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乐文小说网>故国之情是什么意思 > 第24部分(第1页)

第24部分(第1页)

学习,只身回到中国。他回国是为了找个寺庙,重新闭关修禅,他选中了广州白云山上的菖蒲寺,这座寺庙建于宋代,苏曼殊幼年做小沙弥的时候也来过这里,这会他决定就在寺中留下来。白云山菖蒲涧前有小楼三楹,朝云推窗,暮雨卷帘,在苏曼殊眼中,环境如此怡人,绝对是最适合修炼的地方。到了深秋,苏曼殊在宁静的山林中走着,发现石亭前有三卷《澹归和尚诗词》的手抄本,澹归法师文采风流,让苏曼殊获益良多。可是渐渐苏曼殊觉得这个寺庙又不适合自己了,他发现庙中的僧人生活并不正规,住持也长期住在羊城,寺中几乎没什么真正的佛事可做,更谈不上象苏曼殊这样研佛了。他似乎已受不了寺中那些僧人懒散的作风,整日只能以诗书打发时日,偶尔也作几幅画。可是时间一久,他也觉得厌烦了,本来是为了与众僧一起研佛的,现在却只消沉地以诗画自谴,那又何必跑到寺庙中来呢。这位不到十七岁的苏曼殊把学佛的环境看得太重,于是,他决定暂时离开寺院。

踏过樱花第几桥(3)

到了一九零零年的春天,苏曼殊从寺院中出来东渡日本,他决定再重返大同学校。这个时候他引起了学校中师生的注意,他着僧衣,剃光头,在他们眼中苏曼殊成了真正的和尚。这个时候梁启超正好到大同学校执教,要挑选五六名优秀学生加课,特行独立的苏曼殊也被选上了。梁启超早就听说苏曼殊的聪颖,还了解到他曾在上海师从西班牙牧师庄湘学过英语,而且诗画皆擅。苏曼殊虽有一半的日本血统,可他从来就认定自己是个中国人,而且当时中国版图遭到列强的瓜分,国势颓荡,苏曼殊就此还说过,“假如需要且必要,我便是当今之荆柯”这样的话来明志。梁启超是个爱才之人,苏曼殊这样年轻的有志之士怎能不收?从此,他也成了革命党人中的一员。

很快两年过去了,苏曼殊也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同学校毕业了。他和张文渭一起进入了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曼殊到东京后,生活境况是很糟糕的,他的表兄每月只资助他10元钱,是根本不够用的。他只能到郊区找了一家最下等的旅馆食宿,每月食宿的费用加起来仅六元,这点苏曼殊到不计较,就是晚上点不起油灯。看不成书这让他非常苦恼,也正因为这样白天他非常勤奋,将功课之类早早做完。

经济窘迫之外,伴随苏曼殊的还有孤独。不过困境并没有让他不思进取,在这一年中,他的美术功底又扎实了许多,人物画山水画仿佛出自专业画家之手,这让老师和同学非常惊讶,尤其是哥哥煦亭,还以为弟弟在东京读过美术专门学校呢。而且绘画并没影响他的成绩,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在大同学校时,苏曼殊有一个叫冯自由的同学,是个活跃的革命分子,是他介绍苏曼殊参加了青年会,由于这个青年会成立比较早,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苏曼殊算起来已是位老资格的革命志士了。一九零三年的春天,苏曼殊转入成城学校学习,这个学校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这一年中俄签约,按照约定,俄国应该撤走他们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趁机占领的东三省军队,可俄国并没有守约,反到无理地提更多的要求,此时激愤的苏曼殊就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和“秘密革命组织”。这两个组织的成立,让软弱的清政府坐立不安,下谕说:“于各学生或国者,遇有行踪诡秘,访闻有革命本心者,即可随时获到,就地正法。”,迫于这样的压力,义勇队更名为“军国民教育会”。这个会规定,成员必须每月义务捐款四角,苏曼殊生活拮据,可每次都捐一到两圆。期间,他还经常与廖仲恺、黎仲实等人一起到郊外进行步枪射击等训练。苏曼殊的这些举动引起了表兄的不安,他曾答应苏贾森照顾好曼殊的,这时担心无法向他父亲交代,多次劝阻苏曼殊放弃革命的想法,甚至以终止生活学习费用来要挟,可他仍旧信念坚定。恰在这个时候,军国民教育会正需要有人回国宣传革命,苏曼殊决定回国担当此任。他把回国的决定告诉表兄,并没说为了宣传革命,表兄答应了他,心头也像是甩开了一个包袱,以为他回国就安稳了,并帮他买好了船票。

