到北方,那里是一片只有驼鹿居住的森林。“您好!”他对遇到的第一只驼鹿说,“您一定需要一个防毒面具。” “这里的空气这样清新,我要它干什么!”驼鹿说。 “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防毒面具。” “真遗憾,可我并不需要。” “您稍候,”推销员说,“您已经需要一个了。”说着他开始在驼鹿居住的林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厂。 “你真是发疯了!”他的朋友说。 “不,我只是想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推销员说。 当工厂建成后,许多有毒的废气从大烟囱中滚滚而出,不久,驼鹿就来到推销员处对他说:“现在我需要一个防毒面具了。” “这正是我想的。”推销员说着便卖给了驼鹿一个。“真是个好东西啊!”推销员兴奋地说。 驼鹿说:“别的驼鹿现在也需要防毒面具,你还有吗?” “你真走运,我还有成千上万个。”“可是你的工厂里生产什么呢?”驼鹿好奇地问。 “防毒面具。”推销员兴奋而又简洁地回答。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却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生活中,工作中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不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努力地开动我们的脑子去想,并且是不是最终将脑海中的想法付诸了实践。是的,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当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告诉自己一定能够战胜这些困难的,告诉自己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只要掌握了关键的技巧,也一定能行的。在艰难困苦中,只要你拥有这样一种不找任何借口的心态,那么至少你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开了至为关键的一步。
借口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了找借口的习惯,你的工作就会拖沓、没有效率。抛弃找借口的习惯,你就不会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沮丧,甚至你可以在工作中学会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借口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而成功离你越来越近。
人的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是某种行为、思想、态度在脑海深处逐步成型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因其形成不易,所以一旦某种习惯形成了,就具有很强的惯性,很难根除。它总是在潜意识里告诉你,这个事这样做,那个事那样做。在习惯的作用下,哪怕是做出了不好的事,你也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习惯的惯性作用就表现的更为明显。
比如说寻找借口。如果在工作中以某种借口为自己的过错和应负的责任开脱,第一次可能你会沉浸在借口为自己带来的暂时的舒适和安全之中而不自知。但是,这种借口所带来的“好处”会让你第二次、第三次为自己去寻找借口,因为在你的思想里,你已经接受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不幸的是,你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寻找借口的习惯。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消极的心理习惯,它会让你的工作变得拖沓而没有效率,会让你变得消极而最终一事无成。
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那些拖延时间的人,就不难从他们的口中之言找到一些共同的词语——“或许”、“希望”、“但愿”——这3个小词构成了拖延时间者的心理支撑系统,并成为他们不愿去做某事的理由。而“但愿”、“希望”无异于童话故事中的梦想,完全是浪费时间。无论你怎样“希望”或“但愿”,对你的现时的生活都无济于事,你只不过是在为自己寻找一种不愿从事生活中某一重要活动的借口而已。例如,我们可以听到他们说:
●“我希望问题会得到解决。”●“但愿情况会稍好一些。”●“或许问题不太大。”等等。而事实上,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情况也没有好转。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具有一定的决心和毅力,你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各种意愿。然而,如果你总是将事情推迟到未来这一时间,那你就是在逃避现实,怀疑自己,甚至是在欺骗自己。拖延时间的心理会使你在现时中更加懦弱,并不断依靠幻想,总希望情况会如己所愿——有所好转,但事实并非如此。
行动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轻易地便可以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四百倍左右,所以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他立即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的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除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的跳。三天以后,实验者发现那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而从未跳出过瓶口,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从一个跳蚤变成了一个可悲的爬蚤!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限制已取消。
就像刚才的“玻璃盖”,虽然已被取掉,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不敢再跳,或者已习惯了,不想再跳了。人们往住因为害怕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愈越的。
让这只跳蚤再次跳出这个玻璃杯的办法十分简单,只需拿一根小棒子重重的敲一下杯子;或者拿一盏酒精在杯底加热,当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它就会“嘣”的一下,跳了出去。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我们要不要跳?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这一切问题都取决于自我设限和自我暗示!一个人在自己生活经历和社会遭遇中,如何认识自我,在心里如何描绘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成功或是失败的人,勇敢或是懦弱的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可能渺小,也可能伟大,这都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取决于你的心理态度如何,取决于你能否靠自己去奋斗了。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战胜自己和超越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可怕和最强大的敌人,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被别人打败了,而是自己被自己的失败心理打败了!我们要坚信自己的生活信念,不管遇到了多么严重的挫折,不论碰到了多么巨大的困难,都不会发生动摇。永不言败,不断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
只要用心,一切皆有可能。
只要你能不断地突破自己已知的范围,进入到未知的领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断地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定让自己开始去做一些你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你过去不敢做的事情!
如果你还在自己已知的范围内、你熟悉的领域里打转的话,又怎么能够产生新的结果呢?别忘了:重复旧的行为只能得到旧的结果!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在你快要下班的时候,你的爱人打来电话:“还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你突然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我和孩子都为你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快乐的生日,请你早点回家。”你非常高兴,下班后拎上公文包,兴冲冲地赶回家。
在回家的路口,交通又阻塞了,警察告诉你:“此路禁止通行!”那你怎么办呢?当然是换一条路继续前进了。对不起,这条路因为房屋拆迁也被封住了,任何人都甭想通过。
这时你会有三种选择:第一,放弃回家;第二,坐在一边等待道路重开;第三,换道,去找另一条路。如果你不放弃回家的话,如果你不放弃对幸福快乐的追求,你不会考虑第一和第二个选择,你还会集中精力去寻找另一条回家的路。可是真不走运,这条路又不能通行,那你可怎么办?如果我们不放弃回家的念头,我们就肯定还会再继续找第四条路前进,如果第四条路刚巧因火灾而封路我们就会去找第五条,如果第五条路也因水浸而封了,我们就会去找第六、第七和第八条路,直到回到家为止。
如果“回家”是你人生的最大目标,你就会一直尝试,不断地去找方法。也许爬回去,或挖个地道钻过去,或者其他方法,你都不会说:“算了,没有办法,我就不回家了”。因为你知道,如果你不快点到家,你的另一半和孩子都在家中苦苦等待。
没有办法只是说我们已知范围内的方法已经用尽,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去尝试新的事物、新的机会、新的方法,不断地去突破自我、改变自我,永远都没有“不可能”这个词。
从今天开始,就将“不可能”这个词从你的字典中抹去。
没有不可能。不可能是安于现状者的借口,不可能绝非事实,而是观点。不可能绝非誓言,而是挑战。
“不犹豫”才“不后悔”
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台北民族晚报》上,曾经记述了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在被请之列,于是他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旁边。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多系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行?本人愿为介绍。”座上人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普通敷衍说词而已,未予注意,独林博士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巨册,而送之赛珍珠,请为斧正。赛因此对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博士,如他们亦若林氏之认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给赛氏,则今日成功者未必为林氏也。
由这段故事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这许多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所以,尽管说,有人的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机会的能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却又决不是偶然。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所以“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的这万千分之一的力量,希图把“机会"的运行造成有利于自己的一刹那而已。林语堂博士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