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全国展开是哪一年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王进喜正蹲在凳子上聚精会神地听余部长讲话,突然听到部长喊自己,马上站起来说:“来啦!”

余秋里微笑着对他说:“来来来,到中间来,叫大家看看!”

王进喜不好意思去,最后被一个干部拉到中间站在高处。余秋里指着他说:“这就是王进喜,大会战中的第一个英雄,我们的王铁人。他来到这里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最高纪录是多少。钻机到了,没有吊车拖拉机,他就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机抬了上去,立了起来。为了工作,他连续54个小时没离开井场,把自己买的摩托车用来跑配件,这是工人阶级的高度觉悟。房东大娘管他叫‘铁人’,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的称号。因此,会战指挥部号召参战的全体职工都要向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学习他的高度阶级觉悟和共产主义风格。”讲到这里,余秋里带头举手高呼:“向王铁人学习!向王铁人致敬!”全场都站起来跟着余秋里高呼。

等会场平静下来,余秋里又说:“铁人来自大会战,大会战需要铁人。有了这样一批人,困难再大会战也能打下去,必然夺得胜利。我们要人人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都来做铁人,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把‘贫油落后’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为大会战立功!”

这时几位领导带头把王进喜抬了起来,然后绕场一周,全场再次响起“向铁人学习、致敬”的口号声。

油田技术座谈会以后,各单位都在开展学铁人、做铁人的活动。这对于1205钻井队是个很大的鼓舞。钻井队指导员孙永臣在学习会上对大家说:“铁人出在我们队,我们队更要人人学铁人,人人做铁人。咱5队个个都是英雄汉,人人要在困难面前当英雄,不松劲,不退坡,决心实现已定的目标,打响会战第一炮。”

打井离不开水,1205队使用的是BY…40型旋转钻,是通过泥浆泵、立管、水龙带和水龙头组成的一个循环系统把用水配制的泥浆通过空心的钻杆注入地下,经过钻头的水眼灌到井筒里,再从钻杆外边返回地面。这样就需要大量的水。每口井大约要耗水60多吨。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水是专业供水队专门接管线输送的。可当时马家窑的管线还没接通,去要罐车,调度室说得排队,大约得等3天。

在困难面前,王进喜又一次将他的队员集合在一起。他说:“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还是那句话,有也上,无也上,创造条件上!就是尿尿也要开钻!”于是,大家找来脸盆、借来扁担,开始动手端水、挑水。先从屯子里的井和自己挖的井里打水,把所有的井掏干以后,他们就到井场西边一里多远的大水泡子里破冰取水。附近各屯的老乡和指挥部的机关干部也纷纷前来支援。很快就有了一支100多人的运水大军。工具不够,就四处借,甚至连铝盔、饭盒、灭火机外壳都用来运水。有些人实在没有盛水的东西,就干脆把刨下的大冰块扛在肩上,送到泥浆池里。有人还从附近井上找来油管接上泵水。他们就是这样用各种各样的土办法,一天一夜端了50多吨水,足够开钻用了。

40多年之后,即2003年10月,在纪念王进喜诞辰80周年的时候,“铁人”的大徒弟、当年是他左膀右臂的周正荣忆起第一口井开钻的情景时仍有些激动。他说:当时钻机设备已经装好,准备开钻,正值这个关键时刻,没有水管车、水供不上。怎么办?铁人带领大家到一里外的一个水泡子,用脸盆端水,一条取水长龙,源源不断地把水运送到了井场。就这样,55吨水保证了第一口井的准时开钻。大庆开发的第一口井是王队长带领我们打的。从安装钻机到完钻,他一连7天7夜没有离开会战现场。

第三章 “铁人”王进喜(3)

1960年4月14日,1205队到大庆打的第一口井——萨55井开钻。萨中指挥部也借55井开钻之机召开了一次向铁人学习的现场会。参加会战的各大局的先进钻井队,无论是已经开钻的,还是没有开钻的,都派来了“观察员”,学习1205队的经验。王进喜在现场会上讲了话。他站在一个钢丝绳的滚筒上大声说:“我一到大庆就想开钻,恨不能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黑天盼,白天盼,这一天终于到了,我们一定要狠狠地打,细心地打,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萨55井打好。创出一个全国高纪录,向党报喜!”

