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个性而论,张爱玲倒是与今天的王菲颇为相似,个性十足,不常出现,可是一旦出现便是让人印象深刻。最具冲击力的,当然便是她那一身自傲的行头。或是清朝夹袄配西式遮耳卷发,或是旗袍外边罩件短袄。她像极了一支迷迭香,闻过的人便是再也挥不去这道古香。
胡兰成的侄女青云到了80 多岁还记得张爱玲:“她人不漂亮,鞋子是半只黑半只黄,喜欢穿古朝衣裳,总归跟人家两样子。”华裔女作家於梨华见过张爱玲,她在文章中说:“张爱玲很高,很重视仪表,头发梳得丝毫不乱,浅底洒着竹叶的旗袍更是典雅出色,长颈上系了条红丝巾,可不是胡乱搭在那里,而是巧妙地协调衣服的色泽及颈子的细长。头发则微波式,及肩,由漆黑发夹随意绾住,托住长圆脸盘………我不认为她好看,但她的模样确是独一无二。”
张爱玲自小随母亲习得油画,对色彩的敏感度奠定了她对服装色彩的理念。她认为“色泽的调和用粗浅的看法就是‘对照’与‘和谐’两条路子。简单地说,对照便是红与绿,和谐便是绿与绿。”(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可见张爱玲所谓的“奇装异服”,却是她自己的态度所在。这点可就和名震世界的明星LADY%GAGA 一样了。在服装上有一样的才气,不媚俗、不类同,一种近乎优雅的叛逆。一样的大胆,着穿奇服行走江湖却理所当然的劲头。
每次张爱玲去拜访苏青的公寓都能让整条街为之轰动。张爱玲的倩影不远处一定跟着一群小孩边跑边叫,更别说厅堂深处那一些嗑瓜子的嘴要如何凹成了圆形。当《传奇》的出版校对要张爱玲去印刷厂时,整个印刷厂便因她的到来歇了工,工人们的眼珠子转到张爱玲这里便也再走不了了。张爱玲满足于此,但从不理会,自顾自地如郊外一朵盛开的玫瑰,不会因游人的欣赏而乱了节奏,散了芳华。
张爱玲时常为女性穿着不能出众而愤慨、遗憾,大约是在她心中总觉得,穿得平淡的女人很难能有精彩的人生吧,所以张爱玲的作品中对衣饰的描述,总与其他作家点到为止、达意即止不同。人物的衣着样式、色彩,总能让张爱玲滔滔不绝,仿佛衣着上就附着人的精魂。于是,一笔人性化晕出灵魂的轮廓,承载起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
“她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窄窄的花边………深蓝与白,很有点质朴的味道。她携着一把百格子小遮阳伞。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样,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这是《封锁》中吕宗桢在电车上见到的吴翠远。纯净的色彩、保守的发型,与这个家里的好女儿、学校里的好学生的角色,极为符合。
《沉香屑第一香炉》中“一个娇小格致的西装少妇跨出车来,一身黑,黑草帽檐下垂下绿色的面网,一亮一暗,亮的时候像一颗欲坠未坠的泪珠,暗的时候更像一粒清痣。那面网足有两三码长,像围巾似的兜在肩上,飘飘浮浮。”(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张爱玲用丧气的语言描述梁太太这个黑色调的出场,有些时髦但也有些丧失的气味。那颗欲坠的泪珠的点缀,让我们心头一紧,感觉那似乎在暗暗预示这个角色在这一场中的不幸。
正如张爱玲所说,“衣服是一种需要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衣物总是赤裸地展示着主人的性格,铺陈着人物的命运。
张爱玲的一生颠簸不停, 命运本不是可以于股掌间把玩的凡物。人力不可及的,更多是那些轻飘得无形的轨迹,她便是要把握一切能自主的事情,衣物即是其中一个。
在继母统治下的生活,令张爱玲耿耿于怀。那时的她需得拣后母穿剩下的衣服穿,她清晰地记得那种颜色,那种憎恶与羞耻。自给的生活让她舒坦,随意支配让她安心。对于衣服,她达到了一种发泄的自由自在。
从衣服看张爱玲,一张张旧照片里的红颜已斑驳了颜色。她身上的“奇装异服”却是触手可碰凹凸有致的棱角,是没有言明的私语,仿佛为她一场场内心戏拉上了轻薄的幕布,微风拂过便可以看到舞台上的一角格局。
舞动的年华公寓,午后。
窗外永远是不紧不慢地流动着生活。看不见起点,也无法窥见到终点的端倪。之于窗内的人来说有一种说不出的匆忙。一窗隔着两个世界,打开窗仿佛生的“刺啦”一声,破掉了屋内的静谧。
白皙的手攒动处是隽秀的墨香:
“……她又和一个高大的军官跳波兰舞;他动得很慢,仿佛是着了衣服的死尸,缩着眉和胸,很疲倦地踏着脚。他跳得很吃力的,而她又偏偏以她的美貌和赤裸裸的颈子鼓动他,刺激他;她的眼睛挑拨得燃起火来,她的动作是热情的,他渐渐不行了,举起手向着她,死板得同国王一样。看的人齐声喝彩:‘好呀! 好呀!’但是,渐渐地那高大的军官也兴奋起来了;他慢慢地活泼起来,为她的美丽所克服,跳得异常轻快,而她呢,只是移动她的肩部,狡猾地看着他,仿佛现在她做了王后,他做了她的奴仆。”(契诃夫)张爱玲喜欢这段文字的描写,主角的情感在舞蹈中满溢。较量、征服、深情,一波波深艳的感情层次击撞。怕是此般有血有肉的文字才能触了这个女子冷峻面容后的柔软。
对于交际舞,张爱玲一点也不陌生,甚至可说还有着好感。小时候张爱玲的母亲被父亲气得离了家门,后来父亲便将姨太太领回了家。这位姨太太,被张爱玲叫作姨奶奶。从她到张家开始,她便有了一件事必须做,那便是照看起张爱玲。
对于姨奶奶的照顾,张爱玲有好感的,恐怕就是舞蹈了。姨奶奶时常带着张爱玲到天津着名的舞厅“起士林”去看舞蹈。说是带孩子,其实就是给张爱玲一块齐眉的奶油蛋糕,让她坐在桌边,自己却去舞池尽兴。
蛋糕陪伴着懵懂的小女孩,越发热闹的气氛是不远处舞池中人群的宣泄。很简单的原因,我们就会对某种事物有了好感。洋溢不止的笑容和奶油的香气,在小女孩的记忆中留下一丝一缕,只觉得是很轻快的愉悦。即使张爱玲没有喜欢跳舞,对舞蹈也是不会太反感的。
张爱玲小说中有很多地方提到跳交际舞的场景。小时候的一篇《理想中的理想村》中,山顶山也是有“一所精致的跳舞厅”。她便是默认了舞蹈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张爱玲在《谈舞蹈》中讲,“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也便是有了“浩浩荡荡的国土,而没有山水欢呼拍手的气象,千年万代的静止,想起来是有可怕的”(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苍凉的想法。
张爱玲的年代,旧社会没有远去,新社会还遥不可及,但是却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墙。上海更是个孤岛,漩涡的中心。新旧思想在这里激烈地斗争。
中西方文化很大的纠结点在于女人的地位。张爱玲出身旧式家庭却是早早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作为“职业女性”的她,女人独立平等的思想怕是在潜意识里就有稳稳当当的地位了。
交际舞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是十分之高的,但,舞技好的女人在那个年代怕是都没有得到什么好的名声, 不用说舞厅的舞女,就连是出没各种高级场合的各种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