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2月25日。1942年的今天,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1850年,倒霉的道光皇帝驾崩。1715年的今天,蒲松龄去世。1835年,美国人柯尔特发明了左轮手枪。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
现在大家提到远征军,首先想到的就是“光荣的远征军”,其实那是后来全副美式装备的新一军等部队的辉煌战绩。现在要讲的是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些先进的装备。中国军队入缅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当时我们的整个东南沿海都被日军占领了,中国整个对外联络线只剩中越公路以及滇缅公路这两条生命线。越南那边都是法国殖民地,由于维希傀儡政府被日本操控,中越公路封闭,停止向中国运输各种物资,所以中国就只剩下滇缅公路这一条生命线。紧接着就是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已经准备了很久,所以那边珍珠港海军一开战,日本陆军立即向东南亚突击,占领了香港以及整个东南亚,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等。那个时候盟军的战斗力也很差,因为当时美国除了在菲律宾有军队,在其他地方都被打得乱七八糟。英国仅有的军队,也都在英国本土准备对抗德国。所以,整个东南亚的盟军可以说都是些老弱病残,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英军就非常希望中国出兵来帮助盟军。
中国当然也是为了保持滇缅公路畅通,于是就出兵了。虽然当时跟最开始淞沪战役时候的德械装备的军队不能比,但是那时候也是中国军队能出动的最精锐的部队了。三个军十万大军,进入缅甸以后才发现,原来说好的是跟英军联合作战,但是英军却撤了,中国军队被英军利用,变成给英军掩护撤退了。我们进入缅甸有保护滇缅公路的任务,所以远征军还是奋勇作战。当时的指挥也是一团混乱,因为当时有英军的司令亚历山大,还有中缅印战区的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他是个美国将领,又受命指挥远征军;而远征军的中国将领们又得到蒋介石的密令,就是只能听蒋的,不能听英美的。虽然这时候是盟军,但实际上蒋介石一直以私人军队的方式来把控军队,不愿意交出军队给别人来指挥。中国军队的指挥官都是蒋的中央部队的嫡系将领,只听蒋一个人的,所以在前线,中国将领跟美国将领发生了很多冲突,然后英国还在那儿捣乱,亚历山大还不停地发出各种命令,中、美、英三头指挥,混乱至极。
但是就是在这么混乱的情况下,也打出了几场漂亮仗。当时的远征军号称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打仗,是真正大规模的出境去打,士兵都很振奋。而且出境作战的都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虽然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仍然是士气高昂。当时日军是势如破竹,但在进入缅甸的时候还是被我们的远征军阻击了几下。
当时有两个著名的战役,一个是全军第一主力师二○○师大量杀伤日军,也把英军震慑了。二○○师这个编号大家看着就比较奇怪,其实不是第二百个师,没有那么多师,是由于它的装备训练各方面都很特殊,所以给了一个特殊番号。二○○师当时大量杀伤日军,吓了日军一跳。英军看了也傻眼了,之前他还以为大家都不敢跟日军打。另一个著名的战役就是孙立人将军的成名战,叫仁安羌之战,孙立人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又到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留学,是个留美海归。当时英军被围在那儿了,然后不停地呼救。孙立人当时就带了一个团,亲自持冲锋枪率队冲锋,率领军队打散了日军,救出了被围困的英军,这一战震动了中美英。当然了,美国后来又给孙立人将军颁发勋章,一方面是由于孙立人将军能打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孙立人将军曾经留美。除了这两个战役,其他的战役规模都不大。
到最后,远征军的结局其实很惨,英国军队跑到印度去了,我军又被日军切断了后路,处在一团混战中间。在混战中,不同出身的将领,最后做了不同的选择。中央军出身于黄埔,其中有蒋的嫡系学生杜聿明,不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服从蒋的命令,因为蒋说回国,所以他无论如何都要率部回国。所以最后杜聿明率领的残余部队是历经千辛万苦,差点儿全军覆没,因为中间不但有日军的各种围追堵截,而且有各种毒蛇猛兽、各种疫病等等,但他们还是非常坚定地要回国。
