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解码西游记pdf周方银 > 第36部分(第1页)

第36部分(第1页)

李世绩调出京师去做叠州都督。当时李世绩已是宰相,出京做地方长官相当于贬职。李世民的考虑是,李世绩和太子李治的关系浅,所以让李治在自己死后把李世绩调回来,借此给李世绩一个恩德,这样李治以后才好控制这位在贞观后期逐渐成为军中第一人的将军。李世民的这一招用得颇为高明,它还可以收到一些附带的效果,一是借机敲打李世绩,稍微抑制一下他的权力;而且在这个敏感时期,把他调离中枢,不让李世绩在辅政大臣中名位最重,反而有利于发挥他在军事领域的专长。二是让李治再把他提拔起来,而不是在李治刚上台时他就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这样可以避免李治对他的反感,也让李治今后在使用李世绩时更放心些。

唐僧与悟空的关系与此确实极为相似,如果孙悟空没有犯错误,还在天上好好地做他的齐天大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如来把悟空领到唐僧面前,说以后齐天大圣就跟着你混,那还不把唐僧给吓晕了,他哪敢做这种人的师父。现在则不同了,悟空是可怜兮兮地在五行山下盼着唐僧早日来救他。而他如果做出什么于师父不利的事情来,难免在世上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

不管怎么说,如来的这一手玩得颇为高明且成功。对于师父救自己逃离苦海,悟空一直心存感激,至少在口头上始终如此。在三打白骨精一役中,悟空曾给唐僧跪下叩头,说“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在黄袍怪一役中,当猪八戒请回孙悟空时,小猴们见悟空要走,慌忙拦住他,让他别走,悟空说这可不行,“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看来顶着个师徒名份,有时也是能够压死人的。

◆唐僧的思维局限

如来为了提拔金蝉子,所用的一番苦心天日可鉴。不过,唐僧没有佛祖那么高的境界,看事情还不是很透彻,他还憋着劲要赶走孙悟空呢(如来也在哀叹:他怎么就这么不开窍呢)。

很多人说,没有孙悟空,唐僧到不了西天。可唐僧本人不这么看,他认为只要有观音、佛祖的支持,自己就可以到西天,至于孙悟空,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在取经路上,数次坚决地要赶走孙悟空。他却不知道,到了西天后给他安排的职务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他的徒弟为参照系的。如果唐僧就带着八戒、沙僧到西天,那怎么好给他安排高级职务?撑死了也就是个副部,这还有人说闲话。要不,就安排个正局级?但如果那样这取经行动干什么费这么大劲啊,如来的一片苦心不也就全泡汤了嘛。不行,必须让唐僧打消这个愚蠢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观音明确地给了唐僧一个警告,唐僧才转变观念,不再提赶走孙悟空的事了。

我们基本上可以明确的是,只要有如来、观音的支持,没有孙悟空取经队伍也是可以到达西天的。毕竟很多妖怪孙悟空也不是凭自己的本事打败的。观音也可以给八戒弄个救命毫毛什么的。取经事业不是离开孙悟空就玩不转了,没有孙悟空,还可以去找别人嘛。但如来、观音的意思很清楚,他们选来保唐僧的就是孙悟空。由孙悟空保唐僧到西天,能够更好地达到宣传、教育以及选拔人才的多方面目的。由孙悟空保唐僧到西天,与另找一人保唐僧到西天的意义、意思是大不一样的,在这件事上,如来有他的考虑。

唐僧没有如来站得高,看得远,他不知道佛祖“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丁点儿事,总觉得悟空与他不和。却没想到,如来佛对整个取经活动有着通盘的考虑,这件事,就是从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才开始谋划的,唐僧要是赶走了孙悟空,那不是釜底抽薪,把取经行动的本意给淘空了吗。如来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要把这个不好管的刺头放在取经队伍内,再由唐僧给带好了。这样,就可以借取经路途之机,向整个天界社会展示取经队伍的能力与业绩,同时,也通过取经队伍内部的和谐,展示唐僧的“领导”能力,如此,才好名正言顺地把唐僧安排在高级官职岗位上。唐僧只知道死背佛家经典,没有政治家的视野,哪能明白佛祖的这些心思。。 最好的txt下载网

唐僧的成佛与如来的帝王心术(5)

