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杨锦麟最近视频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后来,无论是在深圳还是在香港,每次见到杨先生,他都定要抽出时间跟我聊一聊。有一次,我和老公陪他去广州。路上,他忽然跟我讲人生为什么需要规划,他讲了自己的故事和许多人生感受,讲了他对凤凰卫视、刘长乐知遇之恩的感激,还讲了人应该懂得惜福懂得随遇而安,如何珍惜工作珍惜机会,如何尽社会责任等等。我知道他其实是在提醒我,担心我遭遇不平,心态不平衡,写作不努力。他热心地讲故事给我们听,其实都是为了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及至后来,当我到处开专栏写时评的时候,当我开始写书的时候,杨锦麟先生每次见到我,更是要指点我一二:专栏还可以怎样怎样,注意哪些哪些;写书的着眼点应该跳出什么什么框框,将构筑凤凰卫视内核的要素一一指给我看。杨先生这些可亲可敬可爱的循循善诱贵在都是不请自来的,我因为知道老人家忙从来不敢以自己的事情去叨扰,甚至疏于联络,而他却因为热心肠而时常关注。这是我常常觉得自己幸运的地方———人生得到名师指点,实乃一大幸事。而我因缘际会,能经常领略一些大师级人物的教诲,实在是苍天厚爱。每每见面后,杨先生都不忘给我儿子带份礼物———常常是从台湾带回来的各种甜饼和特产。而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很惭愧自己的粗心,我好像从来记不起来应该给老先生送点什么。抑或我也想过,但没想到合适的?总之,似乎我是那样的粗放,先生是那样的缜密。

我常想,如果社会是大舞台,那么这个舞台之上的杨锦麟就是一个花和尚鲁智深式的武士,纵横天下,大快朵颐;而如果人生有小密室,那么这里面的杨锦麟则是吴清源式的围棋高手,善于谋篇布局,又精于反思和领悟,就是这样。

。。

老杨的否定式

文王湖

第一次看《有报天天读》是反高潮式的。那时还在香港浸会大学念书,有天打开电视,刚好看到一中年男子身着唐装在读报。他时而挥动手臂,时而拿红笔“ 指指点点”,很有一点架势。三分钟过后,心里纳闷,他究竟在讲什么?猜想是自己不专心,于是集中精神,想要听清这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听了半天,还是一知半解,心情沮丧,转台去了Channel V。

世间说到底还真有缘分这一说。没想到自己居然会成为凤凰的一份子,更没想到会当上《有报天天读》的编辑。2005年夏天某个清早,我第一次到评论员办公室开《有报天天读》简短编前例会,小圆桌前坐着杨老师(这是我平日称呼)。窗外,维港天色未明,只是微露晨曦,忍不住打了好几个哈欠,当着杨老师的面打哈欠,有些失礼,表情变得诚惶诚恐。就这样,我开始了每天读报的生活。

《有报天天读》走过了三年光景。换过不少编辑、导演和节目背景,但不变的还是老杨。老杨说,每个跟他合作过的编辑在离开时“ 都很怀念”。作为《有报天天读》的新人,我亦享受在这一团队中的成长过程。以下,就让我以几个“ 否定式”来说说老杨这个人。

老杨不摆架子。老杨有名气,没架子。如今,读报节目多如牛毛,老杨自成一派,吸引无数眼球。尽管“ 杨”名在外,但他从不以此自居。无论公事,亦或私下,无论导演、编辑,还是摄影棚一众crew,老杨莫不和善待之。记得有天录像前,老杨唱着小调,左手持杯,右手拿稿,走在公司过道上,途中偶遇一位导演美眉,捧着方便面疾步穿梭,不禁语重心长:“ 又吃方便面。现在,香港经济好转,不要吃方便面啦。”老杨好像小学模范作文中传说的“ 王老师”、“ 刘老师”,和蔼可亲地关心生病的学生。老杨常说,做电视不是单打独斗,全赖团队合作。他的team spirit 是节目做完后向棚内工作人员的高声致谢,每天如此,这就是老杨特色的“ 人文关怀”。

老杨不说废话。工作忙碌时,老杨打电话会省略“ 你好”,“ 再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切入主题。老杨虽不说废话,但爱说笑话。摄影棚有他,常听取笑声一片。录像之前,他喜欢在棚内用笑话做暖身,“ 兄弟”两字是他的口头禅。或者,坐定之后,吼上几声,来上数秒太极。这几招够架势,但不够标准,所以笑的不是老杨,是棚外的我们。老杨曾对我说,《有报天天读》是份辛苦活,但须在整日辛苦劳作中做出乐子来。听罢,心中惟戚戚然。