回到国内后,苏曼殊先在苏州吴中公学任了一个月的英文教师,到了十月份,他到上海任《国民日日报》的翻译。他本有一肚子的想法要倾吐,做编辑正好是如鱼得水,文章、翻译,一篇篇地见于报端。《国民日日报》是章士钊主办的,在办此报前,他还曾办过《苏报》,由于报纸以宣传革命为主题,被清廷查封。现在这份报纸依然敢于直言,启迪民智,再加上激进的苏曼殊到来,这份报纸更是引起清廷不满。不过它并没被外界压力击倒,反是最后因为报社的内部不和而最后停刊。苏曼殊只能再另寻出路,他记得离开日本时,好友冯自由曾给自己写过一封介绍信,要他到香港去找《中国日报》社的负责人陈少白。现在上海呆不下去了,他就向章士钊、陈独秀他们透露自己的想法,可是大家都不想让他走。而且好友都了解他,可这苏曼殊是说走就走的,他们就派人轮流监视,让他难以脱身。一次,轮到何梅士值班,章士钊和陈独秀都出去办事了。苏曼殊对何梅士说我们出去看戏怎样,何梅士答应了他,到了戏院,苏曼殊趁着人杂逃脱了。何梅士回到住处,只看见桌上苏曼殊留了张纸条,再也不见人影,才恍然大悟受了他的骗。。 最好的txt下载网

踏过樱花第几桥(4)

苏曼殊来到了香港,那位报社编辑陈少白,年纪四十多岁,和孙中山关系甚好。他见苏曼殊远道而来,热情地接待了他,当然这也是处于对介绍人冯自由的信任。陈少白安排苏曼殊住下,可是报社的工作太繁忙,陈少白除了给他提供好的食宿外,很少能时常陪他。不善言词的苏曼殊在报社中也鲜有几个好的朋友,他们觉得这个苏子谷怎么性格孤介,行为怪诞,以为他是个书呆子,稚气未除。在香港的这些时日,苏曼殊感到的仍是孤独,又听说《苏报》案审理做了判决,章太炎邹容罚以永远监禁,虽然后来因为领事团有异议而未能成为事实,不过对苏曼殊也是个不小的打击,他为朋友章太炎的遭遇感到义愤填膺,对社会也深深地失望。在报社宿舍中,苏曼殊又做出了决定,回到国内去,还是把余生投入到佛教事业中去,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陈少白。陈少白见他的态度坚决,也就没再挽留,赠给曼殊一些钱物后让他一路保重。

离开香港后,苏曼殊来到了广东东南方的番禺县。县内有一座海云寺,这座寺庙在明代时就已很著名。

在佛门里,二十岁前的男子出家,受沙弥戒,二十岁之后受比丘戒,若是要求更高些,可以受菩萨戒。苏曼殊这回已决定毕生投入到佛教事业中去,于是在一九零四年的一月,拜智向铨禅师为师,受了比丘戒和菩萨戒,正式以曼殊为法号。曼殊皈依的是禅宗南派的曹洞宗,这个派别认为佛在人心中,只要认真地去体悟,人人可以成佛,这很符合苏曼殊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性格。在三戒俱足之后,苏曼殊就开始了芒鞋破钵、云游四方的生活。

苏曼殊皈依曹洞宗,衡山的南台寺是云游时不得不去的。南台寺就在衡山的掷钵峰下,唐代天宝年间,一个名叫希迁的和尚在此修禅,他的弟子创立了曹洞宗,后来又传到了日本。苏曼殊算下来是曹洞宗的第四十七世传人,再加上他与日本又有着很深的联系。所以见到南台寺时就感到非常地亲切,在住持的陪同下,他拜谒了庙内的所有殿堂。而后又登上祝融峰,俯瞰湘江,胸中不禁感慨万千。