试想一下,如果唐僧手下收伏的不是一个像孙悟空这样法力高强、难以管教、曾经让整个天庭都觉得头痛的徒弟,那怎么能显出唐僧的本事来呢?唐僧以一个凡人之身,就能带领悟空、八戒、沙僧这几个如狼似虎的弟子前往西天,这是多好的宣传创意。如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唐僧怎么能负气将悟空赶走呢?赶走了孙悟空,即使取经队伍到达西天,整个取经行动也失败了。如此一比较,如来与唐僧的高下简直判若云泥,真是天壤之别啊。不管怎么说,唐僧也许是个好人,但在政治上还不是很成熟。

让唐僧一路与孙悟空在一起,也是帮助唐僧的一个办法。唐僧的优点是政策水平高,听朝廷的话,缺点是有点死心眼,不够变通,不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唐僧虽然讲起大道理来一套一套的,但他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主要是书本上的那一套,什么“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暗室亏心,神目如电”等等。唐僧在取经路上奉行的,不外乎是温良恭俭让、逢人要讲礼貌,不动百姓一草一木等等之类的行动准则。他对妖怪、强盗也采取劝善的做法,试图以德服人,想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套用到强盗身上。他不知道自己奉行的这一套,在江湖之中是完全行不通的。漫长的取经之旅使他慢慢体会到,书本上描写的主要上是一种理想形态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取经路上,唐僧性格上的弱点多次被妖怪所利用。唐僧以后是要到高官岗位上工作的,不积累一点社会经验、政治经验怎么行?这十四年的锻炼,对于唐僧的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啊,就让他们在路上慢慢走,不着急,多锻炼锻炼有好处。

◆悟空对唐僧的帮助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悟空身上有很多值得唐僧学习的地方。让他们俩在一起,十几年朝夕相处,怎么着唐僧也能从悟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至少到后来,唐僧做起事情来,不像一开始那么迂腐了。别看孙悟空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他对道法、佛法的理解上还是有一些独到之处的,特别是,他善于打破盘中哑谜,能从书本中读出弦外之音、自然之理,这就很难得了。一路上师徒二人讲讲谈谈,从多方面丰富了唐僧对经书的理解。在这些方面,唐僧能从八戒、沙僧身上学习的东西就少多了。

例如,在第八十五回,孙悟空提醒唐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叫他不要害怕妖怪,也不要光想着西天那点事,老老实实地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就行了。又如在第三十六回,悟空对唐僧说:“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唐僧听了悟空的话,“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

在第九十三回,唐僧见前面一座高山,感到悚惧,此时,师徒之间进行了一场重要对话:

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哪一日不念,哪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哪里禅和子,听过讲经,哪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哪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第九十三回)

孙悟空看到唐僧的情绪,说唐僧把《心经》给忘了。唐僧不服,说《心经》我天天在念,倒背如流,怎么会忘。显然,唐僧所说的没有忘,是说他记得其中的每一句话,不过是能背诵的意思。悟空说唐僧忘了,是说他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特别是还不能融会贯通,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唐僧反问悟空“你解得吗”,悟空只说“我解得,我解得”,却不再用语言来解释,就是这个意思了。唐僧倒不糊涂,马上明白了悟空的意思。如此一来,他对佛经的理解就又进了一层。 。 想看书来

唐僧的成佛与如来的帝王心术(6)

如来觉得金蝉子这个弟子还是比较有悟性的,不过就是死抠书本,有点教条主义倾向,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有些道理,如来不好说,如来说给他听,他也不一定明白。就这样在西天路上,让他慢慢体会,积累实践经验,再由孙悟空在一边旁敲侧击几句,效果就很好。

另外,孙悟空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那种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变通的处世、灵活的心机都是值得唐僧学习的。唐僧特别缺乏“社会经验与政治经验”,安排他做悟空、八戒、沙僧三人的师父,对唐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极大的锻炼,这对于他以后在官场上混,是很好的启蒙教育。唐僧的性格比较柔弱,在取经过程中吃了这么多苦,对他的性格也是很好的磨炼。如果像上一章说的,孙悟空是太上老君的徒弟,那唐僧的收获就更大了,从此与太上老君一系也扯上了关系,这是未来可以动用的极大资源,是仕途发展的重要助力。

