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中国黄埔军校有多少人 > 第47部分(第1页)

第47部分(第1页)

蚣蜒浴薄?br>

1939年11月,南宁告急,国民革命军第5军奉命投入桂南会战的昆仑山战斗。军长是黄埔一期生杜聿明,他下属的3个师第200师师长是黄埔三期的戴安澜,新编第22师师长是黄埔二期的邱清泉(学名邱青钱),荣誉第1师师长是黄埔一期的郑洞国。荣誉师就是荣誉军人,这是对负伤归队官兵的统称。这个师的官兵对日军恨之入骨,打起仗来复仇心切,英勇无比。正因为如此,12月18日开始的昆仑关大战枪声一响,担任正面主攻的第1师就对日军展开猛攻。兵勇怒吼,地动山摇,当天就占领了昆仑关的仙女山。当晚,各团再乘势夜袭,经过一昼夜激战,又攻克了老毛岭等军事要地。第200师连夜推进,于深夜攻入昆仑关。12月19日之后,日军发起反扑,昆仑关上喊杀声冲天,硝烟蔽日,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伤亡惨重。中国军队改变战术,暂时放弃争夺主峰,派出重兵清除昆仑关四周守敌,使守关敌军成瓮中之鳖。10天后,由新22师为主再次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口,终于在12月31日11时20分,完全攻占昆仑关。中国军队以毙伤敌军18100多人、击毙敌旅团长的辉煌胜利,迎来了1940年的元旦。伴着新年的钟声,杜聿明对报社记者说:“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本军的胜利,其实也是民众的胜利。”这话渗透了黄埔军校初创时的精神,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埔四期生林彪(前)、军校秘书聂荣臻(后)

在抗日战争初期率部开赴抗日前线黄埔四期生林彪和一期生杜聿明分别在山西平型关与广西昆仑关打了两场抗日的著名战役。两次战役是黄埔军校课堂上教官讲授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典型进攻战例再现:林彪是占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打的是巧仗,是战略战术上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杜聿明是仰攻“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昆仑关,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战。林彪指挥的是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第115师;杜聿明带领的是中国惟一机械化军第5军。对手同是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师团。林彪打的是第21旅团辎重队和后卫部队;杜聿明攻击的是第21旅团主力。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时奏响的一曲凯歌,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昆仑关之战又使中国军心、民心振奋,愈战愈勇。黄埔生林彪、杜聿明也由此在全国威名大震。

194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太平洋战争,派重兵进逼缅甸,企图截断滇缅公路,这是中国当时惟一一条通往外部世界运输军用物资的输血管和生命线。为了保证这条西南交通大动脉的畅通,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三天就下令入缅作战。作战部队为第5、第6两军。黄埔第3期毕业生戴安澜任师长的第5军第200师随即开赴云南集结,并在1942年3月,作为先头部队进入缅甸。此时的戴师长已抱定必死决心,临行前留给夫人一份遗书,写道:“为国战死,是极光荣。”在行军途中,他激情满怀,遂赋《七绝·远征》词,以明壮志:“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入缅作战,条件异常艰难,山路崎岖,林木密布,气候闷热,瘴气逼人。第200师屡建战功,在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歼敌5000多人,成功掩护了盟军的撤退。

黄埔三期生戴安澜4月29日,日军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战局开始恶化,远征军总指挥部下令撤退。回国途中的5月18日,第200师遭到日军突然伏击,戴安澜匆匆赶到前沿指挥,不幸胸部、腹部中弹。5月26日,部队到达茅邦地界,此地离祖国仅剩下半天路程。这时,戴安澜的枪伤由于军中无药已有8天没有得到治疗,他不幸在下午5时40分停止呼吸。临死前,他吩咐士兵帮他整理好衣帽,扶起他向北做最后的眺望,口中仍喃喃地吐出8个字:“反攻,反攻,祖国万岁!”戴将军死后,全国各地民众纷纷电致挽词、挽联。毛泽东写的挽诗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的挽词是:“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为时最长的战争,也是自中国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一次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战人数最多的战争,更是中华民族自屈辱的鸦片战争以来惟一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战争。黎东方著《细说抗战》中说,“八·一三”淞沪会战以后,有21次会战,1117次大战斗,38931次小战斗。在这个磨砺与检验着民族精神的战场上,黄埔师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据资料记载,仅在中国军队赴缅作战期间,阵亡的黄埔军校师生就有5700人之众。8年抗战,黄埔出身的97位将军壮烈牺牲。虽然无法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黄埔师生为国捐躯,血沃中华,但可以完全肯定地说,在3000万殉难的中国军民中,在血肉组成的抗战长城上,每一块砖石都洒下过黄埔师生的汗水、泪水,浸透过黄埔师生的鲜血。这鲜血化为了永不凋谢的鲜花,更化为了对一个不屈民族的英雄赞歌。

