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汴京是什么意思?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是活得不耐烦了!

但烦闷情绪偶尔消散之际,赵顼心里了如明镜:这些老臣、谏官是杀不得的,太祖皇帝遗诏有不杀大臣的祖制,自己也不愿作残忍的暴君。何况对王安石也是大意不得的。这些谏官的参奏,几乎全是弹劾“制置三司条例司”侵权。权在王安石手中,谏官们似乎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是啊,朕也不愿在可见的将来,造成一种“尾大难掉”的局面。

怎么办呢?赵顼左右权衡,忽然想起“忠耿刚直”的司马光和“才华横溢”的苏轼。何不召这二人进宫,询问朝政,以了解群言沸腾的真象?司马光已经有半年不预朝政了,苏轼也有三个月没有谈论政事了,这两个局外之人,是如何看待眼前大势的呢?

为了避免王安石和老臣、御史、谏官们的猜疑,赵顼把召见的地点定在这清静的琼林苑。自己三个月来够紧张劳累了,也该到此散散心。

他撇开随行的后妃、宫女、太监和护卫的干扰,独自登上三送三层的舒心楼。站在廊檐之下,望着苑内的奇花异卉与苑外金明池上的片片渔帆,年轻的赵顼感叹自然之奥秘和世间之欢愉。他不禁低声吟出:“居之宫廷如囚,行之宫外如燕,情回趣异啊……”

中年宦值捧着茶盘轻步走近几案,把茶盘轻轻放在案上。轻微的响声惊动了赵顼,他回头向宦值一瞥,忽然想起苏轼即将来到这琼林苑,心情蓦地紧缩了。帝王的矜持和自尊使他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念头:要有准备地去对待这位名震京师、才华盖世的晋见者,即使不能征服他,也要使他不敢轻视自己。赵顼不再欣赏眼前景色,而是急遽地转动心机,思索着与苏轼答对的话题……

午时正点,苏轼在宦值引导下,登上了高耸的舒心楼。

苏轼抬头一看,廊檐中央,藤椅竹几之旁,站着一位凭栏远眺的年轻人、此人必定是皇上了。他的心儿“蓬蓬”跳动,脚步在刹那间迟疑了片刻,又疾步向前走去。

皇帝赵顼转过身来,微笑着目迎苏轼。

赵顼是第一次见到苏轼。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四川人洒脱而不似王安石那般狂放,也不似司马光那样的古板,神情举止上漾溢一派文人气韵。如果说王安石似古之商鞅,司马光似古之郑玄,苏轼呢?也许如同汉之贾谊、唐之李白了。这种人也许是令人愉快的。

苏轼也是第一次晋见皇帝赵顼,几步之间的凝目打量,迅速也在心底形成一种看法:这是个早熟的皇帝,虽说脸上的稚气还没有褪尽,但稚气中跳跃着刚烈之色;神情是谦和的,但谦和中流露出勃勃雄心;目光是锐利的,但锐利中含有帝王特有的猜疑。王安石没有看错,他也许就是大宋的中兴之主。

苏轼走近,赵顼跨步迎上,笑着说:“先生才气横溢,名震京师,朕在颖府时即闻‘三苏’之名。今日琼林苑相见,释朕久愿,高兴至极。”

苏轼跪倒叩奏:“臣苏轼蒙圣上见爱,惶恐感激。臣敬祝圣上万岁,万万岁!”

