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书名怪味 作者隳空 > 第36部分(第1页)

第36部分(第1页)

乃社多少有点遗憾。只有邢副书记曾经把右手伸给他,让他用双手捧了一下,他感到非常###,因为这是他一生中握过的最大官员的手。官员们走了以后,他舍不得洗这双手,说是怕把领导的仙气洗掉了。年轻人不屑一顾,笑着打趣他,表爷,你要是把胳膊砍下来,岂不是永远做个纪念了?孙乃社没有理他们,仔细地品味了邢副书记的诗,品了半天说:“这诗是无比的好了,平平仄仄的,只是欠缺一点歌颂道教的味儿。”“静宇”道人说:“怎么没有?这‘盛世’二字就包含进去了,只有盛世,才能修庙嘛。”孙乃社说:“对,对。还是道长的悟性高!”道长把这张纸恭恭敬敬地卷了起来,打算拿下山去,裱糊了以后,挂在显眼的部位,当做镇山之宝。

后来,悟性高的“静宇”道人,经常揣着香火钱到县###部走动,肩上背着的大袋子里,装的是一些黄绢子,上面用红朱砂画满了像朝鲜文字那样的符咒,只有个别领导在场时,他都会神秘地送上一条,说是请领导把这条黄绢子,带在身边或者放在枕头底下,可以驱邪避灾,防小人作祟,保佑他升官发财。这些领导无不欣然地接受,并且真的悄悄地按照他的秘嘱办理,心理上很受安慰。在一些场合下,大家议论起来,都说这个“静宇”道人是个难得的人才。众人拾柴火焰高,“人才”终于当上了县里的政协委员,进入了参政议政的行列。倒是对建庙功劳最大的孙乃社,自从下山以后,得了一场大病,吃了十几服汤药不见回头。孙乃社心里想,八成是自己从山上拿回来的钱是不义之财,神仙不太喜欢,才用这种方式警示他。于是,就要把这些钱如数退还给“静宇”道人,道长说:“这是神仙给你的辛苦费,并不多,没有什么。”孙乃社的心一下子放宽了,这钱当然不用退了,当天就吃下了一大碗饭,病也好了起来。

办在声顶寺里边的马寨小学,因为刘庆河不同意恢复寺院,躲过了一场大劫。可是,家长们纷纷到刘庆河那里告状,说现在的小学越办越不像话,教学质量太差了,村里再不整顿一下,没有人肯送孩子去上学了。

转正(1)

马寨小学确实越办越不像话,自从刘庆立当上了校长后,教学的是清一色转正的民办教师。转正的民办教师,身份虽然变了,仍然是“本地造”。这些老师,离家里很近,都是“一头沉”,女人和孩子们分的责任田,当的是“地主”,教师就要天天回家给他们“扛长工”。一到农忙季节,学校里就会放假,一年四季都有农忙的时候,放假的次数不计其数。甚至不管农忙不农忙,只要哪个老师家里有事儿了,就不去学校上课。没有老师教了,学生们可以到学校外边的小河里摸螃蟹、捞蚂虾、逮小鱼儿,玩足了,玩够了,到岸上背起脏书包回家吃饭。家长以为孩子上学去了,其实,这些孩子不过是在外边玩了一天。这些农村孩子确实比城市里的孩子们幸福,学习的压力不大,一点也不像城市里的孩子,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用迷信人的说法,这些城里的孩子,一定是欠了老师们的“文字债”,才托生到城市,专门写作业还债的。

刘庆立当上民办教师最早,转正却最晚。民办教师是时代的产物,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在生育过剩、生源过剩,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时产生的怪胎。这一大批民办教师,都是从回乡知识青年或乡里多多少少识一些字的人中,由生产大队安排、公社###门备案安###来的。当然,能够当上一个民办教师,没有头脸儿的人,是办不到的。后来,教师队伍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公社教革办安排的是“代课教师”,村干部安排的是“队办教师”,都是依靠关系进来的。

教师队伍的急剧膨胀,让国家负担不起。新进教师队伍的人,还要靠工分吃饭,这就与国家发工资的教师有了差别,分别叫做“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公办教师是发工资、吃商品粮的,每月二十九斤面粉,百分之七十是细米白面,另加半斤香油。民办教师没有工资,只有工分,农业户口,生产队分多少吃多少,分到的红薯论斤称,确实比公办教师的要重得多。教师厕所里的大便,堆小的是公办教师,堆大的一定是民办教师。国家对这一批民办教师,并非不管,每月发给一点补贴。最早的时候,补贴很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儿:“民办教师不简单,仨月发了五钱三。”后来,才逐步涨到每月五、六、七块钱三个档次。有时,在一个学校里,上级拨给了两块钱的工资指标,要求分配给两个人,民办教师们为了这一块钱,争来争去,评来评去,落实到谁的头上,谁都像现在的干部受到提拔重用一样幸福,一年下来,净增十二块钱啊。

