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难,难做人。很多时候要给别人留有余地,还要给自己铺个台阶。如果不具备一点“心机”,做人就会陷入死胡同,既没有退路,也没有出路,只能阻在死路上,唉叹绝路。
1.你好、我好、大家好
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并创造文明。
——泰戈尔
当今社会的人们都在讲“双赢”,即合作使双方都有利可图。其实,这种双赢的思想早在历史上就存在了。
三国时,刘备在猇亭战败,退到了白帝城暂时驻扎下来,不久,他就因忧愤悔恨而病倒。在病势沉重的时候,刘备派人去成都,把丞相诸葛亮等人请到白帝城来安排后事。刘备让诸葛亮坐在床边,对他说:“我有了丞相,才有今天的帝王事业。可是,由于我的知识浅陋,没有听丞相的话,以至于自讨失败。想来真是又悔又恨。如今眼看我就要死了,儿子刘禅又软弱无能,我只好把大事托付给丞相你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事先写好的遗嘱交给了诸葛亮,并且要求他要尽力辅佐太子刘禅。诸葛亮向刘备表示,一定要尽一切力量辅佐少主,不辜负刘备的重托。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了,死的时候六十三岁。年少无知的刘禅,在成都继承了皇位,改年号为建兴元年,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从此,蜀汉政治上的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诸葛亮决断。
联吴抗魏,本来是诸葛亮的重要战略决策。可惜猇亭一战,蜀吴联盟遭到了破坏。诸葛亮担心孙权乘刘备刚刚死去的机会,会发动突然袭击,正考虑派人去和东吴修好,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一天,邓芝来见诸葛亮,说:“目前,主上年幼,初登皇位,民心未安。如果要完成统一大业,就应该抛弃旧怨,和东吴联好。没有东顾之忧,咱们才能北上进取中原。不知道丞相是怎样考虑的?”诸葛亮一听邓芝的话,十分高兴,觉得邓芝很有见解,而且邓芝正是完成这一使命的理想人选。他笑着对邓芝说:“我对这件事已经考虑了很久,可惜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担当起联合东吴的使命,今天我终于找到啦。”邓芝赶忙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答道:“你既然明白联吴的好处,那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使命。”他马上决定任命邓芝为出使东吴的使臣。
邓芝到了东吴,求见孙权。由于魏国也同时派使者到了东吴,要孙权联魏攻蜀。孙权正犹豫不决,因此不肯接见邓芝。邓芝就写信给孙权说:“我这次来,不光是为了我们蜀国,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孙权这才肯接见邓芝。邓芝给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吴国有长江作天险,蜀国有山川为屏障,两国和好,互为唇齿,力量就更大了。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果东吴要和魏国联盟,就必然要向魏国俯首称臣。要是不听他的话,魏国就要借口讨伐东吴。那时候,蜀国也可以顺流而下。江南的广大地区,就不会再是大王所有的了。”孙权听邓芝说得有理有据,回答说:“我是愿意跟蜀国和好的,只恐怕蜀主年轻懦弱,在魏国的压力下中途变卦,不能始终如一。既然先生这样说,我就放心了。”从此,吴国和蜀汉又结成了抗拒曹魏的联盟,并且多次派遣使者互相访问,不断发展友好联盟关系,从而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为什么邓芝能够说服孙权联蜀抗魏?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一开始就提出了“双赢”的思想:“不光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而后,他又具体分析了联蜀对于吴国的好处,使孙权不得不同意联蜀抗魏的主张,从而圆满地完成了诸葛亮交付给他的使命。
“双赢”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互相帮助。你帮助了别人,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许多古圣先贤一再告诉我们,帮助他人不要图报答,因为一次性报答过了,也就失去了帮助人的意义,也不是当初帮人时的初衷。当有人需要你帮一把时,你能搭把手帮一把就是一种回报,就是一种社会共有的缘分。
一个人不能同时帮助许多人,但许多人可以共同帮助一个人。
一个人能力虽然不大,但只要肯帮助别人,他将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
有一种说法,叫做生活不需要技巧,讲的是人与人之间要以诚相待,不要怀着某种个人目的。对别人的帮助,要落到具体的行动上,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帮助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随便帮帮,一种可能是一帮到底,做足人情。第一种帮助不能说它不是帮助,因为它也能给人带来某种好处,但随便帮帮的并不是真正的帮助,因为这种随便的帮助在关键的时候总是不管用。第二种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它能帮人彻底解决实际困难。我们时常用“两肋插刀”来形容朋友之间深刻的情义。
在《读者·文苑》栏目中有这样一则感人的故事:
罗斯是位单身女子,住在华盛顿的一个闹市区。有一次,罗斯搬一只大箱子回家,因为电梯坏了,她只能自己扛着箱子上十二层楼。彼得是一个平时没事就在大街上闲逛,偶尔还会闯点祸的人,这次他看到罗斯累得汗流满面,于是想上去帮助罗斯。罗斯并不相信彼得,以为他图谋不轨。彼得十分困惑,他花费了许多唇舌,想说明他的善良用心,却无济于事。罗斯拒绝了彼得,她将箱子从一层搬到二层后,就再也没有力气了,是否接受彼得的援手呢?罗斯感到矛盾极了。最终,还是在彼得的帮助下,箱子被搬上了十二层。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用意,彼得只将箱子搬到罗斯的家门口,坚持不进去。后来,罗斯和彼得交上了朋友,一年后,双双步入了红地毯。
