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思想的盛宴 精神的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连人文主义所言的平等的底线都根本算不上。

西方初期人文主义所言之“平等”——乃指人人生来都有权向他或她的国家诉求受教育的权力;从事职业的权力;生病就医的权力;和其他种种社会保障的权力。而这当是国家至高义务。

“五四”运动是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下的一剂猛药。它的功过,此不赘言。然而它是一场夭折了的人文主义的文化启蒙运动,却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呢,军阀割据,烽烟四起,连年内战,“城头变换大王旗”——任何的文化思想,都难弘扬。文化不知何处去,处处空留文化城。

再后来,日寇猖獗,山河破碎……

接着是内战……

文化何曾有过喘息的时候?

而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以服务于阶级斗争的文化为主流文化的阶段,连人道主义也成为文化避之不及的雷区;而“自由”和“平等”,则成为文化所猛烈攻击的“反动”文化思想……

那时,西方诸国之文化,已开始进入后人文时期,即提升资本主义形象的文化建构时期。

如今我们反观中国80年代的种种文化现象,一切正面意义的总和,其实只不过是在做着西方许许多多文化知识分子早就通力而为,并且做得卓有成效的事情。

雨果也罢,安徒生也罢,他们一百七八十年前所启蒙的文化思想,比一百七八十年后的所有中国文化知识分子共同的文化思想成果影响还要深远。

80年代的中国文化思想刚刚显示出些许人文主义的色彩,却招致了两场政治运动的当头棒喝……

我以我眼看来,其后的某些事情,实在也是文化太过受压,思想太过郁闷的结果。

商业文化的时代来了。

时尚文化的时代来了。

娱乐文化的时代来了。

我们现当代文化链环上断缺的一环,依然断缺着……

若问,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乃至下一代的下一代,在商业的时尚的娱乐的文化背景前狂欢之时,谁能告诉我,脚下垫着什么没有?倘有,那“东西”的成色是什么?倘竟没有,我们又该为我们的下一代做点什么?怎么做?

我困惑。

一个国家的当下状态,所反应的必是它此前五十年来,一百年来,两百年来乃至更长时期以来的文化的演进过程和趋势。

我们的文化,端详它半个多世纪里的容貌,在人文主义的思想方面是太稀缺了,而要在极其商业的时尚的娱乐的快餐式的文化时代补上这一课,形同亡羊补牢也。

但那也不能不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指证中国文化之摇篮

我以我眼回顾历史,正观之,侧望之,于是,几乎可以得出一个特别自信的结论——所谓中国文化之相对具体的摇篮,不是中国的别的地方,尤其并不是许多中国人长期以来以为的中国的大都市。不,不是那样。恰恰相反,它乃是中国的小城和古镇,那些千百年来在农村和大城市间星罗棋布的小城和古镇。

仅以现代史一页为例,我们所敬重的众多彪炳史册的文化人物,都曾在中国的小城和古镇留下过童年和少年时期成长的身影。小城和古镇,也都必然地以它们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濡染过他们。开一列脱口而出的名单,那也委实是气象大观。如蔡元培、王国维、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郁达夫、丰子恺、徐志摩、废名、苏曼殊、凌叔华、沈从文、巴金、艾芜、张天翼、丁玲、萧红……

这还没有包括一向在大学执教的更多的文化人土,如朱自清,闻一多们;而且,也没有将画家们、戏剧家们、早期电影先驱者们以及哲学、史学等诸文化学科的学者们加以点数……

我要指出的是——小城和古镇,不单是他们的出生地,也是他们初期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理念的形成地。看他们后来的文化作为,那初期的烙印都是印得很深的。

小城和古镇,有德于他们,因而,也便有德于中国之近代的文化。

摇篮者,盖人之初的梦乡的所在也。大抵,又都有歌声相伴,哪怕是愁苦的,也是歌,必不至于会是吼。通常,也不一向是哀哭。

故我以为,“厚德载物”四字,中国之许许多多的小城和古镇,那也是绝然当之无愧的。它们曾“载”过的不单是物也,更有人也,或曰人物。在他们还没成人物的时候,给他们以可能成为人物的文化营养。

小城和古镇的文化,比作家常菜,是极具风味的那一种,大抵加了各种的佐料腌制过的;比作点心,做法往往是丝毫也不马虎的,程序又往往讲究传统,如糕——很糯口的一种;比作酒,在北方,浓烈,“白干”是也,在南方,绵醇,自然是米酒了。

小城和古镇,于地理位置上,即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只需年景太平,当然也就大得其益于城乡两种文化的滋润了。大都市何以言为大都市,乃因它们与农村文化的脐带终于断了。不断,便大不起来。既已大,便渐生出它自己必备的文化了。一旦必备了,则往往对农村文化侧目而视了。就算也还容纳些个,文化姿态上,难免地已优越着了。而农村文化,于是产生自知之前,敬而远之。小城和古镇却不同,它们与农村在地理位置上的距离一般远不到哪儿去。它们与农村文化始终保持着亲和关系。它们并不想剪断和农村文化之间的脐带,也不以为鄙薄农村文化是明智之举。因为它们自己文化的不少部分,千百年来,早已与农村文化胶着在一起,撕扯不开了。正所谓藕断丝连,用北方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另一方面,小城和古镇,是大都市商业的脚爪最先伸向的地方,因为这比伸入到国外去容易得多,便利得多。大都市的商业的脚爪,不太有可能越过阻隔在它和农村之间的小城和古镇,直接伸向农村并达到获利之目的。它们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不得不与小城和古镇发生较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不得不对后者表现青睐。于是,它们便也将大都市的某些文明带给小城和古镇了。起初是物质的,随之是文化的。比如小城和古镇起先也出现留声机的买卖了,随之便会有人在唱流行歌曲了。而小城和古镇的知识起来了的青年们,他们对于大都市里的文明自然是心向往之的。既向往物质的,更向往文化的。他们对于大都市里的文明的反应是极为敏感的。而只有对事物有敏感反应的人,其头脑里才会有敏感的思想可言。故一个小城和古镇中的知识起来了的青年,他在还没有走向大都市之前,已经是相当有文化思想的人了,比大都市中的知识起来了的青年更有文化思想。因为他们是站在一个特殊的文化立场,即小城和古镇的文化立场;进言之,乃是一种较传统的文化立场来审视大都市文明的。那可能保守,可能偏狭,可能极端,然而,对于文化人格型的青年,立场和观点的自我矫正,只不过是早晚之事。他们有自我矫正的本能和能力。他们一旦成为大都市中人,再反观来自于的小城和古镇,往往又另有一番文化的心得。古老的和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和新潮的文化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发酵,化合,或扬或弃,或守或拒,反映到他们的文化作为方面,便极具个性,便凸显特征。于是使中国的现代现象由而景观纷呈。何况,他们的文化方面的启蒙者,亦即那些小城里的学堂教师和古镇里的私塾先生,又往往是在大都市里谋求过人生的人,载誉还乡也罢,失意归里也罢,总之是领略过大都市的文化的。他们对大都市文化那一种经过反刍了的体会,也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哺予他们所教的学生们。

谈论到他们,于是才谈论到我这一篇短文的自以为的要点,那便是——我以我的眼看来,我们中国之文化历史,上下五千年,从大都市到小城到古镇,原本有一条自然而然形成的链条;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一代又?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