黄埔军人在国家和民族存亡面前,都表现出革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黄埔一期生杜聿明在昆仑关战役前线神,无数黄埔军人血洒疆场。各位黄埔军校抗战先烈,每一个人站起来都是一尊铜像。黄埔革命先烈创造了历史,历史上应该有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当年日本帝国主义想灭亡中国,一般中国人束手无策,恨自己软弱无能,希望有强者出头。在天下苍生引颈而望的时候,各位抗战先烈站了起来,以“大侠”的勇者姿态走上前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成功不必在我”。在如此一大群先烈的引领下,中国人民用血肉筑长城,用鲜血洗国土,终于取得最后胜利。日本投降,中国成为世界五强之一,联合国的发起人。中国人民永远记得,各位抗战先烈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公而忘私,牺牲小我的高大形象,感念并弘扬着他们那种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奋斗牺牲的精神。

黄埔精神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20世纪初,国共合作、精诚团结的黄埔军校,那种昂扬的革命精神,洋溢在每位黄埔师生的脸上,贯彻于课堂和作战的始终。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宣传和传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动了工农运动。两次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黄埔精神的激励下,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一起建树了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毫无疑问,也正是由于有黄埔精神作为军校教育的重要思想支柱,黄埔军校成为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建军史、建党史、国共合作史、统一战线史上,黄埔军校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由于历史的造化,国共两党军队都与黄埔军校有着深厚的渊源,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种革命精神,就没有黄埔军校,那么,中国20世纪的历史必定要重新改写。

从黄埔军校的发展轨迹看,军校武装力量是国民革命军建军的最早“原始积累”。1927年后的黄埔军校,其领导权长期由蒋介石把持,使军校成为国民党的御用机构,所培养的将领在国民党军队中形成举足轻重的黄埔派系,成为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和控制军队的主要力量,也是国民党统治大陆22年以及败退台湾后对台湾进行统治的军事台柱。黄埔军校还成为国民党创办其他军校的典范。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创办了一系列军校,如:陆军步兵学校、陆军炮兵学校、陆军骑兵学校、陆军辎重兵学校、陆军机械学校等。这些学校不仅在教育体制等方面效法黄埔军校,而且不少领导人也是出身于黄埔军校,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也把黄埔精校庆70周年时李默庵的题词神多多少少地带到了这些学校,为正在开展的中国抗日战争,培育了一批前线急需的基层指挥员和各科技术人才。

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实践的开端,为人民军队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并准备了干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几年,还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但通过参加创办黄埔军校,通过对黄埔军校培育的“奋斗牺牲”精神的深化理解,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军校师生中的共产党员成为当时中共掌握部分国民革命军,及其此后创建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中坚骨干力量。他们为人民武装的创建、发展和壮大,建立了不朽功勋。此外,还有众多的黄埔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鼓舞下,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跟着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的黄埔师生,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武装起义,为革命战争的发动和发展,为红军和苏区的建设,为白区斗争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军事斗争基石。

黄埔军校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军事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后,即借鉴黄埔军校的经验,继承黄埔精神,创办了教导队和一些随营学校。毛泽东说,北伐时期有个黄埔,我们要办一个“红埔”,搞个培养干部的基地。中央红军军事政治学校随即开办。1936年“抗日红军大学”成立,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力量。”由此可见,黄埔军校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军校的始祖,国共两党以后创办的各种军校虽然性质、路径各不相同,但都源于黄埔一脉,得益于源远流长的黄埔精神。

