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此时的后周占据的凤翔(今宝鸡市)也好,还是三国时期的陈仓也罢,都是不同时期扼守陈仓道的最后一道关卡。
此处若失,则从蜀地出川的军队将可肆意纵横关中平原,再无险要可守。
关中若失,中原震动,开封危亦。
再回过头来看凤、秦、成、阶四州,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他们对以凤翔为终点的陈仓道形成了纵深屏障。
尤其是地势最为紧要的凤州,基本上可以说是和凤翔互为唇齿。
正因如此,柴荣才要借着民心可用的良机,一举拿下四州之地,抢下地理优势,拓展对后蜀的防御纵深。
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对南唐用兵之时,对与后蜀接壤的西南防线感到放心。
做出决策后,柴荣开始调兵。
尽管四州之地重要,但后蜀的实力还真没让柴荣瞧得上眼。
他派出了宣徽使向训,率领少部分禁军,汇同当地的凤翔节度使王景,一起进攻。
当年五月,后周出兵。
前期进展顺利,不费吹灰之力就拔掉了蜀军8座营寨。自告奋勇请缨前线的后蜀主将被吓破了胆,孤身跑回成都,被蜀主孟昶斩首。
六月,经过调整的蜀军再与周军交战。但是此次占有主场地利的蜀军却击败了周军,甚至还俘虏了后周一名州刺史级别的将领。
双方由此形成拉锯,蜀主孟昶赶忙命人联络北汉和南唐,想要夹击后周。
拉锯战持续到七月,后周开始出现粮草转运困难。朝中不少大臣纷纷建议柴荣退兵。
柴荣此时也陷入了两难之中:
继续进攻,确实没把握,而且一旦真的打成了拉锯战,那就会消耗过多资源,从而影响整体战略;
可若是就这么放弃,无论是考虑到这次的时机还是自己的性格,都属实难以甘心;
思来想去,他最终决定派个人到前线调研战况,然后再做决策。
然而,人选却不容易找。
首先,这个人要有一定分量,不然朝堂上不会把他的判断当回事;
其次,这个人要懂军事,否则做出的判断就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最后,这个人还要没有派系、绝对忠诚。撤兵与否看似是军事,实际涉及到了国家今后大决策的方向。
不同派别,有不同的意见。柴荣需要的是,他派出去的那个人不受这些派系的影响,只对皇帝忠诚负责。
但是柴荣你也不能光想着这个人选好不好找,你还得琢磨琢磨这个活儿有没有人接才是。
因为无论对谁,这个活儿都属实不好干。调研回来后向皇帝提出建议,左右都有隐患:
你说撤兵,皇帝肯定不高兴。将来没准那天又想起来这件事,说你当年误导了国家,找个理由收拾你。
你说不撤兵、接着打。
好,即便你的判断是对的,这仗能打赢。但战争这种事,万一出了点意外,导致最后没打赢或者费了很大劲才打赢,那你就完了。
那些主张撤兵的大臣可算是找到出气筒了,海一般的吐沫星子会朝着你这个误国之人席卷而来。
到那时,即便当初是皇帝最后拍的板要接着打,但面对这些汹汹民意,皇帝大概率也可能把你推出去挡枪。
人选不好找,活儿还不愿接。这件事远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柴荣思索一番之后,终于想到一个人。
赵匡胤!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