但是受过西方教育的海归将领中,在错综复杂的战局中,没有服从上级的命令的,一位是美国海归孙立人将领,另一位是法国海归廖耀湘将领,他们通过判断当时的形势,最终都到了印度。孙立人将军是先到的印度,当时路过野人山的时候,他就认为这一定是一条死路,所以就没进野人山,跟在英军后面到了印度。廖耀湘当时已经进入了野人山,但是在错综复杂的战斗中,廖耀湘将军认为不应继续回国,所以也转头来到了印度。孙立人将军的新三十八师,跟廖耀湘将军的新二十二师,到了印度后成为后来驻印军的最重要的主力。后来又空运了一个师到印度,然后组成了三个师的驻印军。两位海归将领正是由于自己独立的判断,自主指挥,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才使整个中国远征军中唯独他们带的两支部队基本完整保持下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远征,几乎是以完全失败告终。这就是第一次远征军入缅,非常惨痛的教训。
|道光帝去世|
道光帝非常倒霉,他之前的皇帝们享尽荣华富贵,康乾盛世,一直到嘉庆还享受了最后的辉煌,但到道光帝这儿就什么都没了。1840年,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挨揍受辱。挨揍还说得过去,因为打仗总有胜有败,没有一个国家常胜,但受辱是很要命的一件事。从道光帝开始,清朝急转直下,开始割地赔款,接受不平等条约。道光帝在1850年去世,从他之后,历任皇帝都是倒霉皇帝,一直到溥仪都是。
道光帝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非常节俭,自己穿补丁衣服。但皇宫里却不是这个状况,他当时曾经查过一次清宫里买菜的账,结果发现宫外卖几文钱一个的鸡蛋,在宫里记账的时候居然记到三十多两。几文钱和一两银子是什么比值呢?在清朝的时候,一两银子最高是三千多文钱,最低时候也得有一千文。所以几文钱的鸡蛋,变成了三十多两,可见“三公”消费的罪魁祸首并不是皇帝本人,是太监们。虽然道光皇帝自己很节俭,但是大家一听这数字就知道当时的状况,也就明白当时我们为什么受辱、为什么挨打。
|蒲松龄去世|
1715年的这一天,蒲松龄逝世。蒲松龄应该算是大家最熟悉的作家之一,最重要的是由于他的各种各样的小说,被后来的大导演拍成了各种各样的电影,《倩女幽魂》《画皮》等等,所以蒲松龄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种电影银幕上,他的电影票房都很高,所以可以称他为票房作家蒲松龄。
蒲松龄的书卖得也很好,因为蒲松龄写的这些东西不是文学巨作,都是一些跟别人聊天聊来的小玩意儿。我还记得其中一篇短的大概是说:“某生,偶娶一女,夜,喜扪私处,则男子也。”就这么简单,可是有人物,有事件,有转折,有结尾,非常有意思。说明蒲松龄讲故事的才华极高,到现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剧故事都匮乏成什么样了,编故事编不出来,结果翻出了《聊斋》,发现里面就有这么一堆故事,于是就拍了很多电影、电视剧。电影的容量其实就是一个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拍电影几乎都有点长。所以长篇小说拍电影极其困难,每次看长篇小说拍的电影,比如《达·芬奇密码》《白鹿原》,我都替人着急,一边看一边说,这怎么往里装?蒲松龄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在今天是非常适合拍成电影的。我给各位影视同行建议,《太平广记》里也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段子、小故事,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柯尔特发明左轮手枪|
1835年,美国人柯尔特发明了左轮手枪,获得了专利,从此所有的牛仔、侠客,都开始迷上了这个漂亮的武器。后来所有的影视剧、所有的小说中的英雄,都拿出把枪来炫耀一把。西部电影里面,黑帽子和白帽子决斗的时候,来一个左轮手枪特写。包括巴顿将军,也是佩一把象牙柄的左轮手枪,其实巴顿将军完全有那种连发手枪。左轮手枪也是连发的,但左轮手枪其实比较落后,因为它没有弹匣,打完了得一颗一颗往上装子弹。当然,后来发明的有六颗子弹已经弄好的,直接往里一插,但是那也比那有弹匣的要差多了。
仅仅是因为它的美感,所以看西部片,大家就觉得拿出这么一把左轮枪的就应该是侠客、军人。到今天,美国警察虽然有标准配枪,但是为了显得自己帅,很多美国警察也弄一把左轮手枪。到枪店里去看,左轮手枪卖得比普通的手枪要贵,其实并不太实用,但大家就是喜欢用。所以左轮手枪不但是武器,而且是一样道具,是进入人类剧场史的漂亮道具。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