至于安排八戒和沙僧进入取经队伍,则可以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表明这次行动,不完全是为了提拔唐僧和悟空而设的。在对八戒与沙僧的安排上,如来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对八戒的安排是,“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对沙僧的安排是,“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对白龙马的安排是,“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马”。八戒是“职正果”,沙僧却与唐僧、悟空一样,都是“大职正果”,这样,从职称上,沙僧就比八戒高了一级,八戒则与白龙马是一个级别。不过在官职的排名上,八戒又在沙僧之前。因为在《西游记》最后两段:

大众合掌皈依,都念:

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净坛使者菩萨。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第一百回)

中间是唐僧、悟空和观音,最后三人是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这个名单,绝对不是排名不分先后,而是按照职务、资历综合平衡得出来的次序,先后顺序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从这里看,八戒的职务虽与沙僧平级,但排名还是要靠前一点的。

最高明的政治手段,运用于无形。而不是像有些小官那样,在决策会议上,为了用哪个人不用哪个人,争得脸红脖子粗,恨不得拳脚相向。如来当然要为自己欣赏信任的人争取,但如来在争取之前,就充分做好了各方面的铺垫准备工作,到时候,提拔自己中意的人选,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谁也不会觉得他是在任用亲信,而只有赞他会用人的份。更有甚者,如来在镇压孙悟空然后再起用孙悟空的过程中,扩充了自己的势力,挖了玉帝的墙角,却好像是帮了玉帝很大的忙,让玉帝说不出话来。如来的政治手段实在是太强了。

其实做什么事都一样,都有个高下之分,简单粗暴、使用蛮力来争取,则落了下乘。即使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比如为了写出富贵之象,李庆孙的《富贵曲》是,“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夸人有钱,不过是堆金砌玉,几乎要去比较一下谁家的金玉堆得更高,码得更好。这样的人虽然有钱,其实还没有脱离穷者心态,还在为自己银钱之多而惊喜,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晏殊觉得这样的诗十分好笑,根本没有什么富贵气象,就像有点小钱的,天天拿出来炫耀,随时挂在嘴边,而真正有钱的,反而不显山不露水,但人家一看体貌谈吐,就觉得与众不同。晏殊写富贵,不会说金子、玉器之类,而只写“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富贵之象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这体现出来的心态是,对自己的富贵居之不疑,而没有艳羡或炫耀的心情。

做官也一样,有明显的高下之分。老子在《道德经》中把做官者分为四种类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认为最高明的掌权人,百姓只感觉到他的存在;其次,百姓亲近而歌颂他;再次的,百姓畏惧他;更其次的,百姓轻蔑他。让百姓感觉不到自己在被领导,而什么事情就都做好了,这是最高明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不轻易发号施令。功业建立了,事情成功了,人们感觉不出这是他努力、安排、运作的结果,却说是我们自己顺乎自然。老子推崇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顺着人性和自然的规律去行动,做最少的事情却达到最好的政治效果。而不是政令繁杂、人为生事,让下面的人无所适从。同样是收伏孙悟空,可以是大张旗鼓地打打杀杀,也可以像如来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最后还让他心甘情愿地归顺,并自觉地维护体制的利益。如果我们接受老子的这个评判标准,如来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最高明的掌权人”了,相比之下,玉帝的领导水平就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八十一难的玄机(1)

◆八十一难水分多

说起《西游记》,不能不提八十一难,很多人把西天取经的历程,理解为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过程,认为八十一难是师徒四人共同经历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金刚护送取经队伍返回东土大唐的时候,观音听取了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等神仙的汇报,菩萨将“难簿”过目一遍,发现只有八十难,是哪八十难:

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陡涧换马第九难,夜被火烧第十难,失却袈裟十一难,收降八戒十二难,黄风怪阻十三难,请求灵吉十四难,流沙难渡十五难,收得沙僧十六难,四圣显化十七难,五庄观中十八难,难活人参十九难,贬退心猿二十难,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被魔化身二十七难,号山逢怪二十八难,风摄圣僧二十九难,心猿遭害三十难,请圣降妖三十一难,黑河沉没三十二难,搬运车迟三十三难,大赌输赢三十四难,祛道兴僧三十五难,路逢大水三十六难,身落天河三十七难,鱼篮现身三十八难,金兜山遇怪三十九难?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