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起来新兵连》(《青年文学》1988年第1期)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按习常的鉴别方法,“题材”很旧——写70年代初刚从农村出来的一群新兵的生活;也看不出有多么高超的叙述技巧,无非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但伴随着作者不露声色的细节讲述,我们不能不觉着,这个小说和我们大家的心理言行有那么多的贴近之处,或许我们曾经就处于小说所营造的集体情境之中,现在还在有意无意地流露。切莫以为这是一篇追溯一个人幽暗心理的作品,作者无意把读者逼进某一狭细的孔道,让我们跃跃欲试去窥探某个人的内心。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向我们提供多么深刻的思想,倒是我们的思想受它引发,无端地想理清一些头绪。这是一个针脚细密的小说故事,还是一份完整呈现的事实?
大概一些军中作家不会选取刘震云这样的角度,而会更侧重于他们已有的职业意识。我们单单看到刘震云这篇小说中“阅兵”
一段,就不能不为军人本身的尊严和威风所震动。然而刘震云偏偏要从农民心理上切入。一群十七八岁、正在睡打麦场的农家子弟,走进了军营。作者不写他们以后的军中生活,也不写他们过去的农村情形,而是牢牢胶注于当下的新兵连生活,写他们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中,如何用河南农民的性格心理去对待已经建筑得十分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这一社会政治氛围诱导着这一群新兵不能不做出类似响应“紧急集合”般的敏感反应。而这一氛围所拥有的价值标准却是无可置疑的,这使得这一群新兵又注定无法走进它的光圈里,而只能围绕它旋转,加重它的厚度。显然,在这种状况下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必须正视的话题;作者对这一关系中的人的生存要义的揭示应该具有普泛性的意义。
也正是如此,这个作品洞穿了某些生存的真实。
因此,在我看来,这个作品最能引发我们阅读兴趣的,既不在于它对农民自身心理行为的独到分析,也不在于它对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入思考,而在于它所呈现的这一情态中集体的人的生存情景,以及它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和所具备的启示。
“新兵连”凝结了一段人生事实:它既不能抽象为农民心理的作用,也不能简化为某种社会政治心理的反映;它作为一个支点,复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人的自身。人所处的特定场景,就拥有了他生存的有关秘密。这群新兵首先的意识是“现在身份不同往常了”。相对于过去的农村生活,他们多了一份虚荣,李胜儿的自杀源出于此;同时他们又涉足未深,只能盲目而被动地迎合新环境中的“上进”标准,以适应新的身份。王滴的一喜一悲和原守的一悲一喜,正是他们自以为得到了这种身份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原守打小报告,是出于这种生存环境的提醒,才使得他暴露出自己的人性弱点。走进“新兵连”,有着将来的机遇,但更是一种预设的困境。他们谁也没有走出这一人生的困境,连入伍三年的老兵李上进也没有走出。一份上进的愿望被粉碎了,他们自身并没有得到多少生活的启示。倒是王滴这个人物还有些开放性意味,因为他的某些挑剔。但整体上仍然是生存状态的被扭曲,自身生存的封闭和被动,使人的生命能量只能得到扭曲后的发挥,导致在人与环境关系上出现一种畸形的选择。
作者注意从一群新兵的生活遭遇和命运走向中,呈现出人的生存状态。这一生存状态,是由人物的日常生活遭遇来体现的,它在时空上的凝结,相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形成了一种不可撕裂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必然要求对某一时期的人的整体生存状态做出较为全面的把握,在生存空间上展示人物生存内容本身应有的丰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对人的生存有进一步深入的洞察。同时,获得这种整体性,也需要一种从容而平易的观照态度。
《新兵连》这一作品,在追求一种客观化的艺术呈现。看不出有情感流露的任何蛛丝马迹,而只是在人物命运的走向和生活细节的设定上现出细微的端倪。这种叙述姿态,摒弃了以往常见的先入为主的甚至是居高临下的主观表达方式和着眼于片面深刻的人为努力,而是在极度的冷静与客观中还原生活的真相,把主观的认知潜藏在强大事实的身后,以求达到更为充盈的主观反应和艺术效果。
这是一种零度叙事。它似乎也寓示着一种新的叙述策略和思路的开启。
写于1988年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