多年以来,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弘扬着黄埔精神。如抗战时期的延安黄埔同学分会,以“团结抗日救国”为职责;现代新时期的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以“致力振兴中华,促进祖国统一”为己任。因此,发扬革命的黄埔精神,汲取国共合作与分裂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证明,发扬黄埔精神,国共两党紧密团结合作,致力振兴中华,就会给国家民族带来好处,相反就会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孙中山曾多次指出:“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并希望“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的国家尚未实现统一,台湾海峡两岸面临着紧迫的形势和新的历史要求。国家要统一,是人心所向,是民族意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当前,黄埔精神“爱国革命”的现实意义,无疑就是要促使两岸的和平统一。一小撮“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是最大的不爱国和反革命,是现代的汪精卫之流。因而宣传黄埔精神,发扬黄埔精神,发挥好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反独促统”大业中的重要功能,对于推动海峡两岸合作,致力振兴中华,仍有着针对性很强的促进作用。

左起:周恩来、郭沫若、邓小平、彭真、李济深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期间。

黄埔精神,永不消退。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所以,每一位海内外黄埔校友都应按照黄埔精神的要求,缅怀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抛头颅洒热血的黄埔志士,并弘扬他们的壮志,不遗余力地反对“台独”,以促进祖国的统一与民族的振兴。这是历史赋予黄埔同学的使命。

一日同窗,终生不弃。“军校”有一种特别的凝聚力,在老黄埔人中,常众口传承“咱们是军校X期的”,这句话有着意想不到的亲和力。海峡两岸黄埔师生心中镌刻着两副相同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经年岁月的风尘,尽管一点点冲淡了黄埔将士的辉煌,但黄埔精神却从不曾磨灭;波涛翻滚的海峡,尽管一年年分离了本为一体的骨肉,却分不开“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入校志愿,分不开“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两岸及海内外的黄埔校友,多加强联络,扩大交流,增进共识。以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最高原则,捐弃前嫌,求同存异,殊途同归,共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发展建设荐言出力。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黄埔精神的加盟,中华儿女更能合百川之力,聚华夏之心,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1981年春节茶话会上,邓小平向原黄埔教官季方(右一)等问好。

黄埔后人张惠业先生曾填词《满江红·黄埔魂》一首,歌颂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声威赫,旗帜下,荟萃旷世英杰。惊天地,铁骨铮铮,文韬武略。面对列强,虎狼蛇蝎。热血男儿,壮怀激烈,长剑一挥迷雾散,神戈轻拂乌烟灭。铁流滚滚赴国难,捍家国,拍鞘征乾坤,难消歇。

苍龙吟,猛虎啸;千古恨,凭谁阅?铁蹄声中,尸横遍野,醒狮昂首,拍岸喋血。八年鏖战光天德,侵略梦,瞬间灭。狼烟起,挥师半岛,倚天长缨在手,直捣西方霸权宫阙,心胆裂。黄埔精英在,靖山河,神州悦。

第十四章 拜访黄埔一期毕业生

20世纪80年代初,本书作者作为刚从南疆战场上下来考入军校的大学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历史系本科生(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踏上黄埔岛,开始专业课的实习,曾为半个多世纪前的黄埔一期生所感动和鼓舞。自1983年开始,为完成学业和研究课题,曾在全国遍访当时健在的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以及他们的亲属和战友,还有后期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并对黄埔军校一期著名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如徐向前、陈赓、许继慎、蔡升熙、左权、宋希濂、关麟徵、张耀明、胡宗南、郑洞国、王耀武、杜聿明等。通过深入采访,作者走近他们的战斗岁月和起伏跌宕的生活,深切感受到他们作为那个大变革时代“到黄埔去”的青年军人,不论是辉煌,还是沉沦,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大走向,他们的个人历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现代史。采访中,作者记录了大量的笔记,并写出了一批文稿,这些文稿经过被采访人的修改和亲笔签字认可,有的篇目已经在《黄埔》等杂志陆续发表。如今这些黄埔老人绝大多数已经去世,所以现在再看这些采访记录显得尤为珍贵。

勋章铸太行——祭左权将军

1986年11月,我第一次来到广州黄埔岛,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自豪地对我说,中国人民解放军10位元帅中,有5位在黄埔军校及分校学习或工作过,并打开一本新中国成立后授衔的《将帅录》和一本黄埔军校《同学录》相对照,在《同学录》第1期第6队的名单中,我看到了您——左权将军的名字,可在《将帅录》里,我却没有找到您……在军校旧址陈列室里,无情的历史告诉我,您的血花已经飘撒在遍地抗日烽火的太行山上。

左权1926年在广州留影从在黄埔军?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