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们决定,二者结合,墙仍用土坯砌,顶上则盖瓦。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脱离群众,又能起到打万年桩的效果。如果完全用当地的材料建房,就有了明显的可比性,那样反倒不好。
经仔细观察,老陶发现泥墙自有它的好处。冬暖夏凉,外面披挂着草帘子,可遮挡雨水,也还算结实。草顶就不行了,颜色逐年灰暗不说,每过几年还得翻新一次。
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老陶家准备采用的支架桁条,不是木头的,而是钢筋水泥浇注成的。这一点上,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老陶打万年桩的思想。即使多年以后土墙倒塌、瓦顶离析,那水泥桁条也将永远存在。水泥桁条隐藏在泥墙瓦顶之间,不易被人察觉,也像老陶打万年桩的想法一样,不为人知。
采用水泥桁条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屋脊看上去非常的平直。这对于住了一年屋脊弯曲的牛屋的老陶家人而言,不无重要。老陶为此兴奋不已,他想:即使是小墩口代销店的那几栋青砖瓦房的桁条也不过是木头的!
其他的下放干部建房,并没有准备采用水泥桁条的。因为这种由夹板螺钉固定的水泥桁条,虽经有关部门反复推荐,但毕竟超出常规,让人心里不踏实。知道这些以后,老陶就更加得意了,甚至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进而想到:即使在南京,他们家原先住的那栋三层居民楼,其支架结构也还是木头的。
水泥桁条绝对是新生事物,在这穷乡僻壤、落后的农村老陶一家不禁赶了一回时髦。有了这样的认识,再让老陶在建房时放弃使用水泥桁就绝无可能了。
新屋的宅基选在牛屋旁边,和牛屋在同一个园子里。
上文说到,三余人的房子都建在小河环绕的园子里,因此无须北方农村那样的院墙。小河便是院墙、界沟,将家家户户隔开,又将家家户户连接在一起。三余人的园子彼此相邻,南面有一个桥口,通向村道。老陶家牛屋所在的园子则在村东,村道的南面,因此桥口在北面,也就是屋后。
说到园子,不仅三余人的房子建在园子里,园子也是一个基本而普遍的地理概念,所有有河道四面环绕的田块都称为园子,无论那里有没有房子或是住家。生产队的晒场在一个园子里,大队部和三余小学也分别在一个园子里。更多的园子里没有房子,只是田地。园子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有一亩左右的适合于住家的园子,也有一二十亩,甚至二三十亩的大园子。
老陶家牛屋所在的园子有七八亩大小,牛屋建在北面靠东的地方,仅占了园子的一个很小的角落。刨去牛屋和以前作为晒场的空地,园子的绝大部分是种着庄稼的农田。从中辟出一块地方盖房子,当然是不成问题的。
园子(3)
牛屋位于桥口以东,老陶家选择盖新屋的宅基则在桥口西面。将建的房子和牛屋一样,是朝南的,但与牛屋不在一排,而是向前(或向南)挪了二三十米。建成后的房子,屋后到桥口和北面的河沟之间将有一大块空地。而牛屋则几乎是盖在河边上的。
老陶计划中的园子西北两面是小河,东面,将挖一条干沟,沟边种上刺槐。刺槐生长迅速,满身是刺,可作为天然的篱笆,用以和东边的牛屋隔开。南面,扣除划分给他们家的自留地,就是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农田了。整个园子约有八分多地(刨去盖房的宅基地)。
老陶计划中的园子不能算是真正的园子。它是园子中的园子,只不过是生产队为老陶家划定的私人区域。进出园子仍得走原先住牛屋时所走的桥口。这的确是一件无奈的事。
3
秋收以后,老陶家的房子开始动工了。