这天深夜,苏曼殊已在寺庙的客房中休息,一个老僧听说曼殊擅丹青,便来索画。苏曼殊结合自己的感受,画了一个年轻的和尚,执锡杖挑行囊,风尘仆仆,在山间的小路上艰难跋涉。他画的的确是自己,这也是他的心境,生活的清苦并没让苏曼殊退缩,相反在送走这位索画的老僧人后,他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他要象唐代的玄奘法师一样,白马投荒,去朝拜南亚的佛教圣地。

他选择的这条路,异常地艰险,苏曼殊需要横跨整个中南半岛,途需经过越南、老挝、缅甸最后才能到达泰国。山高路远、河流湍急。他需要渡过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湿江、伊洛瓦底江,水深浪阔,可见苏曼殊是抱着九死一生的信念走上这条朝圣之路的。

一次,苏曼殊走得很累了在河边洗脸,突然从河对岸的丛林里窜出一只黄虎,它发现了苏曼殊。苏曼殊受了一惊,老虎昂着头,双耳直竖,眼睛盯着苏曼殊一动不动,大约相持了十来分钟,老虎似乎觉得眼前的这个人并没有什么恶意,就继续俯下头到河里饮水,之后不慌不忙地消失在丛林中。苏曼殊见老虎走去,长吁一口气。当天晚上借宿在不远的村寨中,苏曼殊就把白天遇到老虎的事告诉大家,村民听后全都惊诧万分,说他命大,而又听说这位南行的僧人,一路跋涉是为了去朝圣时,村民都被他的精神感动。

终于到了泰国,这里确实是块佛地。上自国王,下至普通百姓,几乎人人都参加相关的佛教仪式。全国每个男子一生中都必须有一次剃度出家的经历。苏曼殊抵达盘古,也就是现在的曼谷时,顿时觉得佛光普照,这里的佛寺林立,佛塔巍峨,全都金碧辉煌。他感到的百姓对佛教是多么虔诚,一群群朝圣者在离金身佛主数里之外就持香跪拜。苏曼殊不畏万里遥途跋涉至此,让盘古的佛教界非常震惊,他随即被邀请至青年会任教,住在锡龙莲寺,被尊称为曼殊大师。

在寺庙中苏曼殊虚心地向乔悉磨长老求教。乔悉磨长老是盘古的著名高僧,精通梵语。苏曼殊本来对梵文就很感兴趣,现在有机会学习更是欣喜万分。在向这位高僧学习之后,苏曼殊认为文词简且丽者,没有哪一门语言能比过梵文,而汉文次之,至于欧洲等国的文字更是相差甚远。所以在学习时,苏曼殊非常刻苦认真。乔悉磨长老此时也已发现苏曼殊的悟性极高,将来一定会在梵语的研究上有大的成就,于是打算把毕生所学都教授给他。苏曼殊也对长老说,打算学会梵文后着一本《梵文典》,以利于沟通汉梵文字。乔悉磨长老得知苏曼殊这个想法时非常支持,说若能着成此书,对佛教界来说也是件盛事。苏曼殊在盘古的两个月中,乔悉磨长老和他一起草拟了《梵文典》的体例和结构。临别,长老还送给苏曼殊梵文经卷数部,可谓负以重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踏过樱花第几桥(5)

苏曼殊下一个朝圣地是锡兰,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佛教南北两支中,南以锡兰为中心传入缅甸泰国等地,甚至印度现在的佛教也是在十九世纪以后由锡兰传入的。所以在苏曼殊看来,要更全面地了解佛教,必须得到锡兰去。

锡兰是印度半岛南端,位于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国,是印度洋东西航运的必经之地。曼殊从盘谷出发,经过缅甸,乘船抵达锡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苏曼殊想起了古代的法显和玄奘和尚,想起他们当年跋山涉水的情形,更加坚定了自己朝圣的决心。一踏上锡兰的国土,苏曼殊就感慨万千,凭吊起颓垣断塔:

