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文章 > 第2部分(第2页)

第2部分(第2页)

这个七岁的女童,写下的竟然是一个家庭悲剧。这个故事的轮廓到底如何,已无从考究。但在家里所见的龃龉,已经成为女童心里的伤口。她没有呼喊疼痛,也没有明目张胆地寻求爱与宽慰,她只是将那些痛苦记录下来,用稚拙的笔调把它们表达出来。若真能得到一点暖,便能剜去伤痛,然而她得到的只是大人们的惊叹:这么小的女娃,竟然能作小说?

她伏在案前,身子小小的,又伶仃,让人觉得有些凄凉。屋子里真是安静极了,让人感到压迫。她动笔时,笔尖与纸张摩擦发出沙沙的声音,就是这茫茫的寂静中唯一的声响。有时遇见不会写的字,她只能去问厨子。亲人,对幼年的她来说,只代表着血缘,或者说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却无法获得温暖与帮助。

大人们都太忙了。他们忙着端着笑脸,坐在桌子前饮茶,但桌子下却拿着刀在拼杀,互相伤害。

天才的诞生,从来都不是平白无故。一年之后,幼年的张爱玲又写了一篇名叫《快乐村》的故事。故事里, 有一个乌托邦式的村庄………或者说,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男耕女织,没有钩心斗角,一切都活泼而明朗,正如张爱玲所渴求的。她迫切地想要表达,她那无限的想象力,和绵长生活里的伤害,让她做了一个“天才”。

这个极度缺乏爱与关怀的孩子,她将大量的心血灌注在文字的虚渺世界了。也许,那就是她的精神世界,是她梦里的家。在《天才梦》里,她这样写道:“……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厅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 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

不过,这个故事并没有结局。一段时间之后,她忽然对这个乌托邦失去了兴趣。究其缘由,却更加令人感到辛酸:梦境是美好的,但它究竟只是个泡沫,是虚假的,不能带来爱与温暖。沉溺于幻想,也许可以得到暂时的快乐,却无法长久。这是可耻的逃避,是懦弱。即便真实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不堪………但她的确实实在在地在这里存在,她会继续成长,她会拥有自己的日常。

这也许是她最后一份天真的消亡,也是这个有着“天才”之谓的女童,用一种决绝的方法,告诉自己要强大起来,以面对这个五光十色却又寒冷的世界。

然而,即便在文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天赋,八岁的张爱玲仍然没有将自己未来的道路定格在“文学”上。她也喜欢绘画与音乐,甚至打算从二者中挑出一个作为终身事业。绘画,能将自己的内心直观地表现出来,它看起来更加容易获得观众;而音乐则是抽象的,它能够更加直接地与灵魂沟通。

当女童正在踌躇的时候,她偶尔看了一部与贫困画家相关的影片。在这之后,她果断地决定,要做一个钢琴家。或许有些嘲讽,九岁的孩子,就知道趋利避害,一切从现实出发。但这就是张爱玲,从来不避讳“拜金”的张爱玲。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女童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钢琴上。

贫困的画家,在街角为人写生,只为了赚取一点零钱,用以果腹。寒风与酷暑,都必须承受。然而钢琴家,却能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弹奏出优雅的音乐。这是一幅明亮的画面,让女童感到沉醉。

坐在钢琴前弹琴,是一件有姿态的事情。微微阖眼,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跳跃,八个音符在脑海里盘旋,如同不同的小人着了艳丽的衣衫舞蹈。

即便张爱玲最终并没有成为画家抑或钢琴家,但那些绚烂的画面与流泻的音乐,已在她生命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她偏爱用一些明亮的色彩,也会用铿锵的字眼。这是童年梦想的延续,它们虽然破碎了,却留下魂魄,化成文字,留下蛛丝马迹,让人能见到她有着“天才”之誉的童年的一角。

在那些已经不清晰的旧年华里, 女童一个人写着自己的故事,画着自己的画,弹着自己的钢琴。即便没有观众,满身的寂寥,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姿态。她是“天才”。她一心一意,要寻找一个办法表达,让人们看到她在寻求着什么,她受到过怎样的伤害。

她仰起自己的下颚,姿态有些傲慢,让人感到不可亲近。如同一个独自站在舞台上的芭蕾舞者,一束极淡的光芒照在她身上,呈现带着些蓝的冷色调。她抬起手臂,伸长腿,摆出一个又一个的姿态。

她是一个孤独的舞者。

过早地窥透世事,让她变得沉默。“天才”之名,让她与普通孩子之间有了明确的划分。也许她也想要娇痴无知的童年,但她是“天才”,注定要不同于常人。“天才”闪烁着灼目光芒的文字下面,似乎写着一条灰暗的批注………寂寥。

她说:“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 听苏格兰兵吹风笛(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顶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

“天才”让张爱玲能够感受、读懂艰涩的书本,听明白阳春白雪的音乐,从抽象的画作里看出快乐与悲伤。然而,“天才”却剥夺了她的交流能力,剥夺了她最基本的生活常识。

寻常的生活对她来说,变得格外艰难。补袜子、削苹果,她都无法自己完成。而在人多的地方,她感到自己如同被放在一个围满看客的台上,强烈的光线笼罩着她,这让她感到羞耻,无所适从。这是“天才” 带来的副作用, 这是光彩照人的天才梦隐藏于最深处的暗影。

生活总是残缺的,它不完满。它会带来许多快乐,与之相应的也有无数悲伤。对于常人来说,眼泪总有一天会干涸,伤口也会结痂、脱落,平滑上路。再大的坎也能过去,只要不断地降低痛觉感受程度,就可以麻木,就可以面不改色地攀过去,不怕低下头来哀求,不怕栽了跟头。

但对张爱玲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她是不同于常人的“天才”,她无法忘记痛苦,即便她不表现,她也将它们放在心中。它们不会消失,它们会不断地生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她流泪,让她无所适从。

对这个世界,她表现出了极大的不信任。她太害怕………害怕受到伤害。于是,她将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开来,彻彻底底地,做一个孤独的天才。

这位出生没落贵族家庭的女孩,凭着渊博的家学,从小就与文学结了缘。她三岁会背唐诗,七岁懂写小说,“从九岁时就开始向编辑先生进攻”。(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中学时,她就在校刊《国光》上发表了一系列习作:小说《牛》、《霸王别姬》,散文《迟暮》、《秋雨》和一些评论文章。遣词造句,老练圆通,令她在中学时就小有名气,才情初露端倪。

幼时的天才梦实现了,正如前面所说,张爱玲的生活到底是不完满的。层出不穷的痛苦,“天才”之谓不但不能解决,还会再填上更重的伤口。“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这是张爱玲1940 年在《西风》杂志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天才梦》里的一段告白,有些俏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