当上了“孩子王”的民办教师,在人格上并不低下。在我们乡亲们眼中,民办教师也是“朝廷老子”封过的,能够当上民办教师的,都是一些有学问的人,干的是高尚的工作,比他们风刮日头晒在地里干活儿强得多。这些民办教师出去家访,在许多学生家里,还能够喝到一碗“荷包鸡蛋茶”。刘庆立的女人生二胎孩子的时候,女人心疼他,把自己碗里的红糖鸡蛋拨给他吃,他说啥也不吃这种“荷包蛋”,说自己在学生家里喝“荷包蛋茶”喝伤了,一闻见“荷包蛋”,就觉得有一股子鸡屎味儿。同时,民办教师在学校里,除了工资册子上有较大的差别以外,发备课本子、墨水、蘸笔,每月发一公斤煤油、一条毛巾、一块“洋碱”,都与公办教师是同等的。那时候不抓教学质量,要不然,在这一方面,也一定是同等的。

多种成分教师并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公办、民办、队办和代课教师掺和在一起,分成三六九等,很不好管理。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状况逐步好转,每年都要下拨一定的转正指标,消化掉一批民办教师。这些民办教师从此有了盼头,不仅教学卖力,而且刻苦钻研知识。县城高中的教学质量快速上升,显然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但是,转正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开始时,人人比照条件,有了资格,才可以参加转正考试。考上后,还要在县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两年,颁发中等师范专业毕业文凭。进修的这两年,记工龄,然后才能接受国家分配,与刚刚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一道,当上公办教师。所以,到毕业分配的时候,去教育主管部门参加分配会议的人员,爷是爷孙是孙的,年龄的差距很大。不过,民办教师转正的这个特殊群体,毕竟有家事所累,往往分配得离家里近一些,那些年轻人往往分配到县城或者乡镇工作。

刘庆立上学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学习成绩突出的好学生。当上民办教师后,他一度很满足。因为当教师了,登门说媒的人比其他年轻人多了几倍,择偶的余地大得多。经过反复挑拣,他找了一个漂亮一点的老婆,早早地娶了过来。这女人白天在地里干活是一把好手,到了晚上,在床上折腾,也是一把好手。往往吃罢晚饭,他女人最烦刘庆立备课改作业,早早地把灯强制性地吹了,要刘庆立陪她睡觉,刘庆立当然也乐意这么做。那几年,女人养得白白胖胖的,刘庆立养得黄皮寡瘦的。

是女人都脱不了闹分家的套套儿,一大家子在一起过,必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刘庆立的女人常常抱怨,没有办法补贴自己出了大力的男人,总想分家过小日子。况且刘庆立还有活收入,在一起过,买油买盐,都要有工资的人掏腰包,肯定吃亏。结婚不到两年,就闹分家。于是,这家就分开了,两口子一连生了三个孩子,把刘庆立的才气、志气都生没有了。男人没有了这两种东西,肯定怕老婆。分田到户后,种地比当民办教师强,他老婆叫他往东,他不敢往西,上班时到学校里糊弄一下学生,就得赶紧回到地里干活儿。久而久之,把原来上学时学到的东西几乎全部伴着汗水,输送给了大地。到时兴考试转正的时候,刘庆立的各种条件绰绰有余,就是在参加考试时,卷子摊在桌上,“张飞穿针,大眼儿瞪小眼儿”,卷子中的试题都认得他,他却不认得试题。成绩一公布,离录取分数线总差一大截子。

转正(2)

待民办教师差不多都已经转正以后,国家处理民办教师的遗留问题,对这些年龄偏大、教龄很长的民办教师,一股脑儿全部免试转了正,刘庆立才时来运转,吃上了商品粮。当民办教师时,评职称的条件比公办教师宽松,已经是小教高级职称的刘庆立,当上了公办教师后,上级承认这个职称,第一个月就领到了厚厚的一沓子人民币,让刘庆立激动得流下眼泪,回到家里,和老婆狠狠地撒了一次欢儿。

不久,我们马寨小学校长调走了,乡教办室派不来人员,宣布刘庆立当上了校长。他老婆当上了小学的“第一夫人”后,非常骄傲和自豪,动不动就到学校里指手画脚,惹得老师们相当讨厌。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积极性怎么能够高涨起来?于是,放假就成了学校的家常便饭。甚至有的老师把小学生领到地里,给自己薅草、摘棉花。

是和尚就得撞钟,是老师就得教学,吃着商品粮,领着工资,不上课实在说不过去。可是这些老师,即使上课,也极不认真。有一次,乡教办室的领导下来突击检查,发现我们马寨小学一个老师批改的作文,批语就那么几个字:干净一点的,批了“很对头”,中等的批了“对头”,差劲的作业批了“不对头”,潦草得看不清内容的作业批的是“很不对头”。就这么四个档次,有时候还舍不得批。乡教办室主任极为恼火,当做典型,在全乡教师大会上,狠狠地批评了一通,说“误人子弟”是轻的,批评到痛快处,主任骂开了大街,让全乡教师们无不凛然,教学秩序从此好了好长一段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家境好一点的学生,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外地就读,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坚持在马寨小学里混。好在现在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个个孩子都能够上初中。但也不能说,在刘庆立校长的领导下,我们马寨小学的老师们没有一点“功劳”,他们教出的学生,由于没有了杜小宝那种学习精神,个个质量不高,上到初中时,就非常吃力。混到初中毕业,想方设法出去打工,为南方那片改革开放的热土输送出了大批劳力。有十几个孩子,后来就在孙丙豪小儿子在南方办的工厂里打工,挣了不少钱。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户口(1)