恒河落日千山碧

王舍号风万木烟

苏曼殊发现这里的 百姓对佛教也十分地虔诚,对出家人更是尊重。 苏曼殊来到锡兰后住在锡菩提寺,他发现这里的僧侣被推为至尊,受到十方供养。一次苏曼殊随寺主在街上行走,百姓们居然争相敬献饭食并且跪拜迎送,而寺主随从却无须答礼,到了后来才知道那些信徒跪拜的是寺主穿的袈裟,那是佛的标志,而并不是僧人的肉身,苏曼殊看后非常感动。在锡兰小住研佛之后,苏曼殊又去了马来西亚、越南,一路上又长了许多见识。比如说在越南,苏曼殊发现出家人受戒时不燃顶,而是在手臂上烙疤。苏曼殊也入乡随俗地到当地的寺庙中重新受戒,臂上留下了疤痕。在一九零四年的夏天,苏曼殊的朝圣之路终于告了一个段落,回到了岭南。回国后,在大家眼中,年轻的苏曼殊显然已是个高僧。

苏曼殊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赴上海看望旧友,他以前在日本的一些朋友,比如强行剪去中国留学生辫子的张继,以及黄兴等人,都已聚集在长沙新创办的一所实业学校中任教。苏曼殊不久也到了长沙看望他们,在长沙,好友们轮番相劝,让他留在那,正好可以到当地的明德学校和经正学校任教,苏曼殊见盛情难却就答应暂时应聘。在授课时苏曼殊总是尽心尽责,不过作为一个出家的僧人,最习惯的还是独处,他的同事后来回忆说:“ 除授课外,镇日不闭户不出。无垢无净,与人无町蹊。娴文词,工绘事,然亦不常落笔,或绘竟,辄焚之。” 苏曼殊还是这么有个性,当然这也许说明了他并不是太想留在这里,做了两个学期教师后,苏曼殊准备回到上海,然后去杭州。

在杭州,苏曼殊看到了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塔,而塔下有一座白云禅院。禅院被山峦簇拥在白云深处,苏曼殊重回到这幽静超尘的寺院倍感亲切,于是写下了这首不错的七言诗:

白云深处拥雷峰,

几树寒梅带雪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

庵前潭影落疏锺。

——《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

游完杭州,苏曼殊在入冬时又到了南京。在南京,除了到一些知名的寺院去,他的兴趣还在诗画之上,《登鸡鸣寺图》《为刘三绘纨扇》《终古高云图》都是这个时候的作品。苏曼殊在南京还遇到了好朋友伍仲文,他们一起住在一家由进步知识分子开的江南阅书报社里,在那段时间,他们就佛教和社会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非常广泛的探讨。一九零五年的八月,苏曼殊回到上海,在上海他又结识了高天梅、朱少屏、柳亚子等朋友。尤其是柳亚子,和苏曼殊关系最密切。云游四方的生活让苏曼殊也不会长久地滞留上海,他又想去日本见一见母亲。

一九零六年的九月,苏曼殊和陈独秀一起登上了去日本的客船。本想到了日本就可以见到母亲河合仙,但却没有如愿,那个时候河合仙正好去了乡下,这让万里赶来的苏曼殊非常惆怅。不过这次东行,苏曼殊还是有收获的,他翻译了《拜伦诗选》。对于拜伦的诗,苏曼殊非常地喜欢,拜伦蔑视流俗、特行独立,又风情万般、无限深情,这种真性情真本色也是苏曼殊最向往的,而《哀希腊》《去国行》《赞大海》这些名篇,都是苏曼殊在东渡的轮船上翻译的。

在日本遇母不成,扫兴的他没住几天,又回到了上海,打算过完年再来日本。在上海的寂静小楼中,苏曼殊继续潜心研习梵文,并且着手编撰《梵文典》,这个时候的生活来源全靠朋友刘三接济。过了新年,他就和刘师培夫妇一起再次赴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梵文典》第一部终于定稿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梵文铅字当时只有欧洲才有,要出版的话非常困难。不过好在此书已写成一部,苏曼殊的心情稍微轻松了些,出版只是个时间问题。

踏过樱花第几桥(6)

上次苏曼殊来日探母不成,这回他是一定要见到母亲才肯罢休。而此时的河合仙已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她一个人住在西户部乡下的一间茅舍中,生活异常窘迫。她对儿子的思念也是一日未?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