苏轼对商鞅的评论,是简练生动的,但也是粗浅应景的。可年轻皇帝听得特别认真,觉得十分舒心。他的心头突然浮起王安石的影子:王安石一向以商鞅自誉,前几天又写了一首颂扬商鞅的诗,颇有自得之意。王安石,你真的要成为今天的商鞅吗?他微微一笑,接着苏轼的话说:“朕记得有一首关于商鞅的诗,请先生评论指教”。说完,诵出诗句: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皇帝赵顼诵毕,凝国注视着苏轼。

苏轼当然知道,这首诗是依据商鞅“变法”开始时,在咸阳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大木,宣布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果然有人这样做了,商鞅即赏金五十这样一段故事引伸的。其诗有理无文,犯有届时文坛上以诗说理的通病,平庸之作而已。但苏轼以为此诗出于皇帝之手,诗中又有“今人未可非商鞅”之句,心头一惊,冷汗涌出,神情惶恐地说:“臣不敢非议商君,适才所语,狂言而已……”

赵顼大笑,朗声说:“这首诗不是朕写的,朕也不会写诗。‘今天未可非商鞅’之句大武断了,商鞅为什么不能‘非’?贾谊可‘非’,商鞅亦可‘非’!先生刚才的‘非议’不是很有见地吗?朕赞成先生的看法。”

苏轼以手拭汗,急急说:“圣上英明,臣领教。”

赵顼站起,挽苏轼手臂凭栏远眺,十分信任地说:“朕决意‘变法’,以除国家积贫积弱之弊。现朝臣沸扬,人言洋洋,先生判官告院,当为朕深思治乱,无须顾虑,朕之过失,也可指陈。”

凉风一吹,苏轼突然想起弟弟子由的叮咛,悔恨自己刚才口无遮拦、高谈阔论、一副骚人酸态,决计不再多嘴了。但看到皇上此刻焦虑的神情,又觉得不置一词对不起皇上,对不起今日的君臣相会,也有违为臣之道。于是他把自己三个月来积在心底的纷乱想法,浓缩为几句简短的谏言,说了出来:“圣上恕臣直言,今日之弊,是圣上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入太锐。乞圣上深思。”

赵顼凝神沉思。

这时,宦值走近,向皇帝禀奏:“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司马光奉诏晋见。”

赵顼神情不移,从容下旨:“楼高风大,老人不耐吹打,着令司马光在楼下客厅等候。”

宦值奉旨离去。

苏轼知道该是离开的时候了,司马光被召见,预示着朝政可能出现新的变动。他望着仍在沉思的皇帝跪倒拜辞:“臣苏轼告退。”

赵顼舒了一口气,双手抚着苏轼,感情诚挚地说:“‘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入太锐’,简略而明了!先生三言,朕当深思。”

苏轼是个重感情的人。他望着年轻的皇上,泪花朦朦了。

篇八 王安石书房 福宁殿

琼林苑召见的秘密,加剧了朝臣们的胡乱度测 猜疑也悄悄渗进了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三者之间的友情

皇上在琼林苑召见苏轼、司马光的消息、在当天晚上就传遍了二府、三司。官场宦海腾起的风波,在这个晚上突然打了一个回旋,急剧地向相反方向卷去。“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官员和御史台、谏院官员的心情来了一个颠倒,喜悦和焦虑换了一个位置。

第二天清晨,知开封府吕公著和谏官刘琦、钱(岂页)、孙昌龄等奔走相告,聚集议商,四出打听,企图摸清苏轼、司马光参奏的具体内容和当时皇上的反应,以便确定他们再次上表抗争的言词。吕公著找到同修起居注孙觉询问,孙觉茫然不知。

宋朝中期,修注官记录皇帝言行,除朝会、经筵、行幸从其出入作简略记录外,主要有三种办法,一是直录皇帝言行。即皇帝在后殿阅事,在前殿视朝,允许修注官侍立作记。二是臣僚录报帝语。即皇帝召见臣僚议事,不允许修注官参加,召见次日,由臣僚告知修注官或由臣僚录记“圣语”封报起居院。三是百司供报修注事件。五日一报、十日一报,一个月报,其内容为进贡谢辞、游幸宴会、赐赏恩泽、风俗善恶、风云气候、奇异物事等。

同修起居注孙觉,也许是出于必须执行第二种录报方法,便答应了吕公著的请求,立即奔往苏府询问。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