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们家搬到了通济坊,距新城广场不远,大概也就两站路吧。出了院子门往东,到了新民街向南拐到西新街,再往东就是新城广场了。虽然不远,但那时年幼,大概上小学二年级吧,父母不让我单独一个人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玩。
第一次对新城广场有清晰记忆,是那次偷偷抓了几把家里的豆子,藏在口袋里去喂街坊家养的鸽子。作为奖励,鸽子的主人让我和两个小伙伴去新城广场放鸽子。他俩一人手里握着一只羽灰色的鸽子,我握的是一只叫作“两头黑”的雄鸽,尾巴上还绑着一个乒乓球做的鸽哨。我们兴高采烈地往新城广场去,一路上颇为得意,觉得很是风光。到了广场上,我们选了最靠东边的位置,想着离巢更远一点,看鸽子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数着一、二、三,我们一起将鸽子拋向空中,只见鸽子啪啪地拍着翅膀向天空腾起,在我们头顶上兜了几圈,带着嗡嗡的鸽哨声向西边飞去……
等回过神来,我才看清楚广场的模样。原来新城广场竟这么大呀,东西足有四五百米长,南北也有一百多米宽,南新街将呈半圆形的广场分为东西两块。广场北边东西两侧是长长的水泥阶梯观礼台,后来听父亲说那是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为各界代表检阅游行队伍而建的;南边东西各有一段几十米长、杂草丛生的土崖,也不知是干什么的。那时候广场没有铺装,就是泥土碎石地面;广场边上栽的灯倒是很漂亮,有点像电影里天安门广场上的路灯,阔气得很。周围也没有多少高楼,最高的楼就是西边的报话大楼了,那是当时西安最高的地标建筑;东边能看到的就是在一般人眼里挺神秘的人民大厦了。广场北面东西两侧是两幢仿苏式的大楼,那是省政府的办公大楼,要比通济坊口的那个号称“西安第一楼”的百货大楼洋气多了。当时在我们幼小的心目中,新城广场就是西安最洋活的地方了,能在这个地方耍,咋能不得意哩!回去的路上,我们都觉得阳光是那么明媚,天是那么清澈,心情是那么快乐。
新城广场的魅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有机会就想跑去玩。我去玩得最多的就是放风筝了。那儿地界大,又没有电线,每到春天,去放风筝的孩子特别多,也有不少大人带孩子去的。那时候风筝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大家做的形状模样都差不多。高手糊的风筝起飞后不摇头摆尾,风兜得稳,飞得又高又远,让其他孩子羡慕不已。有一次我的风筝飞得很高了,忽然一阵强风把线刮断了,风筝飘飘荡荡、忽忽悠悠往下掉,追了几条街也没追到。为此我难过了好多天,因为攒那么长的线太不容易了。
到我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阵对学自行车兴趣很大。常常是吃罢晚饭,便推上父亲的二八自行车,到新城广场去学。那时候个头低,根本够不到梁上,只能在梁下掏着腿骑。刚开始还让伙伴在后面扶着,后来干脆自己来,大不了摔上一跤。胆够大但技术不行,常常是前面碰见大人或孩子,一着急一刹车便摔倒在地,膝盖和胳膊肘在沙石地上跐得鲜血直流,旧伤没好新伤又加。好在不久便掏腿自如,能骑着在广场上兜圈圈咧。
记忆深刻的是,60年代末要在新城广场北侧修建省政府大楼,那可是全省的重大工程。为了给建设工程出一份力,通济坊小学组织我们给工地送开水,为酷暑中的建设者解渴。那段时间,每到周末我们便提着家里的热水瓶,拿着搪瓷缸子,到工地上下坑过坎,一杯一杯地把开水送到工人叔叔的手里。
看着他们把水喝完,接过缸子还要给叔叔们敬一个少先队队礼,才美滋滋地离开。但不知为什么,这项工程在挖了一个硕大的基坑,浇铸了混凝土桩基后便停工了,一直停了许多年。
一直到80年代初,新城广场作为西安唯一的大型公共活动场所,西安乃至全省的重大活动及重大节庆的群众集会都在这里举行。让我至今难忘的是,1976年9月18日,陕西悼念毛泽东主席的主会场就设在新城广场。我那时已经下乡当了知青,没有单位组织,但还是从知青点跑了回来,一心想去新城广场参加毛主席的追悼大会。那些天,西安阴雨连绵,那天下得可大了,天肃风冷。过了午时,我就从父亲在东大街的宿舍出来向新城广场方向挪动。那天下午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关门,人行道上站满了自发上街悼念毛主席的群众。各单位组织的悼念队伍都在向新城广场会集。我好不容易移到了南新街和西一路十字,前面已经有部队战士戒严,没有单位组织是进不去的。没办法,我只能守在一处能瞧见广场的位置,在凄风冷雨中等候。广场巨大的毛主席雕塑下摆满了花圈,广场上和周边的马路上已经站满了参加追悼会的队伍。人们身着深色衣服,臂戴黑纱,胸佩白花,表情肃穆。下午三点整,随着高音喇叭里主持人宣布追悼大会开始,哀乐响起,悲壮而低沉,默哀三分钟和向毛泽东遗像三鞠躬时,人群中已有哽咽和哭泣的声音。这种悲哀的情绪迅速传播开来,周围抽泣声和哭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此时雨也越来越密,那一定是“泪飞顿作倾盆雨”,老天爷也在为失去一位伟人而悲伤。我肃立在滂沱大雨中,千情百感,任泪水和雨水在脸上肆流……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家从通济坊搬走了,也因我下乡上大学,来新城广场的机会就少了。到了1984年,新城广场北侧停工了十几年的工地又复工了。大概两年时间,一栋十五层高,东西二百五十多米长,面积六万多平方米,呈“工”字形的大楼拔地而起,成了西安新的地标建筑。这幢省政府办公大楼,被评为80年代“陕西十大建筑”之一,当时在全国的省级办公大楼中,都是非常气派的,据说还获得了西北地区首个鲁班奖。