老杨不装深沉。老杨是媒体行业老手,熟稔历史、政治,解读新闻驾轻就熟。洞察时(世)事,老杨可谓深沉,但不装深沉。“ 好色”之于他,是个好字眼,如同之于所有世俗生活的欣赏家。好色表现于他对世俗的偏爱,而世俗不等于俗气,是明白高深的道理出自凡人的乐与苦、食与色。《有报天天读》点题环节中出其不意的机俏、犀利大概源出于此。

老杨不服老。一次聚会上,老杨“ 忆苦思甜”,回忆起初到闽西当知青时第一次挑担,曾以七十四斤的体重背负运送七十五斤的稻谷,行走于山间小道,方知谋生不易。而今,“ 稻谷猛男”的办公桌上摆着维他命,时常开玩笑说已步入男性更年期。虽在知天命的年纪,老杨认老,但不服老。五十岁从报业涉足电视业,充分表明他的“ 贪新(心)”。“ 贪新”是对外面的世界保持不餍足的“ 贪心”与好奇,是要让《有报天天读》观众知道山外之山的模样。在新的挑战中学习、成长是老杨的返老还童术。老杨喜新,却又不厌旧。他不讳言,自己有一代人甩不掉的艰辛。私下,他常感慨:“ 要有颗感恩的心。”仿佛艰辛不是包袱,而应是财富。这是比维他命更有效的保鲜剂。

老杨的“ 否定式”包含对工作、人生的积极态度。仔细想想,倒有辩证的力量。于是,我们就在《有报天天读》中看到了性情与理性兼备的主持风格,看到了做新闻的另一种可能。他的“ 不”,一言蔽之,不易模仿。

大俠楊鬻耄?)

文毕竟

2001年一个春夜,空气中弥漫着酒精、豪情和潮州打冷的气味,一大群新闻人聚在香港北角一家夜店大快朵颐。后来数年,常有参加者不时提起,那次有两个人喝得精彩,基本上五迷三倒,一个是后来天天为全国人民读报纸的杨锦麟,另一个正是本人。这场酒局,缘起于锦麟获得香港新闻年度评选的特写类冠军奖,他得了奖金一万港币,我提出要“ 打一次土豪”。于是,我们在编辑部吆喝了一声“ 走”,就有了那场“ 纵酒的嘉年华会”。

锦麟与我相识于《香港商报》,他虽年长我十岁,但我们共一城风雨,相知甚深,堪称挚友。这几年,他从西装换成唐装,从报纸换成电视,我们却始终沉醉友情,多年不醒。

人生五十才开始

杨锦麟,福建厦门人氏。我始终认为,福建这个地方最大的问题是,离天堂太远,离台湾太近。锦麟也时而自嘲,就是福建那个简称“ 闽”字,游戏了他的前数十年。“ 闽”是“ 门”里一个“ 虫”,所以,大凡福建人都是“ 呆在家里是条虫,出得门后是条龙”。从吟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北宋风流才子柳永,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海瑞、林则徐,皆是破“ 门”而出,方为人知。凤凰卫视另一个有名的福建人程鹤麟,其人其事也堪佐此说。

出身厦门名校“ 双十中学”,锦麟却生不逢时,初中刚刚毕业,就被上山下乡的历史洪流裹挟到闽西一个山村,种过地,挑过粪,砍过竹。他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姿势,在农村一呆就是八年。

能不能上大学和上什么大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文革”之后,锦麟以二十五岁的“ 高龄”考入东南名校厦门大学,这大抵是他的第一个人生转折点。锦麟从厦大历史系毕业后,选择了厦大台湾研究所。从此,台湾研究成为他的主业,并在关键时刻又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

八十年代中期的北京与台北,海天遥遥,信息不畅,而锦麟身处与台湾一衣带水的海峡西岸,浸淫于同源同种的闽南文化,所以,对台湾政治事务具有一种客观而独到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字里行间不时跳动着当时罕有的“ 对台新思维”的火花。那些见解终于引起高层的关注,以“ 新华社内参”的形式进入京华,说起来,这算他第一次与新闻机构结缘。一个风云际会,锦麟走过了罗湖桥,在八十年代中期,顺着那条曲曲弯弯的小河,来到香江看一看,这一看,就是将近二十个年头。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