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适:1945年—1948年;
汤用彤:1949年—1951年;
马寅初:1851年—1960年。
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香港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八所主要大学,其中香港大学是最重要、历史最悠久,同时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
香港西医书院
香港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香港西医书院,而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乃至后来香港大学的筹建都是与何启的努力分不开的。何启(1859年—1914年),字迪之,号沃生,原籍南海西樵南沙村,出生于香港。他早年就读于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毕业后留学英国,先后就读于英国亚巴甸大学和林肯法律学院,获得了医学和法学学士学位。随后,他携英国籍妻子回到香港定居,积极投身于香港的教育、卫生和公共事业。
起初,何启以行医为业,是香港第一位华人执业医生。后来他又从事律师工作,是香港第一位合格的华人大律师。同时,他还是一名政界名人。从1890年—1914年,担任立法局议员长达24年,是香港历史上第三位参加香港立法局非官职的华人议员。另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与胡礼垣合作,发表了多篇鼓吹“新政”的政论文章,运用所掌握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对洋务运动进行评论,并为中国的改革维新提出了一套理论和实施方针。1895年,他还曾参与孙中山筹划的广州起义,负责起草对外宣言。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邀请他担任广东省长胡汉民的外交顾问。
何启一生对香港做出了众多贡献,涉及许多领域,不过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无疑是在教育事业方面。1887年,为了纪念病逝的妻子,何启投资创办了雅丽氏医院(以其妻命名),不久又创办了香港西医书院。正是这所学校,与后来的香港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趣的是,当何启在创办香港西医书院时,还特地邀请清朝大员李鸿章做“名誉赞助人”。而李鸿章也欣然接受并亲笔回信,其内容还登载在香港《德臣西报》上。在回信中,李鸿章对何启的计划大加赞赏,并对学校的未来致以真诚的祝愿。
对于香港西医书院,何启可谓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但在书院兼任名誉秘书与教授,还亲自主讲法医科。正是在这一时期,何启结识了在该校学习的孙中山,并在后来给予他巨大的帮助。1909年,为了进一步发展香港的高等教育,何启又开始积极为香港大学的筹建奔走,并出任香港大学助捐董事会主席。香港大学成立后,他又于1912年将其创办的西医书院并入香港大学,成为香港大学医学院的主干。由于何启对香港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1910年,英国政府授予他爵士勋位。
孙中山与香港西医书院
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历史上,有一位特殊的学生非常值得关注,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的学生时代,主要是在香港度过的。自1883年11月至1892年7月的9年中,他先后在拔萃书室、中央书院、香港西医书院就读。尤其是在香港西医书院期间,孙中山深受老师何启等人的影响,一方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也开始了解到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在这里结交了一大批革命志士。
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作为香港西医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在走向社会后,他最初曾在广州、澳门等地以行医为业。1894年6月,年仅27岁的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一针见血地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没有获得任何结果。从此,痛感民族危机的孙中山,目睹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终于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但是对于香港西医书院求学的经历,孙中山先生始终非常珍惜。直到1923年2月20日,当访问香港的孙中山应邀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说时,仍认为香港不仅是他获取知识之地,而且是他的思想学说的诞生地。
香港大学的正式建立
进入20世纪后,随着香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本地的教育事业越来越显得落后于时代了。因此,香港当地各界人士开始积极筹划兴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
1907年7月,英国政府派卢押来港就任第十四任港督(1907年7月至1912年3月),他到来后,很快便将兴办大学一事提上了日程。同年12月,卢押在圣士提反中学毕业典礼上致辞时指出,香港已是一个大城市,却没有一所大学,实属美中不足。他希望社会人士热心教育,在香港创立一所大学。他的这一讲话,第二天就刊登在当地报纸上。消息传出后,首先有一名大商人表示愿意捐出15万元作为建设大学经费,另捐3万元作大学基金,支持平日的经费。然而,18万元是不能够建成一所大学的。1908年3月18日,卢押又召集全港的富商,他在发表谈话时呼吁道,创设一所大学需要巨额资金,当政府除了能拨给土地之外别无办法。他表示税收只能负担行政费,无法负担学校的经常性支出,估计经常性支出需要100万元作为基金,另外还要一笔建筑设备费。
为了实现计划,卢押下令成立了一个筹备委员会,研究全部计划以及计算各项开支。筹备委员会计委员8人,主席1人,共9人,其中惟一一名华人就是西医书院的创办人何启。9月,筹备委员会向卢押提交了一份计划报告书,认为所需经费庞大,无法筹措,因此不主张设立香港大学。但是何启却认为,创立大学的经费不足忧虑,因为只要大学设有中文科目,海外华侨及国内绅商、香港华人,都必会全力支持。本来卢押准备在不需华人捐款的情况下,办一所只有医科和工科的大学,但由于得不到支持,不得不改变初衷。最终,港英政府决定办一所有文科和理科的大学。卢押亲自邀请全港中西绅商参加募款委员会,发动华人捐款。由于有了华人的支持,不到半年就募得了127万多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香港大学(2)
1910年3月16日,香港大学奠基仪式隆重举行,1912年3月11日学校建成开幕,港督卢押亲自主持开幕礼。香港大学成立后,他还兼任了首任校长。
曲折发展路
香港大学在创立时,港督卢押曾提出“为中国而立”的主张。他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所以在最初,香港大学模仿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因此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1916年12月,学校举行了第一届毕业礼,有23名毕业生及5个荣誉毕业生毕业。1926年省港大罢工结束后,港英政府认为需要认识中华文化,于是便邀请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到文学院开设中文学院。到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香港大的学术水平已在国际社会上占一席位。1939年,学校增设理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起,又续增设建筑学院、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等。
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香港大学也被迫停办,许多建筑都遭到日军的轰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校才于1946年10月复校,并开始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为适应人口的急速增长,学校相继提高招生人数及聘用更多高素质的教师。1961年,学生人数为2000人,是1941年的四倍。1989年后,由于政府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大幅增加大学学位和课程种类,从而使得香港大学的学生人数倍增,至2001年已有学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