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众将一齐为我求情,王翦迫于众人求情的压力不敢私自处死我,便当众鞭打卑将一百鞭,这一百鞭对我这把老骨头而言,简直是要我的命。”甘回说着,当众脱去上衣露出道道伤痕让吕不韦看,然后流着眼泪说:“王翦见一百鞭不能打死老臣,又心生一计污陷本将私通楚军,我早已被他打得半死不活,几次昏迷不醒,如何能去向楚军泄密呢?请丞相为卑将作主!”
吕不韦猛地拍一下桌子,向王翦吼道:“王翦,你还有话说?官报私仇,污陷他人,贻误战机。来人,把王翦推出去砍了!”
王翦气急败坏,不顾一切地喊道:“甘回虽然不能亲自向楚报信,但可以派遣亲信之人送信,我已派人查处此事,一定会弄清真相的,我对丞相定罪不服!”甘回见王翦被推出帐外,脸上露出得意的奸笑。
这时,接连有几路探马来报,说五国之师依次退走了。
敌国兵退,应该归功于王翦的功劳,说王翦劳师动众无功而返的罪名则不能成立。众将纷纷为王翦求请。
吕不韦知道王翦在军中的威信,他也不是真的要杀王翦,不过是寻找个机会治一治王翦,让他放明白一些,在丞相与秦王之间作出选择时别选错了人。
吕不韦命人把王翦带回帐中,令他带罪立功,率军追赶逃遁的五国军队。
王翦行前向吕不韦请示说:“卑将的建议仍是断其十指不如伤其一指,与其分兵五路随后追击,不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一国。依我判断,楚赵韩三国的军队早已逃远,魏国的军队也该退回本国了,但蒙骜率军驻在魏国。就当前实力而论,一举攻灭魏国机会尚不成熟,但是魏国的附庸国卫国也派兵攻秦,可以借此机会一举攻占卫国,将魏国的附庸给灭了,给魏国来个杀鸡给猴看,逼魏王投降。”
吕不韦答应了王翦的建议,给他十万精兵追击逃走的卫国军队,并会合蒙骜的大军共同歼灭卫国。
卫国,说叫国其实仅拥濮阳一城之地,国王连“王”的资格都不能称,甚至不如侯的爵位高,称为君,现在的卫主就是卫元君,他是魏安王的女婿,景王的妹夫。现在的卫国已经弱不禁风,但卫国也一度有过自己的辉煌。
卫国的始祖卫康叔,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胞弟。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为年少由周公旦代替成王治理天下,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作乱,周公旦与康叔一起平定了这场叛乱,成王便把武庚的封地赐给康叔,称卫君,定居在黄河与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墟上。康叔接受商纣亡国的教训是因为沉溺于酒色、淫乱和听信妇人之言,因此作《康诰》、《酒诰》、《梓材》告戒自己,封国的百姓从此得到安抚。
康叔之后,卫国的历代君主都谨遵康叔的三篇诰戒勤俭治国,其间虽有数次王位之争,但并没有动摇卫国的根本。孔子及其弟子子路也先后多次到卫国讲学,直到悼公时,晋国权臣韩赵魏三家分晋,卫国才被迫成为魏国附庸。成侯时,卫君主爵位被贬,由“王”降为“侯”,后来由从“侯”贬为“君”。怀君三十年,前往魏朝贡时被魏王囚禁并杀掉,魏王立怀君之弟为君,这就是现在的卫元君。
当王翦大军赶到濮阳城外时,蒙骜也已经攻至魏国的朝歌,两路大军同时兵困卫国,濮阳这个弹丸之地很快就被攻破了。魏国自身难保,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救卫,只能坐视卫国的灭亡。卫国原有的濮阳并入秦国东郡。为了向天下诸侯昭示秦国的宽厚仁义,秦王政也为了表示自己的雄主胸怀,令卫元君及其支属迁到秦国野王县,仍保留宗庙祭祀。
这一年是公元前二四零年,秦王政七年。
吕不韦率大军凯旋归来,秦王政亲自率文武百官迎出东门。嬴政封昌平君为右相的一事早就有人报知吕不韦,他十分清楚嬴政的用意,心中有气却无法说出口,如果为这事对嬴政大加斥责,更加给群臣留下擅权欺君的话柄。吕不韦嘴上不说,心中早已有了对策,哼,你就是封十八丞相也没有用,我仍然让他们有其名无其实,摆个空架子在相位上。
嬴政上前给吕不韦施礼道:,“仲父亲征,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五国望风而溃,如今又灭卫国,为扫平东方诸侯国奏响进军的序曲,仲父辛苦了,受寡人一拜!”
