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真实的大清历史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这还属于正常范畴,更有甚者还把二者的较量,上升为一场国家统一与分裂相争的层面上来,就未免有点滑稽可笑、霸王硬上弓了。

先说大乱缘起,康熙才是真正的肇事者,是他先挑的事,跟着吴三桂也不是善茬,结果二人一拍即合,前者拟了初稿,后者润色修订,最后大乱倡议书正式出炉,所以要打起板来也应各打五十呀。

再说性质,也很难讲谁就一定代表正义。不可否认的是,满洲人作为异族,入关夺了天下,不过才三十年,大陆抗清之火熄灭更是早在九年之前,何况郑氏家族至今还孤悬海外,着华夏衣冠,不忘反清复明呢。

这种大背景下,吴三桂高举民族复兴大旗,动机肯定不纯,但若真的获胜,结果还不是一样?要不然,华夏大地群起响应的,为啥大都是汉人?

如果非要说康熙是对的,不等于说南明抗清是分裂行为,李定国、郑成功也是分裂主义者了吗?想来这价值观应该不会变化得这么快,九年就天翻地覆了?

所以还是不要给他们定性为好,双方谁都不代表正义,这样也许更合情理些。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清越来越融入进来,名正言顺成为大中华的代表,则是以后的事了。

历史就是历史,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如果一味地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它,岂不大乱,搞得不知所以然?比如欧洲逐渐朝着一个国家的方向迈进,真到实现的那一天,法国的圣女贞德就不是民族英雄了?

这里没有贬康抬吴的意思,因为抛开民族大义不谈,在这场大乱中,仅就一般民众生存来说,两人都是一样的,都是造成他们又一次陷入痛苦灾难的罪魁祸首。唉,他们过上安稳的日子没多久呀,心里怎能没有一肚子怨言?

三桂?你捣什么乱呀?干吗要用咱老百姓的痛苦与灾难,去换取你一己之私?真是三姓家奴?也罢也罢,反正你也败了,结局也够惨了,骂名也够大了,咱就不和你多计较了。

康熙?到要多说道说道你,身为一国之领袖,说话做事哪能任着性子来,这下可好,挑起了这么一场大灾难!咱老百姓命苦,受点罪也就算了,反正也没处申冤,可你差点让你的民族丢了天下,这罪过可就大了,还把好不容易走上稳定发展道路的国家,又重新拉回到你老爸那个时候,甚至还不如。你说,你这二十年是不是白干了?

好多好多帝王,一生坐这位子还没你浪费的时间多。唉,你也就是长命,再凭个年龄小当政,干了六十一年,得以机会收了一箩筐,否则,以头二十年来算,平庸者甚至罪人者都将与你为伍了,这后世的声名肯定好不了哪去!

只是这千年一帝,怎会如此惨淡地告别历史舞台?单说这次大乱,如此危亡之际,他都能挺过来,去迎接后四十年的繁华似锦,着实非同凡响,不愧大帝名号啊。

至于如何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论起功劳来,作为最高领袖,康熙自应算上一份,这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作用究竟有多大?

有人说他神武盖世,《圣祖实录》之类更是极尽阿谀吹捧之能事。大到整个战略部署,小到每一场战役,甚至战役的细微处,无不是在康大帝的运筹帷幄下搞定的,虽然他没有亲临过前线,参加过一场战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战后简要来回顾(下)(1)

康熙能够制服三藩,归根结底还是实力使然。满洲人入关夺取天下,至今不过三十年,大清消灭南明基本完成雄伟帝国的构建,也才短短十年光景。常理上讲,那股勃兴之气不可能这么快消失的,且会进入一个走向成熟发展的大阶段。大乱之前的康熙时代,帝国就是按这个路子走来的。

这样的发展态势,加之已占据天下的优势,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等集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实力至为惊人也,更是三藩尤其是吴三桂的云贵,远远不能相比的。