“双赢”是一种良性的竞争,与人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双方都能获利。想独自获利是一种贪婪,而双赢则是一种策略。友好主动地帮助他人,多与别人合作,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处理伙伴与对手的关系,给下一步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
你肯救济别人的危困,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萨迪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人下不来台,别人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机会,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国名将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擂鼓三通斩蔡阳,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震华夏。
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被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兴兵奇袭荆州。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其人的骄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过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他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吴蜀关系紧张起来。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用婚姻关系来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关羽竟然狂傲地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为何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挂得住?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关羽的骄傲,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结束了生命。
在做人办事时,应和和气气,有损别人面子的事情,一定不要做,有损别人面子的话,一定不要说。这样,以保全别人面子为交换条件,当请别人给你办事时,别人才不至于拒绝。不给人面子带来的后果有时是很严重的。
为他人着想,给自己铺路。为人做事难免与人有口舌之争,然而聪明的人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争论,赢得别人的好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孤立。
英国19世纪一位叫查士德·斐尔的爵士对他儿子说:
“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300年前的伽利略说:
“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我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必须以若无实有的方式开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的。”因为不论你用什么方法指责别人——眼神、语调、手势、话语,只要你告诉他错了,他就绝不会对你善罢干休。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他决不会改变他的想法,他只想反击,人类的好斗性此刻暴露无遗。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黑格尔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看法。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在日常的琐事中,支配人们行为的往往不是理智,而是感情。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意见,并不直截了当地指出他的过错。
我们似乎已完全避免了争论。事实上,从一方面来看,确实是做到了。我们千言万语地要求人们推翻心中的“自我优越”与“自我权威”,我们自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然而在后来的行动中,我们却一直假定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我们一直以一种“正确者”的高姿态在谈论,其实我们也可能有错的“争论”。因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先承认自己是错了。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是“正确者”,我们也有“错误”的时候。苏格拉底的谦虚,使得我们任何人都不敢妄自称大。
事实上,在前面我们已深深领教了“死要面子”的苦果,所以,此时,我们不再面临任何的障碍,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用来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比起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避免争论,我们争得了好感,在人海中,我们不再孤立。
给别人让路也就是给自己留路。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有时一个举手之劳可使一个人渡过难关,也往往因为这样,在你渡过难关的时候,也会收获意外的成果。
给人留点面子,其实也是给你自己铺路。不要像关羽那样刚愎自用,不要因为你的权势、钱势超过别人,就让人家让你三分,那可大错特错了。因为你并不永远是正确的。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