一生聪明不过的元叔,竟办过一件糊涂事儿,就是花了两万四千多块钱,给两个大一点的孩子买了商品粮户口。

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凤姑她二姑从县城突然回到了娘家,给凤姑的爹捎信儿,让她的两个娘家侄子赶紧到县城去给孩子买户口。本来她要两个侄子严格保密,当她的两个侄子匆匆地在寨子里借钱的时候,吞吞吐吐地把借钱的原因说了出去。这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儿,马上在寨子里传开了。再说,经凤姑她二姑说媒到县城的老姑娘们,也闻风而动,很快给娘家带来信息。这个用钱财购买,可以由农业户口摇身一变成为商品粮户口的消息,就像一颗原子弹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快速地一层层地传播到了离全县行政中心最远的地方。

卖户口这个举措,是县里领导们一次重大而又神秘的决策,但不是他们的发明创造。在加快发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举国上下,到处都在日新月异地前进。最能够体现领导政绩的,是解决县城“脏乱差”的局面。而县城要发展,最欠缺的就是建设资金。靠上级划拨、靠银行贷款,都是不现实的,各地都在改革的大潮中,敢闯敢冒,想尽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我们县的主要领导密切注意各地的动向,当外县传来卖户口的消息以后,立即做出了快速反应,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县委书记半夜里把几个主要领导叫起来开会,研究学习外地的这一先进经验。

领导们的信息普遍灵通,大家都已经知道外县在这个敏感问题上已经起步了,吃不准这样做,是正确还是错误。在讨论时,有领导就提醒一把手,户籍制度是个政策性很强的制度,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这样做的结果,要担很大风险。

那个后来在祖师顶写“改革长剑破险关”的邢副书记,当时就想不通,是一个反对派。他辛辣地说,我们抢卖户口,是不是有点像清朝的老佛爷慈禧太后,为了筹措军饷和修造颐和园的经费,卖官鬻爵一样?

成竹在胸的县委书记白了他一眼,打断了他,果断地说,千秋功罪,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机遇这东西,稍纵即逝,如果抓不住,我们将是背负遗憾。这点风险,我来承担,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以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是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一头沉”的干部职工子女的安置问题;二是可以扩充国有企业的职工队伍,打破原有的招工体制,为我们的工商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可以组织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县城建设,我们谁也装不了腰包,犯不了多大错误。我们现在还不能预测,到底能够筹措多大规模的资金,但从外地传来的消息得知,效果肯定不错。先拿出八千个非农业户口指标投石问路,看看实际效果和社会反应,再做进一步的部署。

县委书记敢于拍板,大家自然没有话说。随后又研究了策略问题,这事情毕竟没有上级的红头文件,县里决定也不制定文件,不大肆张扬,只做出口头安排,各位副书记和有关领导,在本战线传达,悄悄地进行。并且决定简化办事程序,县财政局、公安局、粮食局和银行这么四家,联合办公,所收的钱,不能叫做“卖户口”,那太难听了,太直白了。领导们琢磨后,决定把一个户口要一万两千块钱,叫做“城市增容配套费”。收到的钱,粮食、公安两家得小头,财政得大头。而且,在试运营阶段,这八千个农转非指标,只限于“一头沉”的县城干部职工子女,单位必须出具证明才能办理。

消息传出,从县委、县政府两个大院首先开始,正副科级干部带头,科员职工殿后,很快形成了抢购的热潮,八千个指标不到两天告罄。多少年来,城乡差别一直存在,“农转非”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过去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一些农转非指标,有许多条条框框限制,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现在居然花钱可以买到,用不着“开后门儿”了,自然有人愿意拿出全部积蓄,办这一件安置子女的大事儿。

当乡镇的干部知道这件事情时,就有点晚了,很有意见,纷纷抱怨上级不把在乡里工作的干部当人看。不过不晚,县里很快又拨出指标,而且把范围扩大,价格升高,面向社会,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凤姑她二姑以及那些老姑娘们,向娘家人传递消息的开始。

县城以上的大城市,曾经刮起过一股“抢购风”。人们倾其所有,不仅把食盐、糖烟酒、香皂、肥皂、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购买一空,而且高档的电冰箱、洗衣机严重脱销,闹出了一家买了几台洗衣机没有用处,用来盛酱油的笑话。在这次抢购风中,我们马寨的乡亲们无动于衷。可是,买户口却引起了一批人高度重视。元叔非常羡慕那批民办教师吃上了商品粮,一定要为自己的孩子成为非农业户口?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