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
卢维大哥卢希生于63年,在老家其实学习挺好,可惜跟随父母到了城市跟不上进度,而且又被同学们排挤,高中毕业。体谅的父母的辛苦。又没上大学,在校办工厂。做过临时工,做过花匠,管道工,7080年代。是大变革的时候,国营企业。校办工厂,能当个工人。就是一家的荣耀,当农村都有了万元户时,城市的蓬勃发展,渐渐的和农村拉开了距离。大哥路希爱看书,挣的工资,一部分给了爸妈,另一部分就买了书,当时书虽说只有几分钱。但一个人挣的并不多。二三十块而已。每个人27斤粮。三两油。每家每户都备的油瓶面袋。到了月底。都推的是自行车。去学校的粮店。买下个月的口粮。家里没有多少剩余。
卢希多才多艺,会吹口琴笛子,会画画。画的竹子。贴在大门上的玻璃里。
学校校办工厂。招正式工时,卢希考了第1名,只是体检不合格,后面是才知道。被学校的领导加了一个体检要求,裸眼视力必须达到1。0。大哥卢希近视,没被录取,卢维爸爸气的找领导,但木已成舟,只能认命。
卢希只能继续当临时工,时不时注意的报纸上的招聘技术招聘启事,后来以第2名的成绩。考到了国营药厂,又上了自修大,学习法律,考了律师证。他的事情以后再续。
二哥卢剑从小。最受爸爸喜爱。记得老家时。还给他带的玩具。能打子弹的小手枪。他玩腻了才给我。而且我从小就是穿他们旧衣服长大。每次被二哥欺负。总是装着很乖的样子。就像是自己欺负了二哥似的。
从老家搬家时,二哥卢剑上小学四年级,他的东西。被别的同学拿走,而把别的同学的东西又转给了其他同学,欠了一堆的东西,有三角尺橡皮,还有字典,和一些玩具。爸爸走时打了他一顿。记下了,一一记下了。帮他还起。爸爸从小就疼爱他。什么也依着他。惯出了他的臭毛病。卢维二哥很聪明。能说会道。只可惜走错了路。他大了也后悔的不已。只是生活就是这样。不会因你后悔而停止。生活就是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好坏心中自知而已。
二哥卢剑在学校办小学上学,四年级就留级。那是文革过了没几年。学校学生之间的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事。那时候社会上的小混混特别多,帮派林立。卢剑就和学校的子弟混在了一起。小学毕业后,爸爸把他的学籍。转到了定襄的一个学校里,利用关系搞了一个毕业证。那时招工必须是初中毕业。
爸爸妈妈宠二哥卢剑是有道理的,60年,三年自然灾害。卢维二哥也就两三岁,就送到了舅舅家,少了父母的疼爱。记得妈妈说过,一送就是半年多,领回家待两天又得送到舅舅家,没办法。家里揭不开锅,每次接你二哥时,他都端着个小饭碗,碗里空空的,坐在门口。一直问望着山里的路。见到妈妈来接也撅着嘴,眼里忍的泪不掉下来。每每说到这里,妈妈都叹息。
80年代还属于计划经济转型期。一家四口人。能分到房子。也不知道有多大的能力。当时学校并不大。四处都是荒地。只有几栋楼。是苏联援建的。但学校的老师教授。都是从清华北大。调要来的。学校是全国统招。
全家从老家迁到学学校时,临时给安排在一个平房里,大概过了半年,就搬家到了拐角楼房里,以前这个房间有4间房。是以前苏联的教授住的地方,后来又分给两家人,共用一个厕所。卢维是第1次才见到了。家里面的厕所。厕所里居然有电灯。拉一下水箱里的拉绳。就有水冲出来,很是好奇。时不时的被其他住户白眼。在这个楼里没住了两个月,就搬到了道路边的三层楼的楼顶。
这个楼是3层预制板结构,是工业大学毕业的第1批学生设计的。带阳台3室1厅,厅不大,原来是给分给一位教书的教授,由于房子靠的马路,马路上的车的噪音。搞得他难以入睡,就换了房子。卢维一直不知道爸爸是怎么搞到这套房子的。这套房子一住就是三十年多年,直到城市扩建,还搬到了现在的房间里。
当时日子过得辛苦,但有父母支撑出来的天地,卢维觉得当时幸福无比。大家的日子都差不多,贫富差距没有多大。校长的儿子穿的也好不到哪儿去。只是多了一些零食而已。
二哥卢剑混了一个初中文凭。就到校办工厂做了一个临时工。当时临时工大部分都是子弟。二哥小时候很调皮胆子很小。害怕打雷。一听到打雷就捂着耳朵说天塌了。大概是小时候舅舅家。被表哥他们欺负,弄的毛病。到了太原。就变成了一个小混混,和学校的混混在一起。
社会在大变革。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可以做。上山下乡的年轻人。还等着分配。国家在变。社会在变。人的思想也改变。变革是一代人。付出的努力。人不是一下子就变坏了。就是无恶不作的坏人也有可取之处。但绝大部分人。只是如草一样,是个草民。
卢维二哥本质不坏,只是选错了路而已,从小养出的毛病,长大了就慢慢的。成了坏的习性,临时工做了一段时间,又把他安排到了。学校在襄汾的分厂,也就做了一年又回来了。还是妈妈托了关系。在面粉三厂给他找了个正式工。
