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不能称帝,只能称制,因为她的称制已经是一场大变革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
中国古代王位的传承最早实行的是“禅让制”,但是,自夏朝开始实行“家天下”的“世袭制”,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是,这种“家天下”传子不传贤的父死子继制,在父死子幼时将会遭遇尴尬——年幼的小皇帝无法行使皇权。
小皇帝与大皇权成为“家天下”的困境之一。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创造了一种应对这种困境的举措:顾命制。
“顾命”一词出自《尚书》,本为《尚书》一书的篇名,取其临终遗命之意。后代因此称帝王临终前的遗诏为顾命。所谓“顾命制”,指的是帝王临终前选取若干顾命大臣辅佐幼主的政治制度。
武王临终之时,其子成王十三岁,父死子继制度遭遇了第一次尴尬。武王为了保证成王年幼时朝政不乱,年长后还能够顺利继位,命其弟周公姬旦辅佐成王。
周公摄政,引起了诸多亲贵的猜疑,他们担心周公摄政不利于成王,但是,周公最终不负武王重托,稳定了政局,并在辅政七年之后,成王年满二十岁时顺利地将权力交还成王。
因此,周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顾命大臣。顾命大臣的选择一般须具有两个条件:一是亲,二是贵。要么是皇亲,要么是重臣。
周公姬旦刚好兼有二者,他既是成王的叔叔,又是朝中的重臣。
顾命制之所以成为幼主继位的一种成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顾命大臣多是帝王亲自挑选的忠贞、才智、亲贵之人,有能力执掌朝政;
第二,顾命制非终身制,一旦幼帝成人,必须交接权力。
由于周公是儒家尊奉的圣人,他又顺利地完成了顾命重托,因此,顾命制随着后世儒家地位的上升逐渐成为一种成制。
从吕后称制开始,后宫介入朝政,皇太后干政现象不断发生,揭开了中国王权政治史上新的一页。
顾命制与太后称制的最大不同在于顾命制下的顾命大臣是先皇选定的,它具有合法性;太后称制不是先皇安排的,而是在先皇去世后由太后决定的。因此,它的存在往往与先皇意志相左。
太后称制也有它的诸多弊端。
一是权力终身制。
皇太后的身份非常独特,由皇太后称制往往导致终身制。
比如吕后,她先后在“前少帝”、“后少帝”任上独掌朝纲八年。如果吕后不在高后八年去世,恐怕她一息尚存之日都不会交出政权,这实际上就是终身制。
虽然历史上并非所有的皇太后称制都导致终身制,但是,这种几率非常高。毕竟要一个手握国家政权的人交出政权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二是外戚干政。
太后称制,最容易产生外戚干政,东汉一朝,这一现象最为突出。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足不出户,因此,太后往往依靠自己的娘家兄弟、父亲掌握朝政,导致外戚干政。
虽然,顾命制也有弊端,顾命大臣专横跋扈,不把孤儿寡母放在眼里的大有人在。清康熙十四岁就可以亲政了,但是,他不得不在十六岁除掉顾命大臣鳌拜之后才夺回了政权。
所以,一旦顾命大臣权力欲太强,顾命制的弊端也就立现。
顾命制与太后称制都不能解决皇权重大与幼子无能的矛盾。
产生这一怪圈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帝制是传子不传贤。皇权的继承人始终只能在少数人中产生。无论称制,还是顾命,都无法解决激烈的皇权之争。这是封建帝制在继承权上的死穴,只有彻底废除封建帝制传子不传贤的陈规,才能最终破解这一死穴。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