吕不韦心中有气,也不还礼,只是拱拱手冷漠地答道:“仲父不辛苦,为大秦国出生入死也不是头一次了,倒是大王辛苦呀,数日不见提升了那么多官员,够操心的。”
嬴政也不生气,他学会了对付吕不韦的办法,嘻嘻一笑:“寡人这样做全是为仲父的健康着想啊,仲父带病出征令寡人于心不忍,思虑再三,应该恢复武王时的双相体制,提升一名副相为仲父分忧解难,从此仲父便可以少操许多心,多抽些时间静养身体。倘若统一大业进行一半仲父就因操荣过度累垮了身子,何人为我出谋划策呢?”
吕不韦冷哼一声,心道:“只怕大王嫌我死得晚呢,如果我现在就死才合大王的心意呀!”
接下来是副丞相昌平君向吕不韦施礼,吕不韦揶揄道:“多日不见当拭目相看,大王慧眼识英才,恭喜昌平君荣升,今后要请昌平君多多指数!许多军国大事就有劳右相了,我可要清闲清闲啦。”
昌平君对吕不韦的讽刺早有心理准备,也毫不示弱地回敬说:“不才任尚书令时就闲散惯了,承蒙大王不弃掇升右相,只怕闲散的习惯仍然改不了,吕相国想清闲是不可能的。”
“哈哈,既然昌平君有闲散的习惯,我文信侯还真的不能清闲啊,看样子闲与忙是命中注定的,我真羡慕昌平君有这么好的命运。”“因为我听说过悠闲的人长寿,忙碌的人短命,当然乐意清闲啦!”昌平君还击一句气得吕不韦直咬牙,没好气地说:“你也忘了这样一句话:闲也能闲死人!”吕不韦说完转过身不理昌平君。
其他官员一一过来主动向吕不韦施礼问安,大多是说些奉承恭维的话,少数对吕不韦不满的人也强作笑脸说几句客套话。轮到李斯了,吕不韦对嬴政提升李斯为客卿并不意外,更不反对,李斯是他的舍人,提升李斯也算给吕不韦脸上贴金,他也相信李斯不会让他失望,会把所知道的有关嬴政的事及时报告给自己。因此,当李斯给吕不韦问安时,吕不韦和颜悦色地鼓励说:“秦国的许多丞相都是从客卿做起的,如商鞅、张仪、田文、楼、范睢等人,我初入秦也算是先君府上的一名客卿吧,如今年岁渐大,体力不支,在相位上也不会长久,我希望接替我的人是你,你毕竟是我推荐给大王的啊,望你不要辜负我的厚望!”李斯明白吕不韦的心思,这话半是恭维半是引诱,连忙说道:“丞相举荐之情斯没齿不忘,今后诸事还要听丞相差遣,至于相位,斯怎敢存有丝毫奢想,斯自知才浅学疏,恐怕客卿一职都不能胜任呢。文信侯刚刚到达金年,精力正旺,有辞去相位的想法是万万不应该的。秦国统一大业刚刚拉开序幕,丞相就想身退,何人为大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以斯浅见,等到统一大业完成之后,文信才功成身退也不迟啊!”