干了两年。就被辞退了。这就是他的宿命。少时不努力,老大只成了悲伤而已。好在他娶了一个好媳妇。给他生了一个好儿子,将来也有个依靠。在这个社会里。没有钱。寸步难行。以前父母的工作养活了一大家。而现在物质丰富的。两口子上班。居然难以养活一个小小的孩子。还得靠父母接济。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太快。人们不太适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滋生出腐败和权钱交易。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又怀念以前的时代,原因就是大家都差不多,没有这么大的贫富差距,只要国家有口饭吃,就不会忘记自己的子民。大家有饭同吃,有苦同当,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怨气。其实都是命和运。时势造英雄。英雄造出时势。犹如史记里记载的王侯将相。谁来写着苦逼的草民。
父母期盼的儿女快快长大,特别是父亲,总觉得他都很累,长大了才知道,加上的不顺心,特别是老家的房子,已经耗干了他的精力。妈妈身体也不太好。父母最快乐的日子。也就是大哥和姐姐上班的那段时间。终于能看到儿女们成长起来。看到了新的生机。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改善起来。但80年代。一直还用的票证。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在慢慢的变化。工资也慢慢的涨了起来。
父亲是单位的采购员,经常要骑的飞鸽牌自行车。供销社去城里采购物资,太原城,高楼只有八角大楼和后来建的唐明饭店。其他的都是一片平房。通往郊区的路。全是菜地。还有一些解放时期阎锡山建的的碉堡暗堡。太原城下。为了防止苏联,修了大量的地道,地道很长,每个单位都有地道口。后来被。安装了铁门锁住了。
学校校办工厂,也只有三辆自行车,大家轮流的骑着。同志们的孩子。都散养着。在家赶到饭点儿了,关系好的都会留下孩子。一起吃饭,大家都住在一个院里。大院里分为东,西院。东院的孩子和西院的孩子。经常打架,也分出了派系。
校办工厂以前,都是学校学生实习的地方,建设毛主席纪念堂时,需要钢筋切断机,在原来老师同学的努力下,生产出来的钢筋切断机成了建筑行业的畅销品。每年都有计划生产任务,每年都需要开订货会,机器做好就发了出去。不需要考虑销售。而当时。国家也开始规模的建设。到处都缺物资,日用品,工业品,还得凭票供应,靠国家计划调拨。
卢维进幼儿园时,校办工厂的院子里,还有一辆装甲车和坦克车,车是在解放战争攻打太原留下来的,卢维还爬上去玩,校办工厂还分给工厂两辆吉普车,一辆小吉普和一辆中吉普,两辆车缺少零件,校办工厂。想方设法修复了起来,但没有多少油,除非紧急任务,一般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校办工厂的解放卡车只有一辆,带有三个司机。轮流驾驶,大家当宝贝一样供着。每次启动。都得摇把摇着发动起来。到了冬天骑车启动汽车。更加的难,虽然有电瓶,大家还是不用电打火。
校办工厂。还从别的地方弄了一辆带棚子的正三轮,还有一辆偏三轮。调动这些车辆,还得有个手续,必须厂长书记和科长签字。
学校规模不大,教学楼也没几座,有个电影院,每月会放一些电影,电影票2分到5分,检票的都是大家认识的邻居,那时国门才刚刚改革开放,第1部放的外国电影。是日本的追捕。放完电影。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精彩。他们就像生活在天堂里。放映佐罗时,电影票就很难抢到了,是隔壁的邻居给留了几张,而且放映时间是周六晚上11点,记得9点上床睡觉后,卢维哥三被父亲叫了起来,走着去不远的礼堂里,看这场电影,电影放了一半,下一班的胶片还在下元的红星电影院,放一半还得骑着摩托车去取胶片。胶片放映的多了容易断。而恰恰是最关键的时候。胶片断了,屏幕上一片白光,电影院里嘘声四起。国内的少林寺上映后,九节鞭,武术社会的兴起。法规不健全,社会上打架斗殴的人。也多了起来。经常是打群架。不过很少死人。只是打伤了而已。
大哥卢希和二哥卢剑,在外惹的一些祸,被告到了爸爸那儿,爸爸上去就是拿着棍子打。从小家里就凌乱,这和大环境有关,也和爸爸的经历有关。主要还是老家的那个房子,成了锁住他的枷锁。
卢维妈妈的老家国营工厂的档案放到了学校小集体商店的档案室。卢维妈妈身体不太好,干了十几年,提前被退了,病退的工资也不多。退休手续。也不知道去了哪里。虽然退休证还在,但档案已经被商店的经理修改了替换,卢维妈妈成了临时工,工资就再也没涨上去,等到卢维妈妈的同事正常退休,才知道。学校已经把小卖部的地征收了。盖成了宿舍楼。所以卢维妈妈成了临时工。档案也不知道放到了哪里去。卢维妈妈也生了一肚子气,好在卢维妈妈想得开,有多少就是多少,不过还时不时的去院里院学院找领导。但总没有结果。大概这就是命,谁能想到自己的档案会被被别人替换。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