萨55井开钻后,王进喜日夜围着钻台转。饿了就吃口工人带来的干粮,困了就裹上老羊皮躺在钻杆上枕个钻头睡一会。工人们为了让队长能休息,给他在井场挖了个地窖子,他也总是忘了进去。一位当时在5队实习的学生回忆说:“从没见过他正经吃过饭睡过觉。”

在队长的带动下,全队工人都自觉从严,积极工作。当班的坚守岗位,休班的“瞪大眼睛看着井上”,随时准备上井干活。

4月19日上午,1205队胜利打完了第一口井,实现了“3天上千,5天完钻”的目标。这也是整个大庆石油会战打出的第一口油井。这口井只用了6天时间,质量达到全优。

经过电测、下套管、固井、射孔、安装采油树、接油管等工作,到4月28日萨55井正式喷油。这一天,上级领导、附近井队的工人代表都来参加,周围几个屯子的乡亲也都来看热闹,井场上人山人海。当黑色的油柱像黑龙一样腾空而起时,整个井场欢声雷动。当时还没有计量装置,用一个木斗土法量油,计算出萨55井每天产油100多吨。

这第一口油井于5月20日正式投产,用小油嘴控制日产原油19吨。以后随着整个油田开发方案落实,调整配产方案,最高日产到过113吨。几十年来已为国家生产原油近20万吨。

如今人们把这口井称作“铁人一口井”,“铁人王进喜同志纪念馆”就建在这里。

1205队打的第二口是油田试验区“开山井”,这里地处高压区,打到700多米时,突然发生了井喷。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把方补心冲起十几米高,一场大事故就要发生,情况万分危急!当时王进喜腿部有伤,但面对险情,他早已忘记了伤痛。他对大家说:“现在情况紧急,就是搭上命也要压住井喷。”

为了压住井喷,当时惟一的办法是往泥浆池中加水泥和黄土。王进喜组织大家迅速搬来水泥往浆池里倒。不一会儿就将几十袋水泥和黄土加到泥浆池里。可是问题也跟着出现了:大量的水泥沉入池底,泥浆溶和不好,比重上不去,而且还糊住了池底的上水管口,泵不上水来。现场又没有搅拌机,连个泥浆枪也没有。

井在喷,水柱越喷越高,井喷的吼声震耳欲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王进喜不顾自己的腿伤,不顾泥浆烧人,扔掉双拐跳进两米深的泥浆池中,手划脚蹬,用自己的身体搅拌起了泥浆。在他的带动下,队里的实习生段功武、司钻戴祝文、工人赵元和等7人也跟着跳进泥浆池中。大家奋力划动搅拌,上水管线通畅了,泥浆比重升高了。经过整整3个小时的紧张搏斗,井喷终于被压住了。这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井方法。

这时仍在池子里的王进喜已经精疲力竭,伤腿上的绷带纱布已不知去向,伤口被碱性很强的泥浆浸泡冲涮变得血肉模糊,身上、脸上、手上也被泥浆中的烧碱、化学药剂烧出了血泡,大家刚把他拉上来,他就昏倒在工地上。

曾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大庆党委书记的陈烈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曾说过这样的话:“那样艰苦的大会战,需要有个带头人。面对种种困难,领导上有了指导思想,但必须得有人体现,有人贯彻,有人带头干。革命战争时期,打仗要有先锋官。搞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有人打冲锋。铁人就是这样打冲锋的先锋官,他带动大家把会战打了上去。”

关于“铁人”精神,直接领导了大庆石油会战的余秋里概括说:“‘铁人精神’,概括地说,就是: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的认真负责精神;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当了干部还是个钻工,永做普通劳动者、廉洁奉公的公仆精神;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团结友爱精神等。”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有热情,更要讲科学(1)

情况明才能决心大。会战开始以后,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但会战领导集体最关心的问题是:油田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储量有多少?油层的结构和物性如何?怎样才能把油打出来?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对油田开发建设做出正确的部署。

在一次石油部党组的会议上,余秋里分析说,大会战面临着千难万难,无非是两类困难:一类是生产、设备、生活设施等方面的困难。这些都是物质条件上的困难,是死东西的困难。通过分析他们认识到,物质上的困难仅仅是暂时的、相对的。只要紧紧依靠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就一定能够战胜这些暂时困难。如果被困难吓倒,那就不仅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而且会使那些能够克服的困难,变成长期难以克服的困难。另一类是主观上的,是技术性的困难。即这个油田究竟是好油田、坏油田,怎样开发好?对此,我们没有经验。从长远来看,这是主要的矛盾和最大的困难,是一个如何搞清油田地下情况,掌握油田客观规律,科学地开发大油田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能由参加会战的干部、职工和技术人员自己来解决,别人帮不了什么大忙。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大油田可能看成小油田,好油田可能认为是差油田,高产油田可能搞成低产油田,在勘探开发中,就会成为盲目的、不清醒的人。