由余队长率领,队上来了十几个精壮劳力。老陶家新屋的地基垒得尤其高,夯得尤其结实,完全符合老陶打万年桩的要求。沉重的水泥桁条和青色的大瓦片也从县城里运到了,卸在牛屋门前的空地上,显得十分的扎眼。由于这不是一般的房子,三余的工匠无法胜任有关的工艺,老陶特地请来了十三队的小董。此人也是从南京下放来三余的,下放前是南京一家建筑单位的二级瓦工。小董是工人,而非干部,这类下放人员被称作下放户。有关下放户的情况我下面再说。
随水泥桁条和瓦片运来的还有两百块青砖,老陶计划在大门两侧砌两个砖头“门楼”。这样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不过是标榜而已,标榜他们家的房子明显的与众不同。老陶认为,光是屋顶上的瓦片和水泥桁条的构架还远远不够,得有一个明确的标志,说明他的审美以及打万年桩的信心。
小董负责砌两个青砖门楼。他将门楼砌得歪歪倒倒、摇摇欲坠,返工多次后还是不能把门楼砌得很直,最后还是三余砌土坯的高手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老陶心中不悦,向家里人抱怨小董太无能了,也不知道他的二级瓦工是怎么混到手的。一面又感叹三余人聪明,到底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小董本人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在南京时砌几块砖头自然是不在话下。他一会儿说没有合适称手的工具,一会儿又说一年多不干瓦工,手生了。在老陶明显的不满和三余人的嘲笑声中,小董不禁面红耳赤,越发地笨手笨脚起来。直到给水泥桁条上夹板时才显出了小董的作用。
那水泥桁条的一端预留了四个圆孔,与之配套的夹板上也有四个圆孔。上梁时须将桁条上的圆孔对齐,一面放一块夹板,然后插入一根粗大的螺钉,再用螺帽旋紧。三余人从未见过螺钉之类的东西,自然不知道怎么对付。这不比砖头和土坯,品质不同,但砌法是一样的。小董自然见识过螺钉,年轻力壮,手劲又大,三下五下就将螺帽旋紧了,直到紧得不能再紧,想卸下来都不可能。老陶终于欣慰地笑了。
上瓦的活也只有小董能干。他蹲在房顶上,用锤子钉着绊住瓦片的小钉子,动作虽不免笨拙,但却是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天气晴朗,没有丝毫落雨的迹象,盖好后的房顶会不会漏雨暂时还不得而知。
剩下的工艺和材料则基本上是三余特色了。他们在土坯墙外糊了三层稀泥,然后围上草帘子。室内,则糊了四层稀泥,最后一遍是石灰。关于石灰还有一个笑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园子(4)
苏群去小墩口的代销店里买石灰,对方说没有。她指着院子里堆得像座小山似的“石灰”说:“明明有石灰,为什么你不肯卖给我?”会计(三余人对售货员的尊称)闻言大笑。原来那根本不是什么石灰,而是磷肥。老陶家抹墙的石灰最后还是从县城里买回来的。
三余人虽然从未使用过石灰,但明白工艺和抹泥巴是一样的。村上的抹泥高手把石灰当成稀泥将老陶家的新屋抹了个通体透亮。
新屋被隔成四间。房间之间的隔墙是用向日葵的秆子做的,外面糊上泥巴,泥巴外抹了一层石灰。这样做成的墙既薄又平。房子的顶棚上则铺了淡黄色的望席,吊吊灰的祸患被从此杜绝。
正屋的西边另盖了一间专门的锅屋,门向东而开,其工艺材料与三余的房子完全相同。锅屋泥墙草顶,房顶上竖起了一截两尺来高的烟囱。锅屋里砌了灶台,分别支了三掌、六掌两口大铁锅。两口铁锅之间有一个圆洞,放入一个做得十分粗糙的瓦罐,三余人称为汤罐。汤罐用以盛水,利用烧锅时的余热加温。当然,在灶台的外侧紧靠着灶台,少不了一只木头做的风箱。在锅屋与正屋之间有一条密封的走道,有一米多长。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