李斯在文信侯府多年,对吕不韦的心思早已摸得一清二楚,话一出口就句句说到吕不韦心里,让他听了舒心又入耳。
吕不韦微微一笑,额头的皱纹也平坦了许多,略带谦虚的口气说:“李客卿不愧是从我府中走出去的,知我者斯也,孤家就听你的劝导,等到秦国完成统一大业,把大王推上帝王之位后老夫再隐退下来。你好好干,到那时我一定再向大王举荐你接任相位。”“谢丞相!”李斯一揖到地。李斯当面对吕不韦说得优美动听,暗中丝毫也没放松对吕不韦的监视,他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吕不韦嫉妒他的才华压制了他八年,这口怨气一定要出,他已经看出秦王政与吕不韦之间的矛盾,指望踏着吕不韦的身体实现自己出将入相的梦想呢。
李斯利用自己在相府居住多年的有利条件,很快在相府收买了几个眼线,吕不韦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及进报告给秦王政。李斯果然不让嬴政失望,很短的时间内他就把网罗到的人派往各国,他们或以商人的身份,或以流浪艺人的身份,或者到权贵门下做舍人、当佣人,几乎各国都有李斯派出的人,这些人及时把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报告给李斯。为了便于情报传递,李斯专门组织了一批剑客,他们以流浪人的角色负责传送情报,此外,也有一些跨国商人,明处身份是经营买卖,实际上专门传递情报。李斯仍然感到情报传递不快,他发现书上有信鸽传信的记载,便派人饲养信鸽,训练鸽子传递情报。
在李斯的周密布署下,他已经做到了每天足不出户便晓天下事。这天,李斯向嬴政报告说,《吕氏春秋》一书已经编纂完成,吕不韦准备把它悬挂在咸阳城门,向天下悬赏,有能增加或减少一字者,赏给千金,并且把所奖赏的千金同时挂在书的旁边。嬴政听后笑道:“吕不韦也太自信了,寡人就不相信一部几十万字的辉煌巨著真的那么语句精炼到字不得减句不得添的程度,悬挂之日寡人要亲自去看看有没有人上前删改字句。李卿,这本书有你一大半功劳,编写的功力到底如何你最清楚呀?”
李斯知道秦王政对此书一直耿耿于怀,但书中大部分篇章出自自己之手,若把此书贬得一塌糊涂岂不是糟踏自己吗,可又不能说好,想了想说:“为编写此书我确实下了一番功夫,翻阅史料,查对典籍,每写一篇文章都是字斟句酌,此书不是哪一人之功,是相府众多门客多年智慧的结晶。但是,若说此书语句凝炼到不能增删一字的程度那是吹牛,我认为文信侯这样大肆吹捧此书是另有用意的,目的在书外。”
嬴政微微一愣,“哦,另有用意!李卿说说看,到底有何目的?”“大王是否听说过吴起‘偾木赐爵’和商鞅‘移木赏金’的故事?”嬴政点点头,魏文侯时,吴起被任命为西河太守,他待兵如子,令行禁止,信赏明罚。镇守西河之初,秦国有一个烽火亭靠近魏国边界,吴起想拔掉它,但又觉得不值得兴师动众去攻打,便心生一计把一个车辕放在城的北门外,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南门赏给良田十亩。起初人们以为吴起在同士兵开玩笑,认为搬这么一个车辕就能得到十亩良田太容易了,根本不可能。有一人报着试试的心理把车辕搬到南门,果然得到了十亩良田。过不久,吴起又把一担石头放在东门外,下令说:谁若把它挑到西门也赏良田十亩。这次人们争先恐后去挑,吴起又按约定赏给挑者十亩良田。将士们知道吴起言必信行必果,赏罚分明,都愿意为他驱使。吴起下令攻打秦国的烽火台,谁先登上烽火台赏良田百亩授大夫官职。士兵们奋勇向前,仅一个早晨就攻下了烽火台。商鞅到秦国被孝公重用变法新政时,为了取信于民,他也效法吴起的做法,在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于南城外竖起一个木杆,商鞅亲自督坐在木杆旁边宣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黄金十两。众人议论纷纷,有个青年人不顾众人阻拦要把木杆扛到北门,却被一个老者拦住了,认为这事有点蹊跷,要么搬杆的人被杀头,要么就是一场玩笑,传说商纣王时代就有类似的事。商鞅见无人扛杆,又下令把赏金由十两升到五十两。这时,一个中年人冒死试一试,把木杆扛到北门。商鞅乘车来到北门,亲自赏给中年人五十两黄金,还当众把他赞扬一番。消息很快由咸阳传遍全国,众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此后不久,商鞅推行新法得到国人的支持。嬴政问道:“吕不韦效法二人,演出一个‘一字千金’的举动也是为了表明他言必信行必果么?”
