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说话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学习他人的成功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失败也要引以为鉴。具体来说,不能总是随声附和,别板着面孔说话,千万别耍直脾气等等。
切忌随声附和
每个人讲话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无论是讲话的语言还是手势,都具有个人色彩。如美国人最擅长以夸大的动作,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极限;欧洲人和东方人则比较含蓄、内敛,不轻易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一五一十地表现于外。但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随声附和,只不过有的轻、有的重、有的隐、有的显而已。随声附和虽在多数情况下表达着一种善意的成全。但这种没有独自思想的附和语词,并不能表现出个人的独立人格与个人意见,而且更容易让人觉得虚假。一个喜欢用极端的形容词来强调自己想法或意见的人,是绝对不会以附和的口吻来表示自己的看法的。
许多人在交谈时有“我同意……但是我认为……”的习惯用语。其实在朋友交谈中,朋友想要听的是你个人的看法,而不只是要你附和地回答:“是的。”要让自己成为更独特的人就必须与一般人有所区别,尽量地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因此,不妨多应用些特殊或有个性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总是附和别人的想法。即使遇到让你左右为难的问题或场面,用一些模糊言语回答也比随声附和要好。
例如鲁迅的《立论》一文。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啊?您瞧?多么……阿唷?哈哈?
别板着面孔说话
人际交往中,与别人谈话,无论双方意见或说法是否一致,都不能板着面孔说话。首先这是对双方交谈的一种不尊重,其次也会招致对方的反感,最后此次谈话也只能是不欢而散。
我们与人交往、谈话无非有两种人:一种是早已熟悉的人,如亲人、朋友和同事;一种是陌生人。和熟悉的人谈话板着面孔,或许还可以得到理解和谅解。和陌生人谈话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谈话的结果,只有给人家一个好印象,才能顺利交谈,发展友谊,取得交际的成功。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累了想找一家客店休息,遇到一位老农,他在马上喊:“喂,老头儿,这有旅店吗?还有多远?”老农说:“无礼!”“五里?”他快马加鞭跑去,跑了十几里,也不见人烟,心中纳闷,猛然醒悟过来,拨转马头又往回赶。见到那位老农,急忙下马,诚恳道歉说:“老伯,请你原谅,我刚才太没礼貌了。您能告诉我,哪儿有旅店吗?”老农笑说:“年轻人,知错改错就好,你已经错过旅店,我也不让你白跑,如不嫌弃,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轻人满心欢喜地跟老农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言谈情态会引起对方不同的感应和对待。这类的例子很多,每个人都会碰上。
俗话说“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你尊重别人,热情待人,谁会驳你的面子呢?
我们每个人与人交谈一定要开朗、热情、生动,因为人不是受到什么强迫才接近谁、喜欢谁;也不是由于什么人出类拔萃、有成就、有名气,才去接近、喜欢这个人。亲切的话语,温暖的微笑,一下子拉近了心理的距离。即使大人物,只要他善于交往、谈话,也必然如此。相反,冷冰冰整天板着个面孔,无论对什么人都是无益的。
千万别耍直脾气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这人是个直脾气,说错了你别见怪。”乍一听挺真诚,其实仔细推究起来,不免包含了另外一种意义,即给自己说错话或可能说错话开脱。那么既然有开脱之嫌,时间一长,难免会被听者窥破。这样一来,即使你当时确乎真心,也许还是会被对方误解,从而产生芥蒂。
因此,在我们日常谈话中,有时因为环境、气氛、心理等因素,有些内容不便直接说出来,要用婉转的语言来表达,即俗话说的转着弯说,就可以避免给对方造成不良刺激,破坏谈话的情绪,甚至使谈话无法进行下去。委婉又称婉曲、婉转,即说话者不直说本意,只是用婉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委婉和含蓄是紧密相连的,并非花言巧语,含糊其辞是因为它既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耍什么花招,也不是语言不清,态度不诚恳,不让人弄明白什么意思。它是一种富于智慧、独具魅力的表达技巧,是为某种需要而采用的办法。培根说:“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说明某些问题,适应某种场合,含蓄委婉的说话比直来直去让人受用得多。鲁迅有个叫川岛的日本学生,由于谈恋爱浪费很多时间,鲁迅为了提醒他,在送他的书上写道:
请你从“情人的拥抱”里,
暂时伸出一只手来,
接受着干燥无味的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的题词是含蓄的批评、含笑的提醒,不露声色而又意味深长。看到这样的赠言,必然会在一笑之余陷入深思和反省。
1984年,年已七旬的里根同年轻的蒙·代尔竞选总统。里根发表竞选演说时,有记者问:“你不认为在这次选举中年龄会成为问题吗?”里根回答:“我不打算利用我的对手年轻和阅历不深这一弱点。”
记者和里根的话都有“潜语”,记者认为里根年纪大了;里根认为我有经验。短短一句话,既扬己之长,又揭人之短,既毫不留情,又委婉客气。
据说,某个企业家飞赴香港创办××实业公司时,受到各方重视,一下飞机就有记者采访。一位女记者问他:“你带了多少钱来?”企业家随口便答:“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钱数。小姐,你说对吗?”含蓄回避,而又幽默俏皮,比之“支支吾吾”“哼哼哈哈”来掩饰,或“恕我直言,无可奉告”来拒绝,效果明显要强上百倍。
滔滔不绝并不会受欢迎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