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替代治疗。
2.药物治疗
(1)抗凝药物:肝素(Heparin)作为治疗DIC的主要措施之一,其疗效始终在争议之中。在无对照的临床研究中认为应用肝素对急性DIC患者的有利作用,然而有大量对照组的临床研究中,却未能证实其有效的治疗作用,近来研究表明它虽能有效地阻断内毒素引起的DIC过程,但并不能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DIC只是原发病导致危重状态的发病学环节之一。有人认为:①肝素还具有与其他物质(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的特性,这些特性可能加速某些病理过程的信号传递。②肝素引起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从血管内皮表面脱下进入血流,这可能对微血管的内皮功能不利。③肝素通过AT-Ⅲ灭活相关凝血因子,但是AT-Ⅲ的作用除了抗凝外还有其他的抗炎效应,因而肝素可能妨碍了AT-Ⅲ与其他表面有类肝素样受体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加快了AT-Ⅲ的消耗,反而促进了DIC的进程。尽管如此,肝素作为治疗DIC综合措施的一环,摒弃不用似乎还未获得充分的理由,关键在于适应证的选择、剂量的调控与疗程的安排等。
1)应用肝素治疗DIC的机制主要包括,抑制凝血因子Ⅻa、Ⅺa、Ⅸa的活性;抑制因子Xa对凝血酶原的激活,在肝素辅因子(HC-Ⅱ)存在的条件下,肝素结合AT-Ⅲ后可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减低凝血酶的活性;肝素与血管内膜结合使内皮细胞释放t-PA,促进纤溶活性;通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使凝血活性受抑制;肝素诱导TFPI的活性,抵抗TF的作用。
2)肝素治疗的适应证。患者有明确的DIC临床和实验室依据、并有血栓栓塞的表现;积极输注治疗不能改善出血和实验室指标。原则上肝素适用于早期、以高凝为主者;应同时积极替代性输注。对病理产科中急性DIC,应视病情而异,如羊水栓塞所致DIC,肝素列为首选抗凝剂,早期足量使用;胎盘早剥或重度妊高征所致DIC,不宜应用肝素;而死胎滞留可选用小剂量肝素。
3)肝素剂量的选择。对于急性DIC患者肝素用量具体有以下几种用法:①首剂50~100U/kg静脉滴注,每6~8h半量重复,皮下注射,以APTT调整用量,适用于。②每日10~15U/(kg·h)持续静脉滴注,可逆转DIC病理过程而无出血危险,无须血液学监测,适用于急性DIC患者。③每日总量50U/kg,为小剂量应用,分3~4次给药,皮下注射,连续5~8d,适用于DIC的预防。
4)肝素治疗时血液监护。①CT。CT正常在8~12min,肝素的有效治疗应控制CT在正常高限的两倍左右,即25min,超过30min,意味着肝素过量,低于15min,则肝素用量不足。
②APTT。控制APTT延长1~1.5倍。
5)肝素剂量的调整。①根据DIC的临床类型和病期,急性型、重症DIC早期肝素用量应适当增加。②酸中毒时肝素灭活快,用量宜偏大。③肝素在肝脏代谢,50%由肾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时用量宜小。④血小板重度减少,凝血因子明显低下时,应减少肝素用量。⑤血浆AT-Ⅲ减少时肝素用量增加,应提高AT-Ⅲ水平。
6)肝素治疗的有效指标和停药指征,提示肝素治疗有效。
①出血停止或逐步减轻。②休克改善或纠正。③尿量增加。
④PT比治疗前缩短5s以上,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不再进一步下降或有不同程度的回升。⑤其他凝血检查逐步改善。停药指征:①诱发DIC的原发病已控制或者缓解。②临床上病情改善明显,如停止出血、休克纠正、有关脏器恢复正常。③PT缩短到接近正常,纤维蛋白原升到1.0~1.5g/L以上,血小板数量逐渐回升或至少不再下降。④APTT超过肝素治疗前两倍以上,或PT超过30s,凝血酶时间超过50s,APTT延长接近100s。
⑤出现肝素过量的表现。
7)肝素无效的原因。①病因未去除。②血小板因素。血小板大量被破坏,PF4大量释放于血循环,拮抗肝素的作用。
③AT-Ⅲ减少,因肝素的抗凝作用是通过AT-Ⅲ发挥的,因此造成肝素的作用减弱。
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是由普通未分级肝素(unfractionatedheparin,UFH)经化学或酶解聚的方法得到的低相对分子质量(Mr)的肝素片段或经分级法得到的低Mr肝素组分,Mr范围一般为3000~8000,平均为5000左右。LMWH有抗凝血、抗血栓、调血脂、抗肿瘤等作用,与UFH相比LMWH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力以及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都比较小,且对血管的通透性减低。因此LMWH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低,出血危险性小。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LMWH已经成为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标准药物,在美国也被正式批准使用具有皮下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与血浆、血小板亲和力小,出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其抗因子Xa与抗凝血酶活性之比例为4∶1,从而发挥很强的抗血栓形成作用且出血并发症少,低分子肝素去除了部分与血小板结合的部位,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及功能障碍,其对AT-Ⅲ的依赖性较低,且不诱发AT-Ⅲ下降,与内皮细胞的亲和力较弱,诱发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并血栓形成者较普通肝素少。