李斯摇摇头,“臣以为吕不韦这样做有三个目的,其一,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功绩,有和四公子争胜之意,他是以商人出身效法文人学士的人生追求。立功、立言、立德,在吕不韦看来,他已经做了前二者。其二,吕不韦旨在国人中树立个人的显赫权威,千金诱人,字也容易增删,但无人敢取。如果这两个目的达到了,第三个用意也就顺理成章了。吕不韦编纂此书的出发点除了显名扬声之外,就是用书中见解训导大王,《吕氏春秋》完美无缺到不得增减一字,大王再不接受此书的见解势必引起天下人非议,吕不韦是想从舆论上威逼大王向他俯首听命。”嬴政听完李斯的分析,恼怒地说:“哼,他愈是想露脸扬名,寡人愈是让他疤眼照铜镜自找难看!”果然如李斯探到的情报,没过多久,整个咸阳城轰动起来,《吕氏春秋》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众人争相传说着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承诺。一摞摞书卷悬挂在咸阳东门,每天围观的人数以千计,都站在旁边指指点点议论纷纷。那悬赏金也同时悬挂在书卷旁边,尽管十分诱人却没有一人站出来提出修改意见。一晃多日过去了,仍然没有人出来揭榜领赏。
吕不韦见目的达到,便择定吉日筵请各国文人学士及秦国文武大臣到府上对《吕氏春秋》一书进行鉴赏。众人都清楚吕不韦的用意,谁也不愿意拂了这位权臣的兴致给自己难看,几乎众口一词恭维此书结构严谨,文字精当,语言优美,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涉及面广,堪称当代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宏宏巨著,胜过三坟五典诸子百家之著述。
《吕氏春秋》虽是李斯等门客编著,吕不韦本人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从总体构想到篇章结构设计,包括文字润色。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每部分各分子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命题入手,有例证也有论说,结构整齐划一,内容相互关联,有一整套统一的治国方略,对未来大一统帝国提出了完整的构想。吸收诸子百家之长,摒弃众人之短,总结了三皇五帝以来的为君之道及为臣之理。具体而言:《十二纪》,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每季各有孟、仲、季三纪。纪首即本月的月令。春主生,各篇都谈论养生之道;夏主长,夏季各篇讨论树人、教化等生长壮大之事;秋主收,论述用兵用刑之道,提出用贤胜过用兵的卓越论点;冬主藏,谈论死亡丧葬,由岁寒讲到人的品格和气节。
《八览》,首贤是“有始览”,七篇,论及天地之始任贤、顺民、福祸、治乱等问题;第二贤为“孝行览”八篇,提出孝为行之本,它是做人的原则,也是治国的基础,围绕君子之行始于孝而展开讨论;第三为“慎大览”,八篇,说明为君者在强盛与胜利面前要谨慎,总结出“居安思危”的道理,近似于老子“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辨证思想;第四为“先识览”,八篇,主要辨察事物的道理和方法,从知贤、任贤的角度阐发为君之道;第五是“审分贤”,八篇,这里主要论述为君之道,以耕作、使马为喻,说明君臣各有职分,不能相互逾越;第六是“审应览”,八篇,警告君王要善于察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静制动,倾听臣言,从而驾驭臣子;第七为“离俗览”,八篇,宣扬以理义为本、超世脱俗的高风亮节,要求君主应以超尘脱凡的高士为师;第八为“恃君览”,也是八篇,分析君道产生的原因,证明了君道的合理性,提出因自然灾害的侵袭人必须群居才能抵御自然,正是“群居”成为君道产生的根基。
《六论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