同时两侧的观礼台也被拆除了,种上了草坪和绿篱,整个广场用石材铺装,中央又修建了一个硕大的喷水池,逢年过节,音乐悠扬,喷水如莲,成为西安人引以为傲的新景观。
到了90年代初,女儿上了省政府幼儿园,因为接送孩子,到新城广场的机会又多了。我发现幼儿园的东墙外,也有一段年代久远的夯土城墙,杂草丛生,斑驳颓圮。查了资料才知道,此处原来是明秦王府所在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王权,将他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第一个封到陕西做秦王的是次子朱樉,他的秦王府就建在如今的新城广场(原唐皇城东北隅)这一带。如今东边的夯土城墙与广场南边的两段,西边断断续续隐匿在居民楼中的几十米残垣断壁,还有北面仅存的带城门洞的一段(现在城门洞也被拆掉了),都是明秦王府的城垣遗迹,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六百多年过去了,曾经辉煌气派的秦王府,早已是满城宫阙尽成土,只留下这几段突兀的土堆堆,提醒着后人曾经的历史……2003年,陕西省政府将明秦王府城墙遗址列入了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砌了城砖加以保护。
新城里,还有一栋造型别致、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橙黄色的小楼。这座建造于1927年的黄楼,曾在西安的近代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就是在这栋黄楼里策划发动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双十二事变(亦称西安事变),为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下奇功。蒋介石从骊山上的那个石缝中被强行带回西安后,就在这栋黄楼的东厢房里“小住”了三天。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军政委员会进驻新城,黄楼成为西北军政委员会的会议厅。195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由南院门迁驻新城,黄楼从此与外界隔绝。它与张学良公馆、杨虎城公馆(止园)并称为西安事变三大旧址,但毕竟“关在深闺”,如今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曾有幸在黄楼里开过一次会,只记得整个会议室立柱环廊,拱门高窗,屋深厅阔,庄重大气,在里面开会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
90年代初期,新城广场周边又相继建起了陕西科技馆、陕西物贸大厦、西安青少年宫、人民大厦前楼等一批重点工程,又重新修建了新城剧场。新城广场成了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科普学习、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90年代后期,我时常带着女儿来青少年宫参加少儿合唱团的演练。等孩子的时候,在广场上溜达,只见鸽子起落,孩童追闹嬉戏,老人锻炼健身,一派祥和安逸的景象,与我儿时的新城广场已不可同日而语。女儿排练结束后,不想回去做饭了,就和妻子带着女儿在新城广场西南角一间门脸不大的“新城饺子馆”吃一碗或干或汤的饺子,既解馋又实惠。味好不怕店面小,后来这家店顾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迈入21世纪,饺子馆更名为“新城餐厅”并扩充了店面。现在,新城餐厅已在全市开了不少分店,成为西安餐饮业的一个品牌。
时光荏苒,如今家离新城广场越来越远了,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到外地去工作了,我们老两口也过了花甲之年,去新城广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但每次路过新城广场,我都会放慢脚步,看看新城广场的变化,感受它既古典又现代,喷泉多姿,绿树成荫,鸽飞人舞的祥瑞气象。虽然这些年西安又开辟了钟鼓楼广场、南门外广场、大雁塔广场等一批新的城市广场和景观,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更多了,也更漂亮了,但新城广场在我的心目中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变迁是西安发展变化的缩影,也必将继续见证西安的成长与进步。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