(2)抗凝血酶: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而使凝血酶灭活,能抑制凝血因子Ⅹa、Ⅸa、Ⅺa、Ⅶa的活性,抑制纤溶酶、激肽释放酶、补体和血管舒缓素活性,抑制凝血酶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从而保持血液的液体状态,防止血栓形成。正常生理状态下,其抗凝作用占70%,肝素与其结合后作用速度增加1000倍。DIC时AT半衰期缩短,病因中和凝血酶而被消耗。当其浓度低于正常60%时(正常AT浓度为110~140mg/L),肝素治疗甚难奏效,此外,AT还有抗炎作用,能减少败血症和创伤史细胞溶酶体与细胞因子的释放,借以阻断DIC病理上的恶性循环。国外资料证实,加用或单用AT治疗DIC,其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单用肝素组明显缩小,死亡率明显缩短。其血浆半衰期为50~60h,但在急性血栓形成时可短于20h。AT-Ⅲ治疗的目的是维持血浆AT-Ⅲ活性在正常的80%~120%之间,需经常监测AT-Ⅲ活性。本品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1U/kg可提高血浆AT-Ⅲ活性1%。对AT-Ⅲ<50%的严重病例,应每小时补充一次,使AT-Ⅲ保持在100%左右。常用剂量为1500U,每日1~4次,可单用或与肝素合用。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发热。此外有传播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
蛋白C(proteinC,PC)浓缩物:动物实验证明,PC浓缩物有助于DIC的治疗,现已有用PC浓缩物治疗DIC患者的成功报道。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暴发性紫癜提倡使用PC浓缩物,静脉输入PC浓缩物[100U/(kg·6h)]合并使用AT-Ⅲ、抗微生物疗法及支持疗法有助于脑膜炎萘瑟菌等感染引起的DIC及暴发性紫癜的治疗,未见不良反应。活化蛋白C(activatedproteinC,APC)能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及加速纤溶活性,APC(5000~10000U/d,共2d)能有效治疗胎盘早期剥离引起的急性DIC,且安全无不良反应。用APC浓缩物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并可能取得喜人的结果。
重组水蛭素(recombinanthirudin):不依赖AT-Ⅲ就能抑制凝血酶;经动物试验及用于继发于血液肿瘤的少部分DIC患者,显示出喜人的结果,尚未在DIC患者中进行过对照临床试验。该药具有相对高的出血发生率,而在DIC患者中受到限制使用。
重组线虫抗凝蛋白c2(recombinantnematodeanticoagulantproteinc2,rNAPc2):为从线虫抗凝蛋白家族分离而得(最初从吸血钩虫线虫分离而来),为一种强有力且特异的TF/FⅦa/FXa复合物抑制剂,目前rNAPc2的Ⅱ、Ⅲ期临床研究及其用于治疗DIC患者的研究正在进行。
加贝酯(gabexatemesilate,FOY):与甲磺酸萘莫司他(nafamostatmesilate,FUT)两者为抑制多种丝氨酸蛋白酶的合成药,主要抑制凝血酶、FXa、纤溶酶、激肽释放酶,均对产科急性DIC有效,但不如ATⅢ治疗组。日本用加贝酯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DIC,证明其疗效与肝素相当,但尚未见其能明确提高存活的报道。
抗TF单克隆抗体:与TF特异结合而抑制TF活性。
凝血抑制物及其他药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TF/FⅦa/FXa复合物结合,抑制TF活性,与内毒素结合,减少IL-6产生。动物试验显示,使用TFPI明显减少各脏器的纤维蛋白沉积及防止凝血因子消耗,使用重组TFPI于人类志愿者,显示出减少内毒素诱导的凝血酶生成。重组TFPI用于感染及DIC的Ⅱ期试验正在进行,该药一般不引起出血。
C1抑制物(C1inhibitor,C1-INH):有希望用于感染方面的治疗,这是由于感染性休克患者FⅫ明显活化及C1抑制物水平下降,而C1抑制物为FⅫa的自然抑制物。
重组α1-抗胰蛋白酶:为有利的蛋白酶抑制剂,主要抑制凝血酶、FⅪa、FⅫa、激肽释放酶,该药在动物模型DIC显示有效。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抑制TNF、IL-6、TF相关基因的早期活化。
二巯基氨基甲酸酯(dithiocarbamates):打断核因子-κB(NF-κB)基因转录调控作用而抑制TF基因转录,NF-κB途径为诱导TF产生的关键转录机制。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拮抗剂:抑制内毒素诱导的TNF产生。
链激酶及tPA: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DIC由于PAF明显升高,用链激酶或tPA作用有限,反而可能引起出血不良反应。
抑肽酶通过抑制激肽释放酶、纤溶酶而抑制纤溶,该药易引起广泛的血栓形成,尤其在使用较小剂量肝素时,故用于人类DIC时,必须与适量的肝素联合使用。
此外,抗TNFa、内毒素抗体、PAF受体及IL-1受体拮抗剂均在动物试验证明,它们能减少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而对人类则无明显疗效。上述的抗TF单抗、重组α1-抗胰蛋白酶、己酮可可碱、二巯基氨基甲酸酯、PAF拮抗剂及抑肽酶用于DIC均在动物试验阶段。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