为了树立地质工作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搞清油田地下情况,1960年4月9日至11日,余秋里和康世恩在安达铁路工人俱乐部主持召开了大会战的第一次五级三结合技术座谈会。所谓“五级”,是指部、局、指挥部、大队、基层,“三结合”是指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参加会议的有部、局领导、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基层干部和工人代表共180余人。技术座谈会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如何做好钻井、试油、试采工作,如何取好地质资料,如何搞清地下情况等问题。与会者认真总结了过去油田勘探和开发工作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搞好油田勘探、开发,首要的是搞清油田的情况,而要搞清油田情况,必须从地下入手,掌握充分的地质资料。重视还是不重视第一性资料,是尊重或不尊重科学的分界线;工作有没有把握,首先取决于是不是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不是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

会议进行中间,余秋里提出一个问题:为了要搞清油田地下情况,必须取得哪些资料数据?怎样取得这些资料数据?现在看来这是个很简单、很基本的问题,但此前却没有人认真考虑过。会场沉默了几分钟以后,有人开始发言,提出了一些具体项目,会场气氛很快热烈起来。你提一条,他提一条,互相启发补充。最后,余秋里归纳大家的意见,提出在油田勘探过程中,要搞清13个问题。再经过讨论补充,变为16个问题。后来,康世恩又组织地质技术人员讨论,补充为20个问题。根据这20个问题,确定了72个需要了解掌握的数据。然后由李德生执笔,起草了“大庆长垣钻探和开发过程中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的“调查提纲”。经过石油部党组批准,形成了地质技术规范。党组要求,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做到一个不能少,一点不能错。会议还对录取资料确定了“四全四准”的要求,即:录井资料全,测井资料全,岩心资料全,分析化验资料全;各种仪表校准,压力测准,油气量准,各种资料取准。

大庆石油会战第一次技术座谈会在油田的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这次会议,余秋里评价说:会议“明确了油田勘探、开发的对象和根本任务;明确了油田勘探、开发工作必须从取全取准第一性地质资料入手。这对于搞好会战期间及以后的油田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以后的工作中,余秋里、康世恩等领导人反复强调“把一切工作立足于油田地下”这一思想。在6月召开的一次五级三结合技术座谈会上,康世恩又提出:“我们搞石油工作的人,工作岗位在地下,一切工作都要做到地下油层。”余秋里随后又将其概括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斗争对象是油层”。

技术座谈会以后,会战指挥部和各探区、各单位加强了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开展了“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资料”活动。指挥部组建了地层对比大队、测压大队、注水大队、综合研究大队和地质分析试验室等科研机构,集中了1000多名专家、教授、工程地质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地质资料录取分析和油田地质研究工作。同时成立了许多三结合小组,深入井队,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在基层宣传鼓动、发动群众,向工人讲地质课。

要取全取准地质资料,必须下狠心克服工作粗、责任心差的毛病,培养、树立一个好的作风。为此,各级管理者注意从大量的具体事物抓起,抓典型,树样板。有一个井队的地质员,在打井过程中,由于疏忽漏取了岩样,没有发现标准层。会战指挥部抓住这件事情不放,多次开会对其严肃批评,对各级干部进行教育。这件事教育了很多人,使大家觉得录取资料工作不是一件小事。后来,那个地质员接受了教训,资料收集得很好,被评为劳模。指挥部又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第三章 有热情,更要讲科学(2)

由于领导重视,群众发动充分,全油田很快形成了视第一性资料为生命的良好风气,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王晓云是位年轻的女地质员。一次,她从钻井队背回25包砂样,到大队一查,发现只剩下23包,丢了两包。砂样是重要的原始样品,通过分析、化验和计算,可以知道每包砂样所对应的地层情况。王晓云执意要回去把砂样找回来。那时,天已经完全黑了,还下起了瓢泼大雨。她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一到阴雨天就疼痛难忍。但是,她仍找来电筒,在工友的陪伴下,闯进了茫茫的雨夜。她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沿着经过的小路反复搜寻,终于找到了那两包丢失的砂样。

取全取准资料当然不仅是地质技术人员的事情,全体职工人人都把这当成自己的重要职责。3249钻井队的方永华班在钻井取心时,打了6米多进尺,把岩心取上来一看,只有4米多,有1米多岩心掉在井底了。班长方永华说:“岩心是认识油田地下最有用的资料。岩心缺一寸,判断地层情况就少一分科学根据,多了一分困难。掉到井底的岩心取不上来,咱们就欠国家一笔债。”全班决定,一定要把岩心捞上来。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下钻、套心、割心、起钻。为了这筒岩心,全班人一共奋战了26个小时。

原油样品化验分析资料是正确认识原油性质、研究制定采油工艺的重要依据。一个原油样品要得出比重、凝固点、黏度等6个数据,经过原始记录、综合汇总、填写日报3道转抄手续。负责原?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