帝国统治稳固,政权基础牢靠,尤其在北方,三十年前就已占领。后来大乱初起时,北方虽有零星谋叛,但很快便趋于稳定,总体是经得住考验的,河南、山东竟还一点事都没有呢。当然,这也与吴三桂没有北进有关。

其实民众就是民众,大道理只能讲讲,一般人还是愿意在家里老老实实呆着的,揭竿而起哪有那么容易?干不好是要杀头的!而对那些既得利益者,已成为大清帝国统治阶层成员的文臣武将们,更是如此。

也许内心有点不甘心,但毕竟生活在这种看起来已具备完整稳固体系的统治下,谁敢打破之?尤其领头者,那可是需要极大勇气与胆量的!所以说要乘势而起,如果没有很好的氛围烘托,谁敢先带这个头?除非你吴三桂打过来了。

再看军队,昔日的东亚巨无霸满洲铁骑虽已无复当年之勇,但告别战争时间也不长,再退化再腐朽,实力依然强劲,仍是帝国的基石。广大绿营虽说分化瓦解了一批,可担当帝国保卫者的依然众多(谁让咱汉人多呢),而且战争后期表现得还不错。

单说西北,打败王辅臣的中坚力量就是被称为“河西三汉将”的张勇、王进宝和赵良栋,个个顶呱呱,并全面贯彻落实了康大帝“以汉攻汉”的方针。

面对这样一个大帝国,吴三桂实力不可谓不强,有经营十几年的云贵为依托,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为保障。人才不可谓不多,一班文臣武将,皆是一时之选,且自己也是疆场上立马横刀几十年的人,武功应比真实的康熙强多了。人心也不可谓不齐,一帮铁杆成员,就是后来局势江河日下了,对吴家也是赤胆忠心的。

不过这一切与人家一PK,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吴三桂要想取胜,很明显惟有趁着康熙不备,帝国的综合优势还未来得及展现时,赶紧打他个措手不及,并不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凭着兵精将勇,一鼓作气才行。

可惜吴三桂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在长江边饮马后,竟停下了,不思进取了,想划江而治了,结果美好的愿望没实现,却让康熙缓过劲来,调整准备好后,掉转头来打。从此,吴三桂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只能向着败亡的道路,无可奈何地走下去也。

吴三桂为啥不过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做的决定,自然要对以后的失败承担首责。能在相对劣势中,发挥自己最大优势,以弱胜强,领袖的作用至为关键。吴三桂恰于此时,也证明了他还差得太远,根本就不是一个成大事之人。

其实他当时不过江,乘势东进打下南京,占据江淮,再与耿精忠南北夹击,把江浙这一片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拿过来,作为日后的依托,可比云贵强多了;同时也给清廷一个更加沉重的打击,毕竟帝国财政实有赖于此。此消彼长,再打相持战,康熙可就没那么多便宜可占喽。 。。

战后简要来回顾(下)(2)

还有一点,就是团结问题,也十分重要。虽说吴三桂是核心主力,战争胜败的关键在自家人的努力,但一个好汉三个帮,若响应者不仅众,而且还能拧成一股绳,力量岂不更强,岂不更有赢的希望?

可惜,各个战场的反清武装表面上团结在吴三桂的旗帜下,实际上却都是各自为战,只顾自家利益,没有全局观念,说是一盘散沙丝毫不为过。

吴三桂本人作为盟主,自然想有以他为核心的团结了,也在努力去做,但收效甚微。湖南主战场外的另两大战场,西北王辅臣与东南耿精忠,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与其说是老吴的左膀右臂,不如说是独立的小王国。

王辅臣可能还有反心不坚在内,以致后来处境日益艰难,却宁愿守在平凉被清军包围,也不愿南下与吴军会合。

而耿精忠更是搞笑,明明是他邀请台湾郑经派军过来帮忙的,却因双方利益纠纷,很快又闹翻了脸,以至耿后来在与清军作战的同时,还要防着郑军的袭击。另外,他在福建俨然自成一体,如果反清胜了,吴三桂说不定